赵一纯 刘燕 李容 罗跃中 刘畅宇
[ 作者简介 ]
赵一纯,女,湖南湘乡人,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学教育工作研究。
[ 项目名称 ]
基金课题:2021年株洲市社科研究课题(项目编号:ZZSK2021255)资助项目。
[ 摘要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本文基于中药学专业课程,挖掘“文化自信”“整体思想”“辩证思想”“职业素养”、中药学专业课程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思政元素;以期在教学过程中找准结合点,抓住切入点,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医药人才。
[ 关键词 ]
思政元素;中药学;文化自信;整体观念;辩证思想;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8.04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于2020年6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等职业学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为落实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紧紧抓住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及举措。
中药学不仅仅是中医药的重要分支,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和发展医药的不懈精神,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和拓展实践的主渠道,在中药学专业课程中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找准结合点,抓住切入点,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药学课程中关于文化自信的思政元素
介绍中药的起源及古代中药学发展史,以时间为线索,结合我国各时期典型的药物著作,突出中医药文化历史的悠久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距今约1800多年,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中药学科学体系发生的源头,初步奠定了中医药理论基础。《新修本草》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成书于唐代,比欧洲第一部药典著作《纽伦堡药典》早了约800多年。明代李时珍所编纂的《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享誉国内外,被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这些典籍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生息健康,彰显了中医药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3]。
介绍现代中药学现代发展史,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例如,2003年应对传染病SARS时,古老的中医药焕发着新的生命力成为抗击疫情的独特力量[4]。首位华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带领团队在中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惠及了全球数亿人[5]。在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时,莲花清瘟胶囊、双黄连口服液、清肺排毒汤等,不但在遏制国内疫情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而且在国际疫情战场上也提供了宝贵的抗疫经验[6]。这些中药复方、中成药在疫情防控期间作出重大贡献的例子,彰显着中医药的重大作用,时刻提醒着大家要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承中医药文化自信,并传递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走出国门。学生在学习中药学的过程中不仅能树立良好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无形中学习了医药学家们刻苦钻研、严謹、求实、拼搏、创新的优良品质。
讲述道地药材时,以地域文化为着眼点。我国由于地域宽广,气候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地域文化。有许多典型的道地药材,如大家熟悉的东北人参、宁夏枸杞、四川贝母、河南的山药、浙江的杭白菊、甘肃岷县的当归等[7]。另外,组织学生课前了解自己家乡生产的中药有哪些,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让学生带着兴趣更好地学好中药。
2 中药学课程中关于哲学思想的思政元素
2.1 整体观念
中医药理论中的整体观念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思想在医学中的体现,贯穿生理病理、辨证论治等各个方面。也就是用统一性、完整性认识方法把握人体自身,人与外部环境的统一和完整。中医理论体系中认为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而同时,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论在生理上还是病理上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总的来说,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二是人体与自然界“天人合一”的相互协调[8]。
中医药的整体观念是基于阴阳五行学说而构建的理论,其内涵上指向功能。例如学习枸杞子补肝肾、明目作用时,可用“肝开窍于目”的整体观念进行解释,肝的经脉上联目系,眼睛的视力,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和肝血之营养,故枸杞子补肝的同时也可达到明目作用。
中医药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三因制宜中的因时制宜,在防治疾病以及养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医药古籍中记载的“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一日分四时”,因而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人体阳气因不同时节,有生发旺盛﹑收敛﹑内藏的变化,故防治疾病应顺应自然。因此学习药物防治疾病的作用时,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季节、生活环境及情志因素。比如麻黄作为发汗解表第一要药,夏季使用的药量应少于冬季。
2.2 辩证思想
讲授柴胡这味中药时,可结合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小柴胡事件。当时,在日本,小柴胡汤成了肝病患者的首选药物,且贯穿其治疗的全过程,从而出现了百万肝病患者同服小柴胡汤的现象,最终因滥用小柴胡致多数患者间质性肺炎,更有10例死亡[10]。用典型的例子让学生深思的同时,深刻了解在使用药物时,要用辩证思想看待药物的作用,不能只看重药物的功效,而忽略其副作用,一味药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患者,也不适用于某一患者病程的始终。这其实便是要讲究“辨证施治”,也就是中医药活的灵魂及精髓。
类似的例子,如在讲到熟地黄这味中药时,可结合大家熟悉的六味地黄丸。生活中,许多人把六味地黄丸当成了人人可服的补肾妙药,因此,将其当作壮阳之品经常服用,甚至很多人认为,人到中年则必须补肾,补肾就用六味地黄丸。这些错误的观点同样忽略了用辩证的观点认识药物:六味地黄丸虽则补肾,但其实主要是补肾阴,并不是所有的肾虚都用此药,只有肾阴不足的患者才适宜服用。身边熟悉的例子更能培养学生用辩证思想掌握中药的功效,这样才是真正具有扎实学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学习有毒的中药时,也要引导学生“辩证”理解药物的疗效与毒副作用的两重性。例如生附子具有剧毒,绝不可口服,否则致人死亡,古人甚至将生附子捣汁做成箭毒,能迅速杀死猎物和敌人,可见其毒性之剧烈。但附子经特殊炮制后,便可演变为中药里“回阳救逆第一品”。类似附子这样既是“毒药”可要命,又是“灵药”可救命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川乌、马钱子等。
另外,许多中药其功效具有双向性。比如我们熟悉的三七,其因既能活血又能止血,素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之称。一般小剂量止血,大剂量活血。大黄的泻下作用通常被人们熟知,事实是在使用 3-6g时呈泻下作用,而小剂量0.15-0.3g时反呈止泻作用。日常生活中,哺乳期妇女常用到麦芽,若人们不正确认识麦芽的双向作用,则适得其反,因为麦芽小剂量产生催乳作用,大剂量则回乳。
在了解这些具有不同甚至相反功效的中药时,实则是无形中在用辩证的眼光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3 职业素养
医药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以及严谨、求实、坚韧、精勤、团结、创新等精神。
现今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学生应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升信息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方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趋势。可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上传《本草中华》《本草中国》等本草纪录片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讲述麻黄(药用部位为草质茎)这味中药时,穿插小故事来与麻黄根进行严格区分,这两味药来源于同一种植物的不同部位,药效相反,麻黄发汗,麻黄根止汗。相传古代有一对师徒,徒弟在学医的过程中懒惰懈怠,不仅学艺不精,且十分狂妄,才学到一点皮毛便想自立门户。出徒之日,师父再三叮嘱:有一种药叫“无叶草”,千万不能随便用,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但徒弟有口无心,根本没认真听,结果在行医过程中,给一位浑身出虚汗的患者用了麻黄,致患者发汗太过而亡[10]。以这样一个故事激发学生的责任与使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要不辱使命,就得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就要扎扎实实学好专业知识。
讲述青蒿时,可拓展青蒿素的相关知识,提到青蒿素,大家都会想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历经了13年,聚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参加项目的工作人员多达600人[11],屠呦呦的获奖给中国科学界带来的并不只是一座奖杯,更折射出屠呦呦团队对中医药研究的执着、恒心与专注,其团结合作、奉献、创新精神,都是现代中国青少年必备的品质。
4 中药学课程实践中的思政元素
目前,大多数中药学课程思政局限于理论教学中,而事实上,坚持“学中做”、做中学、“知行合一、主动体验”的原则,开展蕴含中药学课程思政元素的实践活动也同样重要。比如组织学生绘画中药或心目中敬佩的医药工作者,发动学生制作中药标本,围绕古代医药家或现代无私奉献的现代医药工作者进行相关的演讲,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在家自己动手制作中药驱蚊香囊、安神香囊、中药美白面膜,或熬一份养生粥等,将所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中,带给学生职业体验、美誉体验、价值体验,最终实现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这样的中药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不仅帮助学生将中药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传播着中药文化,也传递着健康养生的意识。
5 结语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关键在于推进德育教育,主要以专业课程教学为突破口,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中药学蕴含的“思政元素”极为丰富,本文初步挖掘了“文化自信”“整体思想”“辩证思想”“职业素养”、中药实践活動等方面的思政元素。教师要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而不是生搬硬套,空洞说教,要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无意中领悟,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 t20200 603_462437.html,(2020-06-01)[2020-06-18].
[3]袁颖,朱国福,杨柏灿,王海颖,潘颖宜,何世民,张贵彪,王又闻,金素安.立足文化内涵 实施课程育人——中药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J].中医教育,2018,37(04):27- 30.
[4]肖小河.抗击SARS——中医中药呼唤真心结合[J].中药,2003(07):96- 98.
[5]张铁军,王于方,刘丹,李力更,郭瑞霞,史清文,董燕平.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青蒿素——中药研究的丰碑[J].中草药,2016,47(19):3351-3361.
[6]戴水平,盛琳,罗海燕,田建平,任守忠,李泽友.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药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8):114-115.
[7]肖小河,陈士林,黄璐琦,肖培根.中国道地药材研究20年概论[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05):519-523.
[8]刘应科,孙光荣.中医临证的四大核心理念之整体观[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05):1-5.
[9]贾谦 ,杜艳艳 ,段黎萍.日本小柴胡汤事件[J].中国药业,2002(05):38.
[10]马艳红. 中药学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理论探讨[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9:179-180.
[11]葛喜珍,李映,韩永萍,杜凤翔,刘红梅.科学与思政视角的屠呦呦与青蒿素[J].教育教学论坛,2020(16):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