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2022-05-30 10:48:04
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外物思辨性议论文

【写作任务】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引导】

议论文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提高同学们逻辑思维水平、领悟议论文辩证说理之美、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有效途径之一。本单元写作训练为“议论要有针对性”,并且设置了和课本相关的写作任务。这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置的高中阶段第一次议论文写作任务,这对于初次接触议论文写作的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教材仅对“议论要有针对性”做了简单的介绍,怎样让静态的陈述性知识变得具备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习之道”,相应的学习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我们要有将两者进行结合的整体意识,将整个单元的课文的共性找出来,进行群文共读和比较阅读,从主题内容和说理方式等角度,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此外,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学习的两种重要方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阅读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本单元学习任务指出“针对性”就是强调写文章要发现现实问题,探究问题根源,解决问题提出策略等等。本单元学习的经典课文都是增强议论针对性的有益借鉴,因此,我们可以从课文中获得方法,做到学以致用,完成写作任务。

→佳作亮相→

“劝学”新说

江西省景德镇一中高二(5)班 杨甘子禹

荀子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激励了多少后来人,借助外物来提高自己。诚然,“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今天,作为中学生的一员,我们善假于物,是否真的能有效地提升自我?

我们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何为“物”。物,即事物、外物。在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各种工具书、辅导资料、课外题等外物来辅助学习。

在我们身边,还可以看到如此现象:补课替代上课、课外书替代笔记本、课外题替代作业……

这些同学“假于物”,看上去忙忙碌碌,为什么有时反而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很多时候,他们假借的外物,不一定就是适合自己的,正所谓“杀鸡焉用宰牛刀”?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的基础本身不牢固,上课本身就一知半解,再去寻访各种法宝,无异于拔苗助长。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外物,这就是对牛弹琴,效果甚微。

其实,补课替代上课,得不偿失。短短几小时的辅导,难以胜过几周甚至几个月的课业,所以智慧的人上课绝不分神。在此基础上,又用复习来查漏补缺,提升自己。课外书替代笔记本,虽然省时省力,但那不是自己的东西,必然难以消化,所以智慧的人把知识初步消化后,再用辅导书填补空白,更改错误,从不对,到不准确,再到精准的历程中收获了知识;课外题替代作业会打乱节奏,并不适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所以智慧的人先完成课内作业,再用好课外题来专项训练、培优提高。这就是“假于物”还需要“善”。

当然,借助外物辅助自己的学习,无可厚非。时至今日,都是我们重要的学习方法。甚至能善假于物,将事半功倍,大大提高效率。

总之,学习之旅并不孤独,在学习旅程中,“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我们最应依靠的就是自己。面对“外物”,我们只有与自己联系起来,做自己的主人,不断夯实基础,“善假”之,才能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君子”。

★老师点评★

直面学习现实,针对性较强。本文站在中学生的立场上,从《劝学》名句引出自己的议论中心,指向性很明確。文章从三个方面,列举中学生“善假于物也”的种种乱象,直指当下学习的真面目,这些异化的现象正是中学生的痛点,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论证思路紧扣“物”与“假”两个方面,对“善假于物也”进行分析,层层深入,尤其是对“善假”的具体做法,有的放矢。不否认“自主学习”,体现了一定的思辨性,遗憾的是不够深入。恰当引用名言、警句,增强了论证的效果,也使得文章富有文化气息。

“劝学”新说

江西省景德镇一中高二(5)班 黄匡然

陈寿有言:“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自古以来,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有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中坚持学习的宋濂,有接受孙权劝学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吕蒙。今朝正逐梦的我们,更需通过学习来培养能力。

然而,处于信息时代,专一于学习也并不简单。一些同学选择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中,用拍题软件来逃避自己的问题;另一部分同学选择“躺平”,不再向老师暴露问题,不再去追求心之所向。

“学”与“问”相结合是通透学习的钥匙,现实中的沉迷与逃避,值得每一个人去深思。

首先,学习要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坚持。能耐住寂寞的人,才是不寂寞的人。兰州大学教授马天琼博士甘坐冷板凳,蛰伏七年,最终于2018年在美国《Science》杂志发表令人震惊的世界顶级论文。古往今来,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段蛰伏、沉潜、淡泊、寂寞而漫长的时光。国家为让青少年不再迷恋网络,颁布了防沉迷措施,要知道,长时间的娱乐会导致一事无成,有多少学子在高一高二积累知识时选择逃避,最后到高三复习时才抱着满腹疑问开始“女娲补天”?

坚持只是开始,学习还要有不耻下问、不畏上问的勇气。“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所以不必隐藏自己的问题。面对问题若只满足于在互联网上寻求答案,那是愚蠢至极的。古有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的坚守,正值黄金时期的我们更应勤加询问,不轻言放弃。静待花开,是竭尽全力的不强求,而不是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问也是一种能力。被称为“一个人的数学系”、菲尔兹奖的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也曾提出过中国学生不擅长“发现”问题,从而导致中国难以出现杰出的数学家。尼尔·布朗在《学会提问》中强调:“批判性思维者,会去思考作者的论据是否严谨足以支撑他的论点,或者是否有隐藏的信息没有告知你。”归根结底,我们在学习中,不仅要关注书本原有的问题,还要去发现,去创造问题,这样,学习之路便成功了大半。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希望每个逐梦之人在网络腾达的时代能够抵住诱惑,勇于询问,敢于创造,积跬步以行千里,走好自己的学习之路。

★老师点评★

聚焦核心话题,注重思辨色彩。本文围绕“劝学”这一主话题,紧密联系现实,从“学”与“问”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对于现实中存在的学习问题,从古至今,列举课内外的事例,直指今天的学习中存在的“不愿积累,不能坚持”的问题,做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学会提问的意义,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展开,引人深思。结尾引用《劝学》警句,言简意赅,画龙点睛。

(指导老师:王忠良)

猜你喜欢
外物思辨性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学生天地(2020年28期)2020-06-01 02:19:04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简谈“议论文”写作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物在吾心,心化外物”——赵开坤谈艺及他人的追忆与评述
油画艺术(2017年1期)2017-05-20 09:09:20
外物轻重
公务员文萃(2017年3期)2017-03-28 10:17:10
外物轻重
锂离子电芯和电池组被外物刺破后的影响研究
电源技术(2015年7期)2015-08-22 08: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