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任务】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无论是追求语言的准确、清晰、恰当,还是生动、形象、传神等,都和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关。推敲锤炼,寻找最合适的也最能出彩的字句,应当成为我们表达的追求。本单元作品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精彩语句,如:《阿Q正传》中,多次用“飘飘然”来表现阿Q精神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徐志摩的潭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冯至笔下,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所有这些,都是作者锤炼出来的精彩语言。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实例,探究语言的表达技巧,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
【写作引导】
“语言鉴赏札记”写作应围绕着语言的表达艺术进行写作训练。可以联系文本的学习,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作家遣词造句的巧妙之处。此写作可以分成两个步骤来完成。首先,精读文本,寻找本单元作品中那些令我们印象深刻的精彩段落或语句。本单元的作品,无论小说、诗歌,还是散文、戏剧,都是语言运用的典范之作,含义丰富,用词准确生动,余味无穷。我们要搜集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例子,作为写札记的素材。其次,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对这些语句的精妙之处进行分析。如用词是规范准确,还是打破常规,在哪些地方体现了独出心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分别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不同的句式是如何交错运用的,由此带来的结构和韵味又有哪些不同。揣摩、分析这些语言运用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语言运用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佳作亮相→
诗中的世界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二(8)班 李苏帆
“一首诗就是一个世界。”诗与散文,相似却又不尽相同。散文运用大段优美的文字,向读者抽丝剥茧般展现美景的全貌;而短小的诗,它的一句话就是一方天地,一方色彩。每每细读一句话,读者就能感受到这寥寥数字下所蕴含的浓烈情感和意蕴。
风格迥异的诗句,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于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磅礴气势,不同于李清照“此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悲伤凄凉,《再别康桥》是极其轻柔闲适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四句诗就是一个大写的“温柔”: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连着三个“轻轻的”,可以看出徐志摩不愿惊动了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和谐而宁静的氛围,生动描绘出了他与母校依依惜别的场景。
诗中提到的一个意象——“云彩”,更不是随意写的,而是作者精挑细选所“锤炼”的。“云彩”代表着洁白、绵软、柔和,它是可以挥手作别的,是多情的。这体现了作者在彼时为母校写下这样一句话时,内心如云一般的状态,巧妙展现了在他心中母校于自己的地位之重,清新不庸俗,令人动容。
虽说诗在纸页上所呈现的不过是白纸黑字,但透过它我们能看到明媚的色彩,“生命”的律动。要说将色彩运用到极致的诗,那非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莫属了。“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句话非常美:红霞洒向大地,落进了湖中,澄澈的清泉晕染了一层红光,母校的一切景象都是作者无法忘却的美好与回忆,就像彩虹似的梦一般,揉碎了沉淀在心底。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镀上了红的清泉与彩虹似的梦交相辉映,给人一种如梦似幻、若隐若现的朦胧感。“揉碎的梦”也象征了自己美好而又短暂的梦想破灭,让读者在感受自己失落情绪的同时,视野中全是五彩斑斓的碎片。
第五段中“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作者将过去的生活与回忆比喻成青草更深处的一船星辉,而他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表达了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将情感注入到星辉中,化无情为有情,将对过去的怀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赞叹不已。
普鲁多姆曾说:“蹩脚的诗人在词汇上构筑思想,真正的诗人是词汇服从于思想。”徐志摩将思想与情感注入诗句,通过一句句短诗,向读者展示了他丰富而绚烂的内心世界,每一个用心揣摩修改的意象,每一种蕴含在字词背后的情感,杂糅在一起,最终造就了这样一首令人为之钦佩,为之动容的诗。
★老师点评★
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解读诗,并敏锐地发现那些意象与手法技巧已经服务于诗意的表达了。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对诗的体悟和感受上,并触摸到徐志摩的诗心。所谓锤炼,不止于词汇,更是词汇背后的思想——能有这样的认识,作者读出了自己,读懂了诗人,难能可贵!
淡雅,细笔生花
——浅谈藏匿在《边城》语言中的美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二(1)班
李晨路
梁漱溟先生有言:“性灵彰道著,文骨载风仪。”沈从文所作的散文化小说《边城》印证了这一点。《边城》以田园牧歌般的情调,反映了作者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向往。而这些朴素的美好,正藏匿在小说的字里行间。
课文开篇,从边城的背景写起:“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直接点明了此地人民过着世外桃源般的和谐生活。之后详细描写了端午划船的情形:“……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体现了边城的民风淳朴。还有之后对于傩送参加划船的描写:“各人上了船,燃着鞭炮,擂着鼓,这船便如一支没羽箭似的,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让读者对傩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也加深了读者对于边城美好民俗的印象。这时,文章的女主人公——翠翠悄然入場。她“坐在门外大石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展现了一个天真活泼、质朴健康的乡下女孩形象。不以堆砌华丽的词藻,反以最天然朴素的诗化语言来打动读者,正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原因之一。
后面写爷爷带翠翠看船。一个比较引人注意的地方是:“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一个乡村女孩的可笑想法令人感慨,也令人切身体会到翠翠的焦急心理。这一想法背后其实是祖孙两人相依为命的表现。作者用符合人真实心理的语言,展现出了边城人们的人性美。
之后翠翠遇见傩送,在一系列对话中说道:“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想表达的意思是“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而傩送却认为她是要狗莫要向好人乱叫,符合语言具有多义性这一实际,也就使两人的对话变得真实,给读者以真实的美感。
再看第五节,翠翠认出送她回家的人,说他“像个山上的喽啰”,而祖父当时不做声,等到那人临近时,笑嘻嘻地说:“嗨嗨,你这个喽啰!”以及后文翠翠又说代理看船的人:“爷爷,看喽啰上山了啊!”这几处语言描写妙笔生花,展现了祖孙两人的逗趣情形,体现出二人的幽默与乐观。
小说第六节,爷爷与卖皮纸的渡船人起了争执。“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最终的结果是爷爷只留下一枚铜子,送给了商人一大束草烟。就在这来回推让中,边城的人们善良、淳朴的本性再次显现。
坐船舫,拨开雾霭迷茫,边城雅景呈现眼前;见旧屋,斑驳流水岁月,雾散桃园荧光蹁跹。细风绕指淌,美感随文漾。就在这散文化的语言中,沈从文将他向往的美带给读者品味。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言:“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他用个性化的语言,守住了属于平民大众的、充满诗意的自由与美好。珠玑字句,句句姽婳;笔尖行处,处处生花。
★老师点评★
作者从优美的语言中,读到了田园美、人性美,在只言片语的细细揣摩中,把自己带入了那个纯美的故事里。每有一处心得,就记录下来;此一处、彼一处的感悟连缀一起,洋洋洒洒就成了一篇美文。语言札记就该是这样贴心,依着文本走进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
(指导老师:郭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