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任务】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写作引导】
康德说:“理性具有调整性和范导性功能,它的作用在于使知识成为统一完整的体系。”周濂将这一功能解读为“理性的作用:将知识体系化、完满化”。
因而,我们认为,文学短评的“理性、真实、独立”应该是大家在充分阅读古诗词,具备充足感性品悟鉴赏基础上,一次“体系化、完滿化”升华古诗词阅读的契机。
同学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活动,实践“学写文学短评”的写作任务。
活动一: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示例,入乎其内,理解诗词鉴赏的核心在于把握诗词内容、情感之余,学会鉴赏它的独特的表现形式——如何用典。
活动二:收集知网针对此词的论文标题,出乎其外,学习从标题提炼评论文章的切入口,评价标题的优劣,落实文学短评“从小处切入,学会立标题”。再从本单元诗词中选取一首或多首,为自己要写的短评取一个标题,请同学互评取的标题,明确标题的要素在于“小而精”。
活动三:为自己定好的标题,写50字左右的解释性文字,进而在解释基础上,写下300字,分三个角度来证明自己的标题,再用50字总结或深化自己的观点。
最后展示自己完成的文字,明确写好文学短评的三个要素:定题小巧,选准角度;安排结构,注重写法;评析结合,观点明确。
→佳作亮相→
论辛弃疾用典手法的多样性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
浙江省灵溪中学(三禾高中)高一(4)班 郑学良
用典是诗词描写中常见的手法,诗(词)人常常引用历史人物典故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其中用典手法较为突出的一位,就是辛弃疾。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到很多典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就能体现其用典的频繁,用典的多样。
整首词中,辛弃疾共引用了7个典故,相较于平常阅读的诗词,多了几倍,可见辛弃疾用典的频繁。辛弃疾用典不仅仅是数量上占优势,可贵的是他对典故的应用恰如其分。
词人先是引用孙权的典故,表达对历史风流人物的赞叹,而后又感叹时光易逝,昔日豪杰最终会被历史埋没,想到此时诗人引用刘裕的典故——他率晋军两次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这样一个风流人物的英雄事迹,到现在却被许多人遗忘,词人只得表示深深惋惜。
词人借典故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典故与词完美融合,可谓恰到好处。同时辛弃疾还通过引用典故来勾连自己的身世经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中分别引用刘义隆与霍去病的典故,前者通过刘义隆仓促北伐而受重创的故事告诫当权者;后者通过霍去病远征匈奴封狼居胥的故事,表达自己渴望像霍去病一样为国家献力,取得功绩。而后通过佛狸的典故表达了对当下百姓麻木于异族统治的哀痛,最后借廉颇的典故,联系自身当下的处境,表达自己如今一事无成,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再看辛弃疾全篇所用之典,典典相连,言句相继,虽频繁却无阻滞混乱之感,反而于各方面都顺畅如丝,有一种纷繁却多样之美。
究其原因,是辛弃疾用典懂得过渡牵引。刘裕初现于“寄奴曾住”,而下句即为其事迹,二句之间便用“想当年”引出其人的丰功。在引毕刘义隆与霍去病后,以“四十三年”这一表延续与相隔的时间过渡,引出当年的扬州烽火。“可堪回首”,不先言明事件,而是先点情感,发读者之疑,用得精巧绝妙。以上三例皆以三四字过渡,尽显自然无阻,能顺滑渡至下一新典的功力。
但若全如此,各典句式单一,亦无法避免审美疲劳。辛词最后“凭谁问……”一句,开出了前文连续典故外的新路。以类似对话的形式引出新典故,新奇有趣,避免了形式重复,且以此反问句式收束全词,情感强烈,意蕴无穷,一举两得。
以上观之,辛弃疾用典之多样可谓妙极。
★老师点评★
辛弃疾用典之妙在本次单元写作任务中,是学生写得最多的,本文是这当中最优秀的一篇。全文以辛词“典故多样性”为评点切入口,从典故内容到典故情感再到典故组合形式,紧紧围绕“多样性”主题词,全面挖掘,深入探讨,娴熟的笔法,多样的视角,很见功底。
以大小开口析《声声慢》《念奴娇》的
情感表达
浙江省灵溪中学(三禾高中)高一(4)班 金静依
我想同学们也都发现了:读《声声慢》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有去探究过吗?
敏感的同学,从词牌名中就能初步感受到这种不同。“声声慢”是婉约慢词词牌,风格缓慢,如泣如诉,多写愁苦忧思;“念奴娇”词牌起于何时,史无明文,乐曲的宫调,诸家记载不一,但纵观诸多“念奴娇”词牌之作,其声韵更多表达豪放悲壮的情感。如此观之,无怪两词一读即感其情感基调之截然不同。
当然,聪明好学的同学们再读肯定还能发现词中大小开口元音不同带来的情感意境不同。
《声声慢》是婉约派的代表,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把柔婉哀怨之情、细巧缠绵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真的是“绝绝子”!“寻”“觅”“冷”“清”“凄”“戚”都是以小开口元音“i”“u”开头,将李清照此时的彷徨、忧伤、悲凉情绪,如泣如诉地体现出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中又极富音乐美感。
全词的韵脚都为小开口元音,加上选取意象的凄然,让画面呈现得更为立体,让情感更为真切,白天时间拉长,傍晚六重意象不断叠加,以揭示白天百无聊赖的孤独——满目萧瑟,心灵的极度孤独,由是更添惨淡凄冷之感。
与之相反,《念奴娇·赤壁怀古》完美地诠释了何为慷慨、苍凉、潇洒、旷达。为何会有如此大差别呢?首先从词牌名“念奴娇”上看,读“念奴娇”时口腔要大,发音要饱满,要铿锵有力。豪放词大多用大开口元音“ang”“ong”,韵句多表达强烈直接的喜怒哀乐。如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尽显霸气豪迈,直至尾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仍尽显苏轼的潇洒旷达,他博大的胸襟以及大彻大悟后超凡脱俗的心境。
全篇韵脚都为大开口元音,朗读时要张开口,不能含含糊糊地说,要口腔与胸腔共鸣,发音标准且饱满,站着时要自信地昂首挺胸,意气风发;而最后结尾部分要表达出对壮志难酬的苍凉悲慨。
大小开口元音真的给人不同的感觉。比如“哈哈”和“呵呵”,“哈哈”很明朗很开怀,而“呵呵”则给人以一种冷笑、嘲讽的意味,所以我们总是“哈哈哈哈”地笑而不是“呵呵呵”地笑。
你学会了吗?
★老师点评★
本文用语轻松俏皮,从《声声慢》《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诵读感受谈起,继而探究大小开口元音对婉约、豪放词情感表达与音韵体悟的不同,最后联系“哈哈”“呵呵”,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让人印象深刻。说理评论不仅在理而且很有艺术感染力。
(指导老师:唐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