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覃韵,女,广西宜州人,河池市宜州区祥贝乡卫生院,中级,本科,研究方向:财政税收。
[ 摘要 ]
本文以精细化管理为切入视角,重点分析事业单位自大力推行政府会计制度以来的变化以及该制度对事业单位各项改革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重点分析固定资产管理遇到的难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持续推进管理水平的提升,更好地适应会计制度的各种新变化。
[ 关键词 ]
政府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8.024
1 政府会计制度及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概述
政府会计制度的颁布与执行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一项崭新的举措,自2019年以来,该制度在事业单位逐步执行,与之前的会计准则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制度体系的完整链条。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针对的主要目标群体是固定资产,其基本的引导价值准则是精细化,在此基础上对固定资产实施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和整合,确保这些细化准则是建立在系统完善合理的管理模式基础之上的,此外,还要适时利用电子设备和技术手段打造监管有力、管控科学、利益精准的管理新机制。
2 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影响
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政府会计制度所产生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中实现固定资产的细致化分类,从原有的四大类细化为七大类,扩大固定资产的定义范围,同时也增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难度。与传统政府会计制度不同,新政府会计制度转变了固定资产定义,即从“持有、使用”转变为“控制”,固定资产定义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的管理质量,对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价值[1]。第二,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实现创新发展,明确折旧计提时点问题,避免因折旧时点问题影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工作;且对预先报废、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资产折旧计提工作内容予以明确,即避免重复计提折旧问题的出现;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年限也发生了转变,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不同,例如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中,家具类资产的折旧计提年限有所延长,即从5年延长至15年,对于固定资产管理较为薄弱的事业单位来说,减少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量。第三,新政府會计制度的落实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管理工作产生冲突,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成效难以提升。梳理政府会计制度内容可以发现,其不断推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向精细化管理、管理安全性方面发展,并将现阶段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予以暴露,加强弊端的处理工作,能够全面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质量,实现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2]。
3 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以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笔者研习了各种理论,结合实践对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3.1 价值监管与实物监管脱节
笔者发现所调查的部分大多数选取的软件平台有两种:一种是v3.0,还有一种为GRP-U8。二者在日常管理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面实现了科学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不过也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数据系统互不相通,各自在所囊括的数据范围内发挥作用,着眼于固定资产的内在价值,而对于其数量统计、使用细则以及资产类型等方面的监管很不到位,直接导致了核对账目时的难题,价值监管不能有效地与实物监管形成一致化流程,有些要求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部分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错误认知,不重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权责不分的情况,主要表现在资产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现存的固定资产予以简单清算,财务部门则对固定资产进行账务处理,两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内容脱节严重,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落实产生制约成效。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事业单位并未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开展核算工作,导致固定资产最终的核算结果与最初的预算结果不相符,难以充分反映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不利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产生不利影响。事业单位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质量,重视固定资产管理核算工作与预算管理工作的充分结合,助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3]。
3.2 信息化程度不足
固定资产的精细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着各方面的具体要求,管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应该用信息化的方式来实现,然而就当下的管理现状来看,信息化的实现仍然是在小范围之内,其程度不高,孤岛问题表现得十分突出。不同渠道下的数据连接没有真正达成,核对的难度加大,造成效率低下,核对的难度增大也使数据传递的畅通性存在问题,出错的概率也明显增加。
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采用两套系统,两个系统之间相互独立,每一套系统都可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予以监督管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但由于两者的独立性,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造成较大的影响,使得固定资产账核对、账实核对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即两个系统之间未能做到信息的透明,无法对固定资产信息实现动态管理,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在实际的固定资产管理中甚至出现偏差,降低固定资产管理成效。为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成效,应重视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不断增强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符合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也符合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4]。
4 推进固定资产管理精细化的对策
精细化管理是当下的指导理念,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难度较大、问题颇多,因此,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精细化这一基本目标。
4.1 搭建固定资产信息共享平台
一是通过分析目前大多数单位所青睐的v3.0与GRP-U8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寻求合适的方式来构建信息共享新模式,这一模式要充分彰显如下两个特点:其一要准确科学快速地定位数据,进行校验,保证所收集到的数据的真实性,保证效率;其二要保证统计的覆盖面,共享的同时尽可能做到全面。
二是要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当前各种数据统计的一个新趋势,固定资产方面亦是如此,尤其是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更应该时时刻刻关注这一方面。在信息录入的过程中,应该关注资产的类型、新购入的资产各类信息,保证录入的准确与及时。除此之外,信息的录入还能使盘点更为清晰、流畅,这是实施固定资产管理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抓住会计制度这一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单位各个部门的资产整理与盘点工作。在清查结束之后,通过互联网发布准确的信息,同时登记好每一种信息卡片,在对应的位置上张贴好二维码,利用无线技术以及扫码技术实现定位的准确化,保证账目与实物能够一一对应,同时要开设好价值与实物监督,保证各项监督到位。
事业单位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且在实际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不同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增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成效,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成效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从多个管理系统中获取固定资产管理信息,高效地完成账核对、账实核对工作,增強固定资产管理的准确性,及时发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处理。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平台可实现对固定资产精确统计。从固定资产财务方面入手,可实现资产数量、净残值、计提折旧情况、账面价值以及原值等信息的统计工作;从固定资产使用的实际情况入手,可实现对固定资产的闲置情况、使用频率、存放位置等信息予以整理,促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直观地了解事业单位固有资产情况。另外,通过信息平台,资产管理人员可将整理后的信息与账务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避免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增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质量[5]。
4.2 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政府会计制度是一项新举措,它的实施推进了事业单位相关核算模式的新变化,强化了财务与预算相结合的这一崭新运作机制,单一的会计核算地位逐渐被取代。基于现状,笔者认为,未来应该继续推进预算管理对于精细化管理的参与度。一是严格把握好配置的节点,对于一些重要的控制点的作用要尤为强调,不管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控制点,都要科学设置。同时,也可以在设置时充分考虑核算项目或者个人控制的范围。二是必须结合单位的现状,按照资产自身的结构与库存情况,逐步细化管理,实现配置最低要求的同时也推进了配置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健全。
在政府会计制度中,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模式予以调整,主要从原有的预算会计模式转变为双行模式,即预算会计模式与财务会计模式共同运用模式。为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成效,应注重固定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程度的深化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设置预算关键控制点。该控制点可以实现对固定资产的配置管理,且依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设置预算关键控制点:按照控制点数量不同,可为单点控制也可为多点控制;按照项目不同,可依据个人情况设置控制点,也可按照核算项目设置控制点。重视预算关键控制点的设置,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成效提升有重要意义。其次,建立固定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不同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情况有所不同,固定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不能一成不变,而需要立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将固定资产按照结构、存量、分类细化标准等内容,实现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配置体系构建。最后,建立固定资产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应强化固定资产预算执行力,可通过固定资产预算评价指标体系、考核预算绩效考核机制建设等多种渠道给予保障,确保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工作成效的提升,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起到助力作用,进而实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工作[6]。
4.3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内控活动
政府会计制度对于资产细化管理提出了细则性的要求。事业单位需要完善信息共享平台,特别是应该加强内控工作的科学性,这样可以推进资产使用率的提升,保证了审计工作的到位。固定资产的购买、科学管理以及后续处理等涉及的环节颇多,审计工作在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防止潜在问题的产生。
在政府会计制度落实中,事业单位就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建立的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固定资产取得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内容为固定资产采购价格、入账价值的核对工作,避免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第二阶段为日常管理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内容为固定资产分类管理工作阶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就不同固定资产划分责任人,明确责任人的责任,旨在解决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不到位问题;第三阶段为处置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报废固定资产处理,严格按照政府会计制度中就报废固定资产处置标准予以处理。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政府会计制度中就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内容作出较大的调整,完善了传统政府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不足,采用细致性的管理工作方法,实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有助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质量的提升,对于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桂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J].中国产经,2020(11):121-122.
[2]李国枫.“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及实践[J].林区教学,2020(08):40-41.
[3]耿君茂.关于政府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20(18):130-131.
[4]刘红.浅谈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2020(23):99-100.
[5]张英.浅谈新政府会计制度下测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20(18):212-213.
[6]甄曰英.浅谈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