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熹
摘 要: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愈发凸显,心理健康教育在引导学生健全发展的道路上愈发重要,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已经难以解决现有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相融合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文章探讨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优化路径,以期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3-0091-04
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学生很容易在这种环境之下产生负面的心理从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面对新环境、新问题要积极寻求新的方法来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能够挖掘个人自身的内在积极因素、从而使之成为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学说,已经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并且取得不错的成效[1-2]。积极心理学有利于个体发现自身优点,对自身产生肯定的态度,从而从内在层面产生积极心理,更加彻底地避免内心的负面心理问题的出现。将积极心理学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能够充分发挥积极性心理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心理状态的作用,为当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添砖加瓦。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轻视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受重视程度普遍不高,首先,许多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授专业知识的意义要大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根深蒂固的陈旧教育思想。教师普遍认为给学生传授的课程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对学生能力实实在在的提升,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应试能力提升而言并非必要的教育内容,其重要性往往会被学校和教师轻视。尽管学生进入了高职院校,不再面临中考、高考的压力,但是每学期的考试、考核仍然会使大部分学生将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而忽视自身心理健康。
其次,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实用性,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无论是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还是未来考试、就业等诸多方面都大有裨益,心理健康教育短期看不到明显成效,对学生的帮助通常是内在的、潜移默化的,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更容易被边缘化。
最后,学校和教师存在理念的偏差,一方面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有针对心理问题的学生才需要开展的工作,对于普通的不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则无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悖论,学生如果产生了心理问题,大概率不会主动向学校求助,如果学校也不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将很容易出现学校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及时、准确发现的情况,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心理健康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避免学生面临更严重的心理困境。
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认为德育包含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种认知偏差导致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足。实际上前者是针对学生心理的教育,而后者则是针对学生品德、思想的教育,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二)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消极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以消极价值取向为主,通常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导向,造成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问题。
一方面,这种消极价值取向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平等。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是由辅导员、心理咨询室老师、心理专业教师或是政治课程教师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人员组成,通常是将学生作为课程的聆听者,教师则是课程的主导者,教师在开展课程时首先将自身与学生对立起来,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心理健康知识传授者、心理健康问题解答者,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上,往往是从高位的教育者的角度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予以批评和疏导、咨询等,而并没有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这种教学环境之下,学生很容易产生代入思想,认为自身或者他人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这样可能加深学生自身的自我心理怀疑,也可能会导致学生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其他同学,这种消极的教育价值取向非但不能够达到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反而会增加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焦虑感。
另一方面,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会模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意义。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将教学重心放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教育取向,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辅导则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被解决,则会理所当然地归咎于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人员欠缺、经费不足、开展工作的设施建设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固然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改革方向,毕竟只有人员充足、硬件设施完善才能够支撑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久发展,但是当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还是要转变价值取向,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教学目标。每一名学生都是自身心理的主导者,内心都有积极向上的因素,只有真正地从学生内心调整其心理状态,才能长久地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4]。
(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内容单一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通常以课堂理论式教学为主,提供心理健康咨询为辅。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固然重要,但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如何让学生内化這些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解决自身的心理健康困惑,而不是灌输性地知识传输。高职院校的学生认知水平毕竟有限,而且课本上的内容是固定的,单一地以教材为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相当于照本宣科地引导学生以统一模式处理所有遇到的心理困惑,没有按照学生自身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很难发挥实效。
其次,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形式未与学生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应当以学生为主体,简单地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教学的关注重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由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没有同其他专业课程一般的考试或考核形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重视的情况,学生认为自身心理状态良好而对心理健康学习不感兴趣,价值教育的形式单一,教育内容枯燥,更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兴趣。
最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实践内容,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纸上谈兵,难以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相联系,才能够使学生游刃有余地利用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心理压力,从而阻绝各种心理压力转变为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高校应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如何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深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理解,让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来解决身边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会进一步使学生产生对心理健康学习的积极性[5]。
二、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革新理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决定行动,解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积极心理学来革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一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积极心理学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社会,学生面临海量的诱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学生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压力,或是学习压力,或是经济压力,或是情感压力,学生在这些压力的作用之下很可能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一旦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会随之对其学习和生活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因此高职院校不应当仅仅将目光放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只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效用。积极心理学此类较为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学说应当被积极融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时俱进,真正贴近学生的需求。
二来,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融入积极心理学,转变教学的目标。积极心理学对预防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有效,它能使学生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认同感,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闪光点,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学生能够自我肯定,发现心理中的积极因素,从而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学习的困境时,有更大概率自我化解心理影响,真正地使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的事后解决转变为积极的事前预防。许多学生在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时往往怀着消极的心态,不是想着如何去解决而是想着如何去逃避,遇到工作任务时也是能拖延则拖延,这种心理健康状态显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只有勇于去探索和尝试,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份工作才能够有所进步、有所突破。消极悲观的心理状态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发展,积极心理学能够让学生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从而在面对困难时不产生畏难情绪,攻坚克难,提升自我,这正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吻合[6]。
(二)转变取向,探索积极教育价值
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注重对学生现有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解,这固然是一种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但是同样也会带来两个问题:第一是等到学生已经产生心理问题再去解决时,成本必然远高于在学生未产生心理问题之前便进行预防,防患于未然,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多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第二是这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会导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向的仅仅是部分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而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却没有得到同等的关注[7]。因此,转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探索积极的教育价值至关重要。
积极心理学在转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方面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是学生的积极因素,能够让学生通过自我认同而产生积极品质,一方面,这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学生一旦产生了积极品质,其在面临生活中的困境时能够有更大的心理承受力,能在逆境中发现破局的希望,能够积极地肯定自己,可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其压力和负面情绪不会转变成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从根本上预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相较于消极的事后解决,这种积极的引导对学生的有利影响是长远的、根本性的,将会从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能够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中心平等地普适所有的学生,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都能够受到积极教育价值取向的利好影响,学生的正向品质会被进一步加强,无论是在科研工作还是生活当中,学生都将会更加勤奋刻苦、乐于助人,从而在学校内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氛围。除此之外,积极心理学所引导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转变为预防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负担,学校无需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融合创新,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
高职院校应当将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首先,高职院校应当设立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目的在于能够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普及所有的学生。与传统的知识灌输性课堂不同,积极心理学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对学生内心积极因素的启发,能够产生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课堂当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如让学生互相说出对方的优点、学生自我总结自身优点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他人点评发现自身的优点,从而能够更好地使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其次,应当在心理辅导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因素。心理辅导是针对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的针对性教育,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指导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其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案,注重对学生积极情感、积极才能、积极品质等积极心理角度的引导,让心理辅导的作用不再限于当下的单个心理问题,而是能够对学生日后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再次,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大多对自身的问题难以启齿从而不愿意去寻求心理健康辅导,即使寻求了心理健康辅導,在线下沟通时往往羞于表达自身的问题和需求,从而使得心理健康辅导不能够发挥应有作用,但是如果利用留言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则会减轻学生沟通的约束,使学生能够更加自如地面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使其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最后,应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生活化情境,增添实践教学内容。生活化情境能够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共鸣,提升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兴趣。增添实践教学内容则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积极心理学之下的积极品质对自身和他人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进一步产生自我肯定的积极心理[8]。
三、结语
现代社会环境复杂,学生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判断能力等方面都还没有健全,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压力,若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不高、心理健康知识的不足,那么在遇到该类情况时极其可能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当下我国高职院校普遍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没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消极,往往以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导向,而没有从根源上预防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既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也难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效用等问题。在此种情况下,融入积极心理学,优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显得至关重要。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首先应当以积极心理学来革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加大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转变其教育的目标,真正地做到贴近学生需求,关怀学生心理健康;其次应当利用积极心理学转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探索积极的教育价值,挖掘学生内心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最后,应当融合积极心理学创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形式,丰富其教育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内心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芳.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验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例[J]. 美与时代(下),2022(02):29-32.
[2] 趙玉东.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4):37-38.
[3] 曾荣侠,郭桂红.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J]. 辽宁经济,2019(09):89-91.
[4] 陈琴,孔金.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2):19-23.
[5] 黄秋莲.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教育评论,2019(05):41-45.
[6] 张新招. 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绩效分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 福州党校学报,2016(04):61-65.
[7] 马新玲.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的融合发展——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的运用》[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21,21(04):1865-1866.
[8] 石晓利.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才智,2015(02):142.
(荐稿人:李祚山,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