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冉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提升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背景,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并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以及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问卷进行评定,探索辅导前后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变化。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可有效提升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应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切实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团体辅导;积极心理学;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3-0027-04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1]。已有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更易体验到负面情绪,出现焦虑、抑郁等各类心理问题[2]。现实生活中,贫困大学生一方面要面对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还要应对经济短缺的困境。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功能会有不同程度受损,致使幸福感降低[3]。主观幸福感是反映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包含了生活满意度、对积极情绪的体验、对消极情绪的感知。因此,主观幸福感对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与非贫困生相比较,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相对较低[4]。另有研究指出,主观幸福感可通过心理辅导得到改善[5]。因此,对贫困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不利于其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不同于传统心理学,强调资源取向,关注和发掘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积极情绪体验,促进个体的幸福感。目前,积极心理学已发展出相对完善的干预理论与技术,并且被广泛应用到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6],且效果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本研究以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设计心理辅导方案,以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来提升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改善其情绪状态,提高其对生活的满意度,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和实践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广西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将在学校资助部门建立了资助档案,并已获得资助的大学生,认定为贫困大学生。为了方便取样,采取内部招募的方式,纳入标准为有意愿完成10周团体心理辅导,且没有重大器质性疾病和精神疾病者,在辅导期间没有服用药物者。最终选取46名贫困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名。实验组男生10名,女生13名,文科9人,理工科14人,大一4人,大二7人,大三5人,大四7人;对照组男生11名,女生12名,文科7人,理工科16人,大一5人,大二6人,大三7人,大四5人。
(二)评定工具
1. 主观幸福感量表
该量表为Diener编制,郑雪修订[7]。量表共24个条目,由总体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四个分量表构成。前三个量表均采用了九点计分方式,一分表示完全不符合,九分表示完全符合,生活满意度量表则采用了七点计分方式,一分表示强烈反对,七分表示极力赞成,该量表是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有效工具。
2. 自编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问卷
参考国内的相关研究[8],问卷设计11个问题,前10个条目采用五点计分,一分表示非常符合,五分表示非常不符合,评价问卷主要用于反馈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主观体验和对整个团体辅导过程与结果的满意度。第11个问题为开放性问题,为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建议。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2(实验组/对照组)×3(前测/后测/追踪测试)的实验设计,辅导方式为自变量,因变量为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各分量表得分。实验组贫困大学生接受7天1次,每次90分钟,共计10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设带领导者一名,为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心理学副教授,从事团体心理辅导与积极心理学研究将近十年,具有超600个小时的团体辅导经验;研究助手由一名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担任。研究的干预过程严格遵循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研究在开始前同实验组贫困大学生逐一开展15分钟的半结构化訪谈,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和心理辅导协议。对照组则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待研究效果确定后,尊重对照组成员的意愿,可进行同样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在辅导前、辅导结束时、辅导结束后的第三个月分别对两组贫困大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量表的测量,实验组成员在辅导结束后还需填写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问卷。
(四)团体心理辅导过程
团体名称为“我的幸福我做主”,属于结构式、封闭式的成长性小组。辅导方案是经过深入访谈了解了贫困大学生的主、客观需求后,依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并经两名心理学教授讨论制订而成。辅导由初始、工作及结束等三个阶段构成,辅导过程逻辑清晰,辅导阶段的设置合理,辅导内容的设计相得益彰。
初始阶段为第1次辅导,辅导主题为“相识相知”,辅导目标为创建团队,建立团队契约。辅导首先介绍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性质,通过“滚雪球、大风吹、你抓我逃”等暖身活动,消除成员之间的陌生感,通过分享在活动中的感受,增进成员彼此间的了解,构建轻松融洽的辅导氛围。
工作阶段为第2—7次辅导。第2次辅导主题为“发现更好的自己”,辅导目标为发现和明确个人优势,辅导内容为回顾第1次辅导的内容,讲授自我概念的形成及其积极影响,通过开展“优势转盘”“戴高帽”“天生我才”“我的优势”等活动促进成员对自身优势进行探索,并进一步体认个人优势。第3次辅导主题为“感恩之旅”,辅导目标为优化心理品质,辅导内容为通过“进化论”“小幸运”“我的成长”“感恩拥有”等活动,成员探索和分享感恩经历,通过感恩冥想训练强化成员的感恩体验与感受。第4次辅导主题为“积极人际交往”,辅导目标为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辅导内容为回顾第3单元的内容,通过讲解和现场呈现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沟通类型,开展“你比我猜”“心有千千结”等活动增进成员对自己沟通方式的理解,通过情景训练进一步提升交往的主动性与交往技巧。第5次辅导主题为“情绪的积极管理”,辅导目标为提升积极情绪体验及掌握调节消极情绪的方法,通过讲解詹姆士兰格的情绪理论和情绪遥控器活动,让成员了解消极情绪产生的机制与过程,通过进行肌肉放松训练,促进成员在体验中掌握情绪调节的步骤与技巧。第6次辅导主题为“压力的积极应对”,辅导目标为掌握压力应对的方法,进行积极的自我减压,辅导内容为讲解压力源的类型,如何辩证地看待压力进行,以及面对压力时的身心反应,并进行冥想放松训练,通过成功景象法以提升成员应对压力的自我效能。第7次辅导主题为“建立自尊”,辅导目标为帮助成员明确个人价值,合理看待并悦纳自己,辅导内容为讲解自尊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具体表现,列举自尊清单,教授提升自尊水平的8种方法,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促使成员将方法迁移至相关场景,并进行应用。第8次辅导主题为“蓬勃人生”,辅导目标为帮助成员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克服认知偏差,辅导内容为讲解艾丽斯的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与操作过程,列举“糟糕至极”“非黑即白”“灾难化”等常见的10种歪曲、负面的认知偏差,教授积极归因技巧,改变看待问题的视角,并布置“三栏法”的作业,培养成员的积极成长型思维。第9次辅导主题为寻找希望,辅导目标为帮助成员建立关于未来生活的积极愿景,辅导内容为讲解希望品质的形成与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关注积极方面,通过“天生我材必有用”“绘制人生成长曲线”“梦想照进现实”等活动,培养成员发展积极乐观的信念,并通过生活目标的设定,提升成员达成未来美好生活的动力,使其为之努力奋斗,让希望成为现实。
结束阶段为第10次辅导,辅导主题为“蓬勃人生”,辅导目标为巩固和强化辅导效果,带领者通过回顾和总结9次的心理辅导,引导成员分享在辅导过程中的积极收获,觉察自我的成长与提升,成员之间彼此祝福,表达自己对成员的爱与感恩,最后,在“我相信”的背景音乐中,成员处理分离焦虑后逐一进行告别。
二、分析与结果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贫困大学生在不同时间点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两组贫困大学生在辅导前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分量表得分差异不显著,实验组贫困大学生与对照组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量表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等因子得分在组别、时间、交互效应检验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经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因子得分上升,负性情绪因子得分下降;对照组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得分则呈现上下略微波动的趋势,这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效果,且效果具有持久性。
(二)实验组成员对团体心理辅导的评定结果
91.3%的实验组贫困大学生反馈能感受到辅导很安全,已经达成了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82.6%的贫困大学生报告喜欢团体带领者的方式,并表示在辅导后产生了积极变化;95.65%的贫困大学生报告对辅导过程感到满意;86.95%的贫困大学生认为团体辅导的氛围很温暖;78.26%的贫困大学生报告对辅导感到信任,并且展现出了积极的学习态度;73.91%的贫困大学生认为在辅导过程中成员间充满了凝聚力。此外,绝大部分贫困大学生的问卷第十一题写道:希望学校多组织开展类似的心理活动,以期再次参与并乐于推荐给身边的同学。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贫困大学生在辅导后的两次测量中,总体主观幸福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这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可有效提升贫困大学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辅导效果之所以显著,原因首先在于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已有研究表明,贴近被试实际的心理辅导是提升幸福感的有效途径[9]。本研究在研究开展之前已通过大量充分的调研,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有了精准的把握,因此,在设计辅导方案时,参考积极心理干预的模式[10],辅导内容融合了认知行为疗法[11],以体验性质的活动为主,旨在激发和强化贫困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其次,团体心理辅导的带领者非常注重团体氛围的构建。在辅导过程中营造了温暖、融合的气氛,成员因此敢于进行探索和表达自我,主动分享个人的积极体验与感受,得到了其他成员的尊重与欣赏,从而提升了主观幸福感。
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贫困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在辅导后有了显著的提升,消极情绪则明显下降。本研究根据贫困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将情绪调节列为重点辅导内容,通过有针对性的设计辅导内容,一方面增进贫困大学生对消极情绪的觉察,并对自己负面歪曲的认知进行识别,另一方面教授合理情绪疗法,采用更为合理的认知观念进行替代,增强了贫困大学生的认知灵活性。极具技巧性的放松训练,则为贫困大学生日常的情绪调节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技术支持,这起到了消解消极情绪的作用。另有研究指出,人际关系与情绪密切相关[12]。而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开展的活动多以人际互动活动为主,因此,在辅导中实验组贫困大学生与其他成员建立了信任的人际关系,体验到被他人理解与接纳,感受到来自成员的社会支持,体验到了满足感,增强了积极的情绪体验。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贫困大学生在经过10次团体心理辅导后,生活满意度呈现出良好的辅导效果,并且在3个月后的追踪测试中仍具有持久的辅导效应。这与感恩练习能够有效提升生活满意度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3]。在本研究中,将感恩训练灵活应用到团体心理辅导中,引导贫困大学生回顾过往,探索未曾发现的感恩事件,并对事件进行积极解读,获取内心的滋养。而辅导结束后布置的感恩打卡作业,可进一步促进贫困大学生形成乐观、豁达的积极品质,并以宽容接纳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有利于贫困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另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压力的知觉可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水平[14]。在本研究中,通过开展抗逆资源圈、绝地反弹等活动,促进贫困大学生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压力,对压力情境做出积极的解释,而回溯过往成功应对压力的积极体验,可充分挖掘和拓宽贫困大学生的内在资源,进而采取更具适应性的方式应对压力,这有利于贫困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理论有效融入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方式比较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开展的辅导能有效提升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且效果持久稳定。高校应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开拓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切实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水平。研究会在今后扩大贫困大学生的样本数量,以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张梅,孙冬青,辛自强,等. 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1998—2015[J]. 心理展与教育,2018,34(05):625-632.
[2] 周莹. 贫困大学生心理精准帮扶模型建构——基于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的链式中介效应[J]. 中国健康教育,2019(06):168-175.
[3] 陈么元,李凯,黄蕾,等. 贫困大学生个人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心理学探新,2020,40(04):372-376.
[4] 徐迎利,陳旭,杨荣. 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8,29(03):259-260.
[5] 唐庆,汪洋,唐晓君,等.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干预效果Meta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07):1031-1036.
[6] 蒋静. 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视角[J]. 上海教育科研,2013(12):72-73.
[7] 侯振虎,许晓芳,孙颖. 大学生的幸福感能干预吗——改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综合性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2018(03):69-80.
[8] 董圣鸿,鞠芊芊,邱甜甜,等. 不同类型述情障碍的团体辅导干预效果[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2):304-309.
[9] 何瑾,樊富珉. 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心理学的理论[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03):397-399.
[10] 彭芳,张静平,杨冰香,等. 医学研究生人际关系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04):370-371.
[11] 张雅文,张琪,庞芳芳. 认知行为团体与自助干预模式对大学生自尊及心理健康的干预[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05):1099-1103.
[12] 吴九君. 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和谐、抗逆力、总体幸福感及抑郁的影响[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78-188.
[13] 赵小云,崔斌. 感恩对留守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生涯适应力的中介作用[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6):89-94.
[14] 王大鹏. 压力知觉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无聊倾向的中介作用[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4(07):11-15.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