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在全面育人的目标指引下,提升高校钢琴教师思政能力直接影响到钢琴思政课程的质量。文章以思政理念为背景,在分析钢琴思政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提升钢琴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思路,提出提高钢琴思政教育效果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校;大思政;钢琴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4-0140-04
随着“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在全国的展开,“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出现,即教师的思政能力与课程要求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出现是由“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所决定的,教师思政能力不足导致其难以满足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提升思政育人能力,身正为范。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的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思想言行影响最大的是专业老师,对于钢琴专业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来说,钢琴教师的一言一行,完全影响着一个专业学生的成长发展。
一、高校钢琴思政的教育现状
(一)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
从学生自身来看,长期以来,在高考招生当中,无论是音乐类院校、艺术类院校,还是综合类大学,钢琴专业的学生文化课录取分数线相比大部分非艺术类专业都要低,大约在300分左右,即使是一些综合类大学也不超过350分。钢琴专业学生文化知识整体上比较薄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接触较少,理解、接受力度上存在差距。从思政课程教学层面看,钢琴教师也没有形成强烈的课程思政自觉意识,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是专业思政老师的工作,与专业课教师关系较少[1],没有清楚地把握课程思政与育人的关系,只是机械地将课程思政作为额外任务,而不是作为育人的本质和必然要求来看待,没有主动实施课程思政,做到专业课与思政課同向同行。思政课程教学办法不佳、方式不活,诸多因素导致了钢琴专业学生本体思政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
(二)部分教师认为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削弱专业教学效果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唤醒和培养各专业课教师传道、育人的自觉与能力,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举措。当前,钢琴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高。从客观上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学校在考核中把“课程思政”“育人”作为“标签式”的软标准,主要考核论文、项目、获奖、专利等的数量,而不注重对钢琴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考核。钢琴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淡薄,或受评价“指挥棒”影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从主观上看,钢琴教师作为艺术类教师,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认为自己教授的课比较阳春白雪,与思政关系不大。在实践中,钢琴专业训练是个技术活,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由于钢琴专业课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练习达到一定的肌肉记忆才能实现。所以大部分钢琴专业大学生忙于眼前的技巧性操练,忽略了思政与自己专业的关系。
思政解决的是“远”的问题,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技术解决的是“近”的问题,主要对学生的弹奏技巧进行规范培养。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补充的。双方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即让演奏者更好地将音乐呈现给观众,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技术也只有插上思政的翅膀,才能展现最美丽的旋律,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走进人的心灵深处。
(三)钢琴专业课教师个人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理论必须深刻才能说服人。一直以来,钢琴教育是以技术为主进行训练的,每一位钢琴教师的成长也是运用此道,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较少,更谈不上把思政元素从理论的深度加以提炼,用深刻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教师理论水平不足,使得钢琴课程思政探索总是浅尝辄止,也就难以说服学生,更遑论形成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教师只有以身传道,展现出来自身的人格风貌,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美好的回忆。身教大于言教,以身传道,这就需要老师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党史、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等,更要时时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国家法律、国情党史,学以致用,将这些思政元素悄无声息地融入每一堂钢琴课。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需要教师具备水滴石穿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力。
二、提升高校钢琴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思路
(一)系统性提升钢琴教师课程思政设计水平
一是结合党史,在“深”字上下功夫。如果一次性地将复杂的思政知识用一堂课融入专业课题教学,育人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教师应该从众多的思政元素中找到适合的切入点,深入浅出、化整为零、重点突出、逐步渗透,要用好庆祝建党百年和党史学习教育这堂“大思政课”,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等生动教材,把党的伟大精神宣传好、弘扬好,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这些伟大精神成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滋养,树立对国家和民族事业的担当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践行伟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斗伟力的良好氛围。
二是巧用案例,鼓励延伸。案例是增强课程思政实效性的重要抓手,生动的案例能够提高课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搜集和引入钢琴或音乐专业领域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挖掘、创造性地运用其中的思政元素。以课堂为出发点,因势利导,做到二者相长,事半功倍。
三是相互渗透,盐溶于水。教师要处理好思政与专业的关系,如果生拉硬套思政内容,就会形成课堂两张皮的现象。有些学生本身性情波动大,会适得其反,得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能处理好二者关系,像盐溶于水一般,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模式,就会得到受教者的高度认同,教学目标也更容易达成。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动融入社会,贴近实际,生动形象讲好“大思政课”[2]。要把“钢琴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思政教育生动鲜活,直抵人心。把钢琴课堂“搬”到社区街道和农村乡镇,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城乡、深入生活,调研乡村、参观纪念场馆、参加支教服务等,与新时代火热实践进行亲密互动。
(二)探究思政元素的应用方法
就钢琴课堂的思政元素应用来说,它是一个人的认识方法,一种思维方式。
一是利用好课堂,指导引领。钢琴老师能够利用钢琴课堂这个主渠道,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貫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塑造人格。钢琴学习需要长久艰苦的训练。要想成为钢琴家,必须要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和对音乐无比的热爱。钢琴弹奏是永远追求完美、不断完善、精益求精的一门艺术,需要一遍遍的重复训练,这正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体现,这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好渠道。
三是提高审美能力,展示真正的音乐。一个钢琴学生从童年四五岁开始学习直到进入大学,他的技术技巧已经可以保证让顺利完成作品演奏,但是聆听者可能没有收获任何感动,这正是因为缺失了精神层面的认识,缺乏优秀的审美素养,这也是思政教育的切合口。只有让学生对审美有独到的认识,掌握审美标准,才能展示真正的音乐。
(三)加强教材补充,优化教材结构
一是从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中挖掘思政元素。创作背景可能是作曲家当时的环境,有政治环境、自然环境等,还有可能是作曲家的生平、人生的奋斗经历等,以此展现特定时代和作曲家的丰富精神世界,并从中挖掘思政元素。
二是从钢琴作品的主题出发,挖掘思政元素。教师可将爱国思想和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如《黄河钢琴协奏曲》,以黄河展示了劳动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向前的精神,同时展现了黄河两岸劳动人民的朴实勤劳。学生在这些作品中,能够感受到浓郁的爱国情怀和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激发受教者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忱。
(四)借鉴成功案例开展教学探索
思政课应与时代同向同行,思政课程需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要学会用历史中的典型人物和行业精神讲好课程思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2021年春季专题思政课就是讲党史,授课案例立足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开创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北航有与北航同龄近70年的课程“航空航天概论”,这门课将波澜壮阔的航空航天发展史,北航故事与中国故事有机融合,用航天精神,爱国精神激发学生们的远大抱负,去探索航空航天的热忱。思政元素不会凭空出现在思政课里,这需要教师在精通专业的同时,掌握思政元素的精髓,将二者自然融汇贯通,整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创新点、想象力。
北航组织教师学习校史和北航精神,将空天文化融入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特色获推广,授课教师受邀在《百家讲坛》讲授航天精神。北航成功的案例,正是课程思政的领航人,为其他专业拓开了一条可以尝试的道路,值得各专业教师思考、学习、借鉴。
(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保障思政教育的渠道
教师要以德艺双馨为标准,增强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提高在职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教师的育美能力[3]。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为了让这个主渠道能够畅通无阻,教师应在课前课后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大学生正值青春,不管是心理还是身体都发生着变化,如果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关注学生的重要关切点,就更容易走入学生的心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一切关心关爱学生的努力付出,都将化为甘露,滋润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既是为开展思政教育疏通渠道,更是为年轻人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三、融合多种教学模式提高钢琴教师思政教育能力
(一)革新传统教学模式,与集体授课相结合
每个大学生个体的天赋资质、后天努力都有很大的差异,个别学生依靠天赋,大部分学生则靠后天努力。有的学生是主修,有的是辅修。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一般采取一对一授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到技术难点,手把手地示范,处理好乐曲的音色问题,这也是钢琴延续三百多年以来最常用的和大家公认的方法。但是缺点也比较明显,容易闭门造车,学生之间没有产生有效的竞争,不能学到别人的长处,让学生陷入很自卑或者过于自信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的进步成长。
鉴于此,将一对一指导与与集体授课相结合,更有利于开展钢琴课程思政。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是集体课替代了个别课,或者个别课替代集体课,而是找到二者合理的搭配方案,让其相得益彰,各显魅力。其优势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师可在一对一的指导课上解决学生个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可以在集体课上产生交流和讨论,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成为自己学习的借鉴,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合作也会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激发同学们的友谊和关爱。二是可以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在集体授课过程中,专业较好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习惯会潜移默化影响到他人,这样会形成一种学榜样、争上进的学习气氛,也无疑会使学生形成努力、上进、积极的学习习惯,从而让集体带动个体,个体又成就集体的教学目的。
(二)在实践中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是教育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得心应手的曲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随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也可以有意识地将难度较高的曲子让学生进行适度联系,培养学生迎接困难、接受挑战的能力。在授课时教师应加强心灵沟通,从内心出发,真正走到学生的心里,才能为后续的培养做好铺垫,践行思政教育的培养[4]。
对于钢琴专业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舞台表演至关重要。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带领学生走上演出舞台,通过钢琴演奏音乐会、音乐文化节等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舞台表演的自信心需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和磨砺,当学生在舞台表演中出现失误,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达到渗透的目的。
(三)明确钢琴思政课模式的目标
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把钢琴的技术技巧与思政教育相融合。钢琴思政教学的目标应该有两个,不是单一存在的,即钢琴教学目标和钢琴教学思政目标相统一,两个目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应同时实现。不能为了钢琴技术技巧而忽略了钢琴德育,也不能一味地说教反而忽略了钢琴技能的培养,教师一定要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注重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
(四)组建钢琴思政教学团队
钢琴教学常年采取的模式是一对一教学,学生各自单打独斗,相应的评价指标也较为主观。钢琴思政教育的模式建立应该打破原有结构,要重新整合资源,发挥团队优势,这也是钢琴德育教学模式能够有力有效实施的保障和途径。一是根据新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改革当前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优势,制订新的教育目标,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二是开展集中学习和培训,增强教师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本领和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素养,这需要团队的力量。三是团队的建设对教师个体即有督促鞭策的作用,而教师个体的成长又可以提升整个团队的教育教学水平,二者互促互进。
四、结语
唤醒和培养各专业课教师传道、育人的自觉与能力,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举措。钢琴专业课教师必须树立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提升自身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挖掘各专业课自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思政元素从理论的深度加以提炼,用深刻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搜集和引入本专业领域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典型案例,激活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要在融合的事前准备上下功夫,以多样化、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多形式、多载体的教学方式回应学生。相信只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深入探索新的钢琴教育模式,坚持走课程思政之路,一定能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5]。
参考文献:
[1] 李红霞,鄧文钱. 高校课程思政[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09):183-205.
[2] 汪斌锋. 了不起的思政课[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07):30-160.
[3] 卢青. 思政视域下德育与高校钢琴教学的融合研究[J]. 当代音乐,2021(02):21-23.
[4] 丁义浩. “课程思政”建设须打破三个误区[N]. 光明日报,2020-01-13.
[5] 张晓. 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育[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7):31-32.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2021年度兰州财经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钢琴表演》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LJY202114)。
作者简介:魏敏(1980—),女,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美国中西部大学国际艺术与音乐学院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