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育人视域下高校外语专业“思政社团+社团思政”的育人路径和创新机制

2022-05-30 08:02张欢张雨晨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8期
关键词:党建带团建

张欢 张雨晨

摘  要:文章以西安某外语专业高校的某思想政治类社团的运行发展为线索,引入“课程思政”视角,从“课程思政”中延展出“社团思政”概念,探讨“思政社团+社团思政”的融合与发展。通过分析此社团6年来的运作规律及建设经验,把学生主体对社团的认同机制与在社团组织的组织育人功能内涵置入于同一个具体的组织育人工作情境中,聚焦学生“个体需求”和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两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社团以及社团活动的全过程、各环节,系统阐释外语高校思想政治类社团组织育人的实践途径,研究出一套关系嵌套、路径匹配、成果融通的组织育人理论框架,其研究成果可推广至其他外语类高校思想政治类社团的组织育人体系构建,为各类学生组织组织育人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和比较依据。

关键词:组织育人;思政社团;社团思政;党建带团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4-0136-04

思想政治类社团也可称为“思政社团”,它作为新形势下社团组织形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是高校开展组织育人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一、思想政治类社团组织育人研究的现状

国内目前针对思想政治类社团组织育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视角:一是问题解决视角。针对学生社团建设面临的价值引领有效性不足、社团行为与育人目标不匹配、全面育人意识不强、社团育人资源有待拓展等问题,现有研究指出需要从社团文化与学生特点出发强化价值引领,加强社团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社团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性建设,加强资源供给提升社团建设质量[1]。二是实践创新视角。提出应从育人理念、育人保障、育人主体、育人力量、育人空间等方面对学生社团建设进行优化,并从顶层设计、治理体系、队伍建设、活动质量、阵地管理等方面推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创新[2]。

然而,以上探讨主要集中在社团建设的问题解决和实践创新层面,在“实践论”的层面上由于具体实施的学校情况各不相同,没有考虑学生主体的特点、落实学校的校情以及该校专业建设情况,所以在根本上缺少一定程度的实践创新。在“系统论”的层面上由于学界对于相关课题的研究依然相对较少,各实施学校或学生组织依然是在初始摸索阶段,各行其政,没有形成一套较完整、可执行、能推广的学生社团组织育人机制和体系。

本研究以西安某外语专业高校某理论社团的运行发展为线索,引入“课程思政”视角,从“课程思政”中延展出“社团思政”概念,探讨“思政社团+社团思政”的融合与发展。通过分析此理论社团6年来的运作规律及建设经验,把学生主体对社团的认同机制与在社团组织的组织育人功能内涵放入在一个具体的组织育人工作情境中,聚焦学生“个体需求”和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两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社团以及社团活动的全过程、各环节,系统阐释外语高校思想政治类社团组织育人的实践途径,研究出一套关系嵌套、路径匹配、成果融通的组织育人理论框架。

二、外语专业思想政治类社团组织育人的重要性

(一)国家层面:响应国家号召,回应时代需求,有利于培育时代新人

思想政治类社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青年工作思想的重要途径。在思政社团内建设以“外语专业+微团课”为核心的理论学习框架模式,有利于加强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更有利于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良性互动。

(二)学校层面:丰富思政模式,优化实践载体,有利于增强专业和思政教育联系

高校社团是第二课堂的重要部分,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综合性的实操空间。通过思政社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再到课外思想政治类社团的开展,让教育深入青年,让思政紧随青年。借助外语院校的优势,开拓与专业结合的理论学习模式,同时通过社团活动扩大专业知识面,反哺专业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政治觉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实现1+1>2的高效运转。创新的模式提供了专业创新拓展的新型学习方式,将组织育人融入日常生活,为学生的理论实践和专业拓展搭建互通延伸平台。

(三)社团层面:革新社团功能,创新活动形式,有利于发挥社团组织育人作用

对于外语院校来说,在各级党团组织的指导下开展以极具首创性与实验性的“外语专业+思政教育”理论研习模式为主的文化功能与实践功能,集专业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可以突破原有思政教育的形式化、表面化、單一化的局限与不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新时代青年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提高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的目的。

(四)个人层面: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合格青年,有利于提升政治素养与凝聚力

高校社团作为传递思想价值的重要载体,承担了思想政治教育力量补充、自我教育等功能,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思想政治类社团而言,坚持深挖价值引领内涵,明确价值引领要求,深悟新时代思想,有利于提升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政治素养与思想凝聚力,有利于促进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全面发展。

(五)“互联网+教育”:打造线上学习、对外宣传平台,有利于线上线下高效有机联动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在社团建设中增加“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模式,为个性化、智能化的多媒体学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通过基于互联网这一灵动载体,有效地把网络信息资源和线下传统教育内容融合到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育人当中,以特定的价值载体、传播方式与审美标准做有针对性的价值观教育。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互联网+思政”新模式可以彰显其育人的便捷性、资源开放性、教育灵活性等优势,也凭借其方式新颖和内容丰富的特点,有效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增加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高校 “思政社团” 的创新机制

(一)“三维六元”培养体系

“三维六元”培养体系指,将学院全体入党积极分子纳入理论社团,在一年的积极分子培养周期内,通过引导性主体、参与性主体、实践性主体的“三维”主体培养,搭建起校院两级共建的社团管理体系、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完成师生两方同参与的外语研习、外语实践、社会服务工作,旨在让全院积极分子在“六元”的教育体系中,通过规范的社团运作模式,提升理论素养;通过与党支部同步的培育环境,为党支部输送大量优秀考察对象,助推社团与党支部建设。

(二)“党团班”三级联动评估机制

优化社团组织环境的建设路径,建设“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三平台联动的育人机制。由班级積极分子承担“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三平台联动机制的中枢神经作用,班级党员承担“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三平台联动机制的指挥作用,全程指导、参与积极分子为全体团支部成员开展指定题目的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班级全体团员青年承担“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三平台联动机制的监察作用,从理论水平、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学习能力四大方面及时向党员反馈积极分子的现实表现,从而落实对积极分子的回环评估体系,立体多元化考察积极分子表现。

(三)“两段式”推优入党机制

“推优入党”是高校党建带团建的重要工作平台,然而目前仍存在“推优入党”标准不明确、执行程序不规范、推优对象素质监督机制不完善、党团组织培养衔接不紧密等问题[3]。因此,在思政社团中创新“常规+重点”的“两段式”推优入党机制,不仅有利于积极分子的精准培养,打破“一把抓”的积极分子培养模式,更能树立积极分子典范,突出社团培养成果。第一阶段以积极分子与党员的双向考察体系为依托,通过积极分子讲团课、开展主题班会等一系列难度不高、容易操作并且能学有所获的实践形式开展全体积极分子的综合考察,按照当年度发展对象人数的1:1.2选拔出政治觉悟高、纪律执行力强、品德合格、积极发挥作用的积极分子,进入第二阶段培养。第二阶段为精英化积极分子培养模式,依托社团特色活动,如微团课大赛、课程思政实践等形式多样的培养模式,在落实社团建设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实践功能三管齐下的过程中,完成对积极分子的进一步考核评价,确定推优入党名单。

(四)党员全流程培养考察机制

现阶段大学生党员的全流程培育模式中包括“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以及“预备党员”三个主要考察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应具有具体的考察机制,从制度上严把党员队伍入口关,坚持党员标准,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进行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考察、提高与确保党员质量。但目前全流程培养模式中,对入党积极分子与预备党员的考察制度尚不完善,考察范围不够广泛、考察内容不够全面、考察形式不够创新。基于现有发展党员全流程培养模式中不足之处,依托思政社团搭建的“积极分子培养考核机制”与“预备党员培养考核机制”,可在社团内部将党员发展与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进行联动,建立起一套可延续的培养考察机制。思政社团以“党员带团员”为工作重点,建立起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四个板块对预备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双向考察体系,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六元”功能(组织管理功能、资源配置功能、考核监督功能、政治引领功能、价值实现功能、改革创新功能)。

四、高校 “社团思政” 的育人路径

(一)学生主体的认同机制下激发实践对象参与

认同机制对于活动主体的参与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同的过程一般由感知、体验和实践构成,在个体利益初步满足的同时,对所属组织从心灵深处产生归属感,从而自发产生忠诚地、持续地实现知、情、行的有机统一[4]。

1. 感知层面。对于思想政治类社团而言,要从思想引领的高度上提供理论或政治资源支持,使学生对平台形成初步的认知,进而塑造学生个体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类社团行为体的认同感,才能为后续育人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社团内部将推优入党考察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再次赋予社团全新功能,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认同感与积极性,发挥了思政社团的独特优势。

2. 体验层面。基于高校组织育人的实际经验,学生在校园中很可能同时兼具了多个角色,这些角色包括班级、党团组织、社团等多个层面。在这三个平台中感受到的积极情感会不断激励学生对平台产生共情和认可,不仅会进一步对其所传递的育人目的和育人方式产生顺应,还会主动自发传播平台中学习到的理论内容。可见,情感体验形成的认同塑造的关键就在于三大平台的协同互动,从党团班现状实际出发,将三者有机结合,发挥三者的协调优势将打造出三方合理共同参与的机制,让社团成员产生良好的组织归属。

3. 实践层面。通过社团开展的一系列特色社会公益实践,可将社团育人的理论或思想形成转化为成果形成,以实践行动促使学生将个体的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行动,指引学生向组织育人理念中所传递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不断靠近与自我检视。

(二)组织建设的功能内涵赋予下落实教育内容

外语高校下学生社团组织育人模式主要赋予其三大功能,即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及实践功能[5]。

1. 政治功能。作为思想政治类社团首当其冲的是要保证其政治底色和政治身份的正确性,承担起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四个自信”的使命与责任,要时刻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建设“积极分子思想动态研判机制”“党团班三级联动机制”“推优入党考察积分机制”三大机制模式,以点带面,旗帜鲜明地加强社团的政治性和引领作用,对学生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在每一次活动中去、深入每一位参与者的心中,建立起“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的金字塔发挥机制。

2. 文化功能。外语专业思政社团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外语专业+思政教育”为主的研习活动,将专业运用于思政,用思政反哺于专业。二是开展主题微团课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以讲促学”的树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实践功能。在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下,创新开展以红色筑梦主题特色为抓手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投入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流公益实践活动中,形成有效的组织育人反馈闭环,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二者有机结合形成联动机制

在学生主体的认同机制和组织建设的功能内涵的效果影响下,思政社团逐渐形成青年培养与推优入党联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知行合一与立德树人联动的三级联动模式,结合组织凝聚力、育人感召力和协同革新力,实现社团组织育人途径创新。

五、组织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社团+社团思政”的创新经验

(一)以党建带团建思想指导社团建设

高校思政社团的建设必须聚焦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机制创新,将高校党建工作与团建工作放置于一个具体的“中枢社团”——思政社团的建设情境中,使党建与团建工作在同时作用于同一社团的过程中,系统阐释党建带团建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同时,进一步研究“00后”学生党员和团员的反馈与期待,以期检验党建带团建效用发挥的程度与评价机制。通过同一思政社团对党组织建设、团组织建设的正向反馈实施过程的观察,形成一套体系完备、执行力强、推广度高的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创新路径,揭示出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理念导向、制度建设、评价机制三方面的运作机制与理论框架,推进学界对于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认识。

(二)落实“党建+外语专业”建设思路

社团推广的“理论学习+外语实践”教育模式,组织低年级学生学习思政词汇的外语表达,高年级学生翻译经典马克思列宁主义文章,将外语专业的学习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变强制“去”学为主动“趣”学。同时,社团实行“第一课堂学习全覆盖+第二课堂实践多模块”联动模式,打造“外语基础理论研习”“双语中级党团课”“双语高阶社会服務”的递进式专业实践模式,可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度与认可度。

(三)树立可推广复制的行动指南

无论是建立“四位一体”发挥机制、创新育人开展途径,还是汇编主题班会实践成果,或是创立对外宣传与线上学习平台,都是为了实践积累的行动素材,思政社团的建设唯有具备可复制、可推广性,才能真正发挥组织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韩煦. 高校学生社团育人效能的现状分析及其提升对策[J]. 思想理论教育,2021(01):108-111.

[2] 魏星,李思杭. 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理念优化和实践创新[J]. 思想理论教育,2020(11):107-111.

[3] 李晓婉. 高校共青团“推优入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2):13-15.

[4] 葛畅,王丽娜,蔡豪. 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认同建构及实践路径[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04):60-64+90.

[5] 王碧,李素矿.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育人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73-74.

(荐稿人:白毅,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2021年度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组织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社团+社团思政的实践与创新”(项目编号:2021XXM09);西安外国语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组织力提升视角下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级协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XWD07);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社团+社团思政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202110724014)。

作者简介:张欢(1990—),女,硕士,西安外国语大学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雨晨(1999 —),男,学士在读,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研究方向为法语语言文学、教育学。

猜你喜欢
党建带团建
坚持党建带团建助推企业共青团工作上水平
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基层党建带团建的基本思路
新时期中职学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初探
新时期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带团建有效性研究
研究生“党建带团建”思路初探
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平台建设
石油政工人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如何做好党建带团建
基层农业部门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探索思考
坚持党建带团建 推动国有企业科学发展
“党建带团建”要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