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式阅读促思辨能力提升

2022-05-30 10:48熊军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秦师晋国笔者

熊军

思辨式阅读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其实质是引导学生发展深度阅读技能,提升理性思维素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情和文本内容,通过营造质疑的氛围、提出挑战性问题、提供高阶思维支架等途径,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深入。笔者以《烛之武退秦师》的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烛之武退秦师》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一篇重点课文。文章写的是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之际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深入分析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这个故事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心胸和爱国精神,以及他机智善辩、善于利用矛盾分化和瓦解敌人的外交才华。

一、营造质疑氛围,提供质疑机会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教学时,笔者根据文言文教学的一般规律,要求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相关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学生对这一阅读环节驾轻就熟,结合课前预习,很快就疏通了文意,大体把握了文章内容。笔者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人物形象和主旨思想等,而是给学生营造了质疑的氛围,提供了质疑的机会。

首先,笔者提问:“对于文中的生字词,你是如何解决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借助文下注释和古代汉语词典”。笔者接着引导:“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对文言字词有深刻的理解。否则,即使通过文下注释或工具书暂时理解了某字词在本文中的含义,也不能代表你就真的理解了某字词。”笔者的引导其实是暗示学生要对文中的疑难字词进行追根究底的理解。学生听了笔者的引导,交头接耳起来。笔者进一步点明:“文下注释的字词含义,你都能理解吗?”这一问引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经过同桌间的讨论,学生对文中部分词、句的文下注释义进行了质疑:“‘贰于楚的‘贰是什么意思?‘行李怎么能指‘外交使者呢?‘朝济而夕设版焉的解释是不是过于确指了?‘阙是怎么具备‘侵损、削减义的?”

对于学生的质疑,笔者没有直接解释,而是进一步引导:“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不仅要利用工具书查找其义项,还要注意字词在特定语境下的通假、活用、引申情况,请大家据此合作解决以上疑问。”经过小组合作探讨,学生解决了以上问题:“贰于楚”中的“贰”是数词活用动词,是“有二心”的意思;“行李”通假“行吏”,即行走中的官吏,引申为“外交使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并非确指,正如“朝令夕改”一样,并非确指早上与晚上,都是形容速度快; “阙”通“缺”,而“缺”有“不完整”义,由“不完整”义引申为“使……缺损、削减”,即文下注释的“侵损、削减”。

二、鼓励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是思辨式阅读教学不同于其他阅读教学的一个特点。对文本提出挑战性问题必须建立在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这是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权威、独立思考品质的重要抓手。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应该而且必须鼓励学生针对文本提出挑战性问题,以此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

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笔者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字斟句酌的理解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挑战性问题。学生开始提出的问题都是文言知识方面的,并不具有挑战性。于是,笔者这样引导:“所谓挑战性问题,就是对文本内容有疑问、对作者观点有不同意见、对文本逻辑有所怀疑的问题。请大家从这些角度研读文本。”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提出了很多问题。笔者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师生合作研讨,确定了以下几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①晋、秦两军为什么要分别驻扎在函陵、氾南?②晋国要扩张领土,必须向西扩张吗?难道不能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张吗?③按照作者的记叙,这场战争与秦国没有丝毫关系;按照烛之武的说辞,这场战争对秦国没有任何好处。那么,秦国为什么要参战呢?

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纷纷精研细磨文本。对于挑战性问题①②,笔者引导学生从教材提供的“春秋列国形势简图(前630年)”中寻找答案。通过阅读文本和简图,学生很快明确:晋、秦两军分别驻扎在函陵、氾南,是为了形成掎角之势,以牵制敌人;晋国要扩张领土,也可以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张,但烛之武故意强调向西扩张,以震慑秦伯,坚定秦伯撤军的决心。对于挑战性问题③,笔者先出示成语“秦晋之好”,让学生对秦晋关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笔者给学生补充了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的关系——秦国和晋国是相邻的两个大国,晋献公(晋文公重耳的父亲)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文中的秦伯),晋献公是秦穆公的岳父,晋文公与秦穆公是郎舅关系;后来,秦穆公帮助公子重耳登上君位,史称晋文公(文中的晋侯),并将自己最喜爱的女儿嫁给他,秦穆公与晋文公又是翁婿关系。秦晋联姻虽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但秦晋之好却被传为千古美谈。学生明确了秦国与晋国之间亲上加亲的关系后,就很容易地解决了挑战性问题③:秦国虽然不能从这场战争中得到好处,但为了巩固、加强与晋国的盟友关系,秦伯也只能跟随晋国前来攻打郑国。学生明确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烛之武只能“退秦师”而不去“退晋师”的原因。

三、搭建高阶思维支架

思辨式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高阶思维品质的一种教学活动。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掌握文本所承载的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联系地、全面地、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深度阅读技能,提升理性思维素养。

学完《烛之武退秦师》后,笔者没有按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流程安排巩固练习,而是在分析主人公形象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了两个高阶思维支架:春秋无义战,但文中人物都有可取之处,甚至不乏“可爱”之處,作为新时期的年轻学子,我们能从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重新阅读文本,然后纷纷举手回答。

学生刘源认为:“我从烛之武身上看到了家国情怀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佚之狐身上看到了知人识人的重要性;从郑伯身上看到了知错能改、为国家利益不惜屈尊降贵的品质;从秦伯身上看到了从善如流的品质;晋侯则告诉我们,在处理异常事件时,要保持理智的判断和清醒的头脑。”学生李华认为:“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我们不能持非黑即白的人物分析观,要从文本出发,全面地、联系地分析人物。从战争角度看,本文中的晋侯是一个反面人物,但他在秦军撤退后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没有与秦军反目,这也算是一种胸襟吧。”学生王海军认为:“本文形象地说明了‘春秋无义战,也生动诠释了‘化敌为友的可能性。”

这些观点都是从文本内容出发的,而且都很有思辨色彩,凸显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

思辨式阅读教学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优化学生的阅读思维,对学生内在潜能的激发、思维素养的形成和辩证认识事物有独特的价值。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着力为之。

(作者单位:黄石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秦师晋国笔者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翳桑之报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礼与利的契合:也谈《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重点
从成语“秦晋之好”看《烛之武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