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文浅教”的教学策略

2022-05-30 10:48汪娟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梦境自然段鲁迅

汪娟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有很多难学的课文,丛书对这些课文都给予了教学策略的提示,这对于教师教学教材中的难课文具有借鉴意义。

统编版语文第三学段的教材中,难课文逐渐增多,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就是其一。这篇文章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好的故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既没有时间、地点和人物,也没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它是作者在一个“昏沉的夜”里,坐在躺椅上做的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课文对梦境里“好的故事”的描绘,表现的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求而不得的矛盾、绝望和抗争。对六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学的文章。针对此类难文,怎样展开教学呢?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陈先云说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把教科书中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提炼出来……在教学上采取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的教学策略。”可见,难文要浅教,教师要依托教材把文本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教出来”。对于《好的故事》,笔者是这样教学的。

一、研读教材,定位目标

《好的故事》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该单元有《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文章,多角度展现了鲁迅的思想。教学本单元,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感知鲁迅的性格特点,体会鲁迅的精神境界。

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当时的语言表达与现在的语言表达有较大差别,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供《好的故事》创作的时代背景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昏沉的夜”,并借助课后的“阅读链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期盼,理解文中“好的故事”的象征意义。

反复阅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很清晰,文章第3自然段中的“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和第10自然段中的“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含蓄地点明了“入梦”和“梦醒”,“好的故事”就是第4~9自然段所描绘的内容。

在反复阅读、字斟句酌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把中国汉语的表意和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在文本语言中充分体现出来:“两岸边的乌桕……都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这样色彩鲜明、画面立体的描写在文中比比皆是,颇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古典韵味,读者不反复朗读是很难理解的。

从课后习题来看,第一道题点明本文写作时间,提示有些词语比较难懂,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并提示理解难词的方法: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第二道题提出学习、理解本文内容需要抓住的关键问题——“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并提示學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懂这个“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境,再结合文本第4~8自然段中的文字描述、插图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第三道题指向学习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方法是“借助‘阅读链接中的材料”。借助这个“阅读链接”,教师最难教、学生最难学的问题就有了解决方向和目标。课后的三道习题由浅入深地提供了教学这篇难文的目标: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和段落;整体感知梦境的美好;结合“阅读链接”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理解作者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对美丽生活的执着追求与寄托。

二、吃透教材,依学施教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阅读能力上升阶段,逐渐从感性阅读向理性阅读过渡。为便于教学,笔者设计了下面的“阅读预习单”,以了解学情。

通过学生的反馈,笔者发现,学生不难理解作者笔下的故事即梦境,而且大多数学生喜欢读这篇课文,因为文中有些文字表达很优美;难以理解的是“膝髁、乌桕、伽蓝、泼剌奔迸、皱蹙”等词语,以及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几个段落中的一些句子;学生并没有畏难情绪,而是想到通过查阅更多相关资料,进行深度学习。

于是,笔者结合学情,采用师生共读和层层推进的朗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好的故事》。

第一遍师生共读,感知“好的故事”。笔者提出主问题:“文中哪些段落写‘好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积极思考,理清了文章“入梦—梦中—梦醒”的写作思路,明确了“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文章第4~8自然段。

第二遍师生共读,品味“好的故事”。第5自然段和第7自段是本文研读的重点,也是学生喜欢阅读的地方。笔者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边听边勾画让自己感到“美丽、幽雅、有趣”的关键词句。听完笔者范读,学生自读所勾画出的词句,结合文字想象画面,再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然后交流感受。交流片段如下:

生1:第5自然段中“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很特别,这些景物之间不是顿号,而是逗号,读的时候,我就会读一景,停一停,就好像划船经过这里时,岸边的美景一一出现,十分美好、祥和。

生2:我发现课文下面的插图里有狗、塔、树枝、船、桨等倒映在水面上,倒影是荡漾起伏状的,与文中“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非常吻合。

生3:第7自然段中,“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中的“浮动”这个词很有动感,好像梦境里的一切都在摇曳生姿。

生4:我和生3的看法是一样的,在一些电视剧中就有这样的镜头——画面浮现,让你知道这是做梦,或者是以前发生过的事情。这就是“浮动”的感觉。

通过交流,学生从作者对梦境的描绘中逐渐感受到了美好,体会到了作者对故乡美好生活的回忆和怀念。

第三遍师生共读,读懂“好的故事”。笔者补充介绍了1925年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了“昏暗的灯光、昏沉的夜”象征着黑暗、混乱的现实;再结合“阅读链接”,引导学生概括出作者尽管彷徨、迷茫,依然怀有希望、保持战斗的精神。

(作者单位:黄冈市黄梅县晋梅小学)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梦境自然段鲁迅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梦境
鲁迅《自嘲》句
美丽的秋天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苦难中的梦境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