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的困境及出路研究

2022-05-30 07:44黄毅刘燕
当代农村财经 2022年8期
关键词:空心化云南少数民族

黄毅 刘燕

摘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村空心化问题是制约我国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农村空心化的治理。笔者结合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调查走访所见所闻,旨在探寻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困境及出路。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 乡村振兴 少数民族地区 对策出路

一、引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生产技术取得重大进步所引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逐渐堆积,又恰逢改革开放以来城镇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岗位需求,这必然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被城市所“消化”。而由于城市打工与务农相比收益差距明显,使得农村劳动从原来的“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再到最终的“离土离乡又离根”,形成了严重的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本文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的困境及出路进行研究,以期为农村空心化问题找到可行的出路。

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的主要困境表现

云南地区虽然发展起步晚,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加之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加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的年龄和数量的结构比例失衡,农村空心化现象显现。目前,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多,使得现在的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已经对城市务工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依赖性,造成了现在农民脱离农村,脱离土地,脱离本土文化的农村空心化现状。

(一)农村人口空心化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即使在各地贯彻党中央的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前提下,农民工总量有1.8%的下降,但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数仍然高达28560万人。在流往城市的人力资源当中,受过教育且有一定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的这些人占比越来越多,《调查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仅占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2%,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这些人从农村走出来之后,很难再回流到农村,大部分选择在城市奋斗以有机会留在城市,而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到城市后,“386199”部队就成为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这些人的劳动能力和技术质量相对不高,在人少、劳动力少、利润少的情况下,云南地区大量的留守人群开始实行粗放式经营,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也加剧了粮食安全风险。同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的急剧增长和目前社会公共服务的不完善现状产生冲突,而农村处于社会公共服务边缘地带与农村的“386199”部队对于社会公共服务的刚需的冲突更为激烈,这使得“进程奔亲”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更加剧了农村人口空心化进程。

(二)农村经济空心化

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农村的经济发展出现迟缓甚至停滞现象,在农业生产自给自足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更谈不上为拉动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使得农村的经济缺乏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小农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都出现“空心化”现象,无法匹配乡村振兴的推进发展和战略目标。一方面,国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务农收入”摆在了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务农收入低下,相关部门管控有漏洞,这导致了“留守”农民为了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开始大量的使用化肥,催熟剂等农用农药,不仅引发了大量的食品安全问题,降低了消费者对于相关地区相关农产品的信任程度,也对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可逆的危害。另一方面,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的短缺问题十分明显,导致农村集体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十分凸显,劳动力短缺、人才缺位所造成农村自身的物质基础薄弱,公共投资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阻碍着农村公共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式微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共同富裕”和“集体小康”进程。

(三)农村文化空心化

乡土文化作为一种在地域上长期积累和沉淀的价值观念,是农村社会系统中一种在心理层面和价值观层面对村民的行为体系进行约束的特殊功能。在乡村区域范围内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大部分都保留在乡村,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人口空心化问题进一步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传承者出现断层,现在中国农村的大部分传统文化掌握在少数的老人手中,急于传承却不得传承者,导致很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消失在这一辈年轻人手中。另一方面,乡土文化的保留者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另外在一些“崇洋”情结的肆意生长下,西方现代流行文化对于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冲击巨大,致使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被认为是土的、落后的文化,乡土文化的发展陷入了一个尴尬且发展受到阻滞的局面。

(四)农村产业空心化

由于部分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云南农村产业呈现出消费、投资和结构单一的趋势。支持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必要生产要素在农村难以长期稳定存在,导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空洞化,如科学技术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经济支持和信息反馈等资源。与此同时,云南农村的大部分生产要素都流向了城镇,农村传统工业和农业的生产率下降。因此,一些农民放弃耕作并离开现有土地,选择外出工作,传统农业逐渐衰落。同时,也很难创造出一个能够取代农业、赋予农民经济优势的产业。新模式的发展也相对缓慢,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导致留守农村的农民就业机会逐渐减少,农民的经济收入难以维持生计。产业空洞化使农民难以实现必要的生产能力,加剧了农村劳动力利用不足的困境,农村资本无法创造和积累剩余价值,农村劳动力价值的可实现性较低。导致产业衰退造成劳动价值难以实现,从而使农村资本无力积累,促成农村产业的恶性循环。

三、云南少数民族农村空心化的相关治理对策

(一)统筹规划城乡发展,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

城乡发展失衡,农工收入差距扩大是农村劳动力流失的主要原因,不公平的城乡社会分配体制更使农村发展处于弱势地位。因此,首先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提高民族地区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村民归属感的城乡规划分配体制,持续推进农村用地规范化建设。其次,要加紧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流转过程中,原则上最大化保护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利益,并且要在流转过程中农民短期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提升土地对于农民长期增值收益的切实体现。提高土地的收益,缓解农村居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加快土地流转速度,鼓励农村居民承包经营,可有效改善农田抛荒现象,提高農田使用率。另外,要严格实行宅基地统一管理制度,鼓励“建新拆旧”,鼓励集约用地、统一建房。

(二)解决农村迫切民生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民生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表现尤为明显,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大多处在偏远地区,各项基础设施不完善,资源跟不上农村现代化的步伐,使得农村与城市间的联系进一步削弱,差距无限扩大。改善民族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其农业实现现代化已经刻不容缓。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子有所教,壮有所依”上先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政府应加大对于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结合地域分布、民族习俗、人口聚集情况和当地实际情况,对敬老院、学校、卫生室、娱乐活动中心等社区服务机构进行数量上的扩充和质量上的提升,尽最大可能满足农民返乡后对基本生活、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方面等需求。

(三)传承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增加人民群众归属感和认同感起着至关重要对作用。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困境,为解决此问题,首先应将农村乡土文化与第一、二产业相结合,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特色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农业,使乡土文化贯穿农民的经济收入与日常生活中,也让城市居民能够接触到农村穿透文化的厚重感,改变以往对于乡土文化的误解与偏见。其次,要积极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载体要予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进一步发展能体现当地农村特色人文与历史底蕴的历史古迹和民间传统艺术。最后,通过培养农村基层骨干,引导、团结村民,围绕家风、家训,积极开展主题乡村文化活动,提高居民参与度,给予村民归属感,从而形成一股良好的乡风文明之風。

(四)优化乡村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是农民就业的载体,破解乡村产业空心化,要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现状,建设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优化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首先加大培育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减少产业融合过程中的空间“隐形剥夺”,要提高产业融合的配套服务水平。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前提下,大力支持农村创新创业,明确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明确乡村产业发展的定位与目标,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要发挥天然生态优势,打破供应链物流端弊端,大力发展采摘产业、旅游观光产业、生态“种养加”融合发展,从把“好东西”运出去,到把“消费者”领进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广泛成立农村合作社,缓解农民在自主经营中分散与孤立的脆弱性,使得“空心化”地区农民抱团保障自身利益,带领更多农民摆脱贫困,走向致富之路。

(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村现代化农业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证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精准农业等,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等培养力度,云南各地州通过与涉农高校和职校联合办班,定向委培等形式,培养农民的生产技能、专业技能以及社会服务意识,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能、会推广的本土新型职业农民,促进新时代农民增加财产性净收入,以此推动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村生产竞争力,进一步促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流,“重拾”农民身份。

参考文献:

[1]席婷婷.农村空心化现象:一个文献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 2016(10): 77-82.

[2]王孟翰,刘兆德,孙雯雯.济宁市农村综合空心化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5).

[3]叶兴庆.现代化与农民进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112.

[4]顾海燕.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与外在激活力——日常生活方式的文化治理视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1):52-57.

[5]刘永飞,徐孝昶,许佳君.断裂与重构:农村的“空心化”到“产业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16-22.

[6]王伟勤.西部地区农村空心化风险及其治理探索[J].西北大学学报, 2014(9).

[7]李玉雄,何惠虹.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及治理路径研究——基于广西平果市壮族村落布尧村的个案调查与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 2021(1).

[8]吴玲玲,郑兴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治理路径探析——来自马克思主义城乡观的重要启示[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12).

[9]赵勤.东北地区乡村产业空心化及应对策略[J].农村和农业发展, 2019(12).

[10]徐顽强,王文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空心化治理与社区建设融合研究, 2019,18(3):416-423.

[11]隋政航.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 2020(5).

[12]马琦茜.浅谈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治理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14).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责任编辑:李政

猜你喜欢
空心化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