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反贫困斗争的基本经验

2022-05-30 07:44张超
当代农村财经 2022年8期
关键词:反贫困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

张超

摘要:贫困问题是中华民族千年历史上的难解之谜,也是全球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消除了绝对贫困,取得了反贫困斗争的全面胜利,积累了宝贵的反贫困斗争基本经验,本文对此进行了概括总结。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反贫困 基本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贫困地区的反贫困斗争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制定扶贫政策、创新扶贫理念,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之下,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砥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积累总结反贫困斗争中的经验和认识,对于防止返贫致贫、促进社会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充分、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事业扎实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一、政治领导:坚持党在反贫困斗争的领导核心地位

反贫困斗争是一项跨度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的系统性工程,没有一个具备坚强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的领导核心是无法实现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结底是我们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为反贫困斗争提供了科学坚强的保证。

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反贫困斗争中的堡垒作用。党的力量在基层,社会发展的主要难题也在基层,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就必须将基层建设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固本之策。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基层干部在反贫困斗争中的责任主体意识,将加强组织建设与反贫困斗争攻坚战结合起来,为基层派去最能打的人,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据统计,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奋战在反贫困斗争的一线,在反贫困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在反贫困斗争的关键领域加强党的建设。越是进行反贫困斗争,越是要加强党的领导。反贫困斗争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甚至贪污腐败,在损害党和国家形象的同时,更是威胁着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阻碍反贫困斗争的胜利推进。各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切实履责,具备过硬的工作能力和优良作风,是反贫困斗争制胜之际的重要基础;对于反贫困斗争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零容忍和严追责的态度,是党中央反贫困斗争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确保反贫困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重要保障。

二、实践基础:坚持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与国情相结合

马克思指出,产生贫困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家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进行资本积累,必然使工人阶级陷入贫困,导致两极分化。而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和科技的发展程度是成反比的。因此,科技越进步,这种相对过剩人口便越多,处于相对过剩人口的最底层便会陷于需要救济的赤贫的境地。工人阶级中贫苦阶级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生产力作为变革人类社会的决定性力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更替,但是要想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前提在于在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坚持把中国化的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作为领导人民进行反贫困斗争的行动指南。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产生贫困的根源,又根据当时国情摸索出了救济式的扶贫道路,为反贫困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式扶贫、制度化扶贫、综合扶贫开发相继确立实施,在解决了全国人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之上,贫富差距逐渐缩小,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发展运用了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建立了精准扶贫的工作体系,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进程中找到了消除贫困的现实路径,对于取得反贫困斗争的决定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进入全面小康之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基础上,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仍要依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反贫困思想。

三、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坚持反贫困为人民、反贫困靠人民、反贫困成果由人民检阅和共享,是党在贫困地区领导反贫困斗争的根本价值取向。

首先,反贫困斗争为人民。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解决好贫困地区的社會公共服务问题和基础设施建设、打破贫困地区在发展生产生活中的桎梏、提高和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维护好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党领导下的反贫困斗争的首要目标;取得反贫困斗争的完全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领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是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

其次,反贫困斗争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党在领导反贫困斗争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夯实人民的减贫主体地位,坚持依靠内生动力、激活人民首创精神,摒弃大包大揽、输血变为造血,调动一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高质量打赢反贫困斗争。此外,在消除物质贫困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扶志与扶智,消除贫困地区人民思想和意识上的贫困,激发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内在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最后,反贫困斗争成果由人民检阅和共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将反贫困斗争中取得的成就更公平更充分地惠及到全体人民,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将人民是否满意作为党脱贫减贫工作的唯一衡量标准贯穿于党反贫困斗争事业的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重要标志。

四、视域建构: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反贫困斗争

为了实现富裕生活和理想社会,中华民族奋斗了数千年。从孔子主张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到墨子的“爱无差等”;从秦汉《礼记·礼运》中的“大同”理想,到清末《大同书》中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从宋朝王小波的“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到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虽然最终都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道路,但是中华民族渴望消除贫困、追求人人平等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下过。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领导人民走出贫困,建立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这一重任,将反贫困斗争纳入了共同富裕的大视域下。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把共同富裕作为农民反贫困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奋斗目标,并除少数地区之外,在占农业人口90%以上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真正实现了“均田免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把共同富裕作为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两步走”的脱贫战略,成立了专门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随着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新世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颁布施行,中国的反贫困斗争事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共同富裕作为理论基础,不断增强打赢反贫困斗争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通过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政策保障、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等,加紧实施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方略,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确定为新的民生发展目标,预示着反贫困斗争的内容和体系全新升级,中国进入了以追求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新发展阶段。

五、外在保障:坚持社会动员以凝聚强大合力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反贫困斗争是一项涉及全国人民幸福生活、涉及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巨大工程,党和国家坚持社会动员、凝聚了多方力量才取得了反贫困斗争的决定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这是反贫困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在政府层面,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大,不仅使水利、电力、交通等当地基础设施条件赶上甚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且网络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建设和发展,为反贫困斗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在类似于“三区三州”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积极寻求跨地区合作互助,实现了区域互补和资源的合理统一配置,带动了多省的联合发展。

社会层面,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新时代以来,对西部一改之前输入资金的协助方式,要求对口支援推动到县市层面,更加精准化,注重加大人才、技术向西部的流动,寻求合作共赢;强化责任意识,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规定“谁的孩子谁抱”,使东西部的扶贫协作得以真正落实。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也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的反贫困斗争,将金融扶贫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扩大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下沉金融网点以贴近群众需求、强化金融反贫困斗争政策的宣传推广等。此外,党政机关、军警部队和各方社会力量都参与反贫困斗争,给予了贫困地区反贫困斗爭的外部环境保障。

六、发展道路:坚持反贫困与绿色发展相结合

在反贫困斗争进程中,生态资源区和经济发展区的脱贫政策不同,必须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可以结合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探索生态脱贫的新路子”。推动绿色发展、重在建章立制,走反贫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一是制定健全生态扶贫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改善生态环境,首要的是限制高污染的工矿业发展和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必须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的机制和法律体系,贫困地区人民为全国人民提供生态服务而损失的经济权益和发展权利必须得到补偿。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扩大贫困地区生态补偿的范围和程度。国家重大生态的项目和资金也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让贫困人口在生态建设和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为贫困地区脱贫减贫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助力反贫困斗争进程。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虽然比较脆弱,但是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如何将这种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利益,是党和国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考察的时候指出,阜平有良好的生态和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大有潜力,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之上推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像湖南十八洞村利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俗发展了湘西生态产业的地区;有像青海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大规模外送清洁能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地区;有像四川大凉山大力发掘红色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实现脱贫的地区……这些都是利用其环境和资源优势,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人民受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双重制约的落后局面,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提供了路径和经验。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责任编辑:欣文

猜你喜欢
反贫困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浅析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若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