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性“校长-学生关系”: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22-05-30 07:35柴源
中小学管理 2022年8期
关键词:家校合作校长

柴源

摘要基于对国内外校长领导力研究的文献梳理和对北京市五位高中校长的深度访谈,探索校长建立良性“校长-学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良性“校长-学生关系”包含情感连接和合作关系两个主题,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术与个人成就,也能有效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校长的职业经历与学校外部环境因素成为影响“校长-学生关系”良性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校长可通过主动融入的方式与学生建立多维连接,进而在学校育人文化建设中成就良性“校长-学生关系”。

关键词 校长领导力;“校长-学生关系”;关系型领导;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08-0052-03

学校是人际高频交往的特殊场域,在这样的环境中“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在提升校长领导力的各项研究中,校长的关系建构能力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认为是校长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有影响力的学校领导者通过与学校成员建立稳定而积极的人际关系,加强全体成员对学校的认同感,激励团队共同努力,并最终助力共同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研究证明,良性的“校长-学生关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术与个人成就,也能有效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3]本文基于对国内外校长领导力研究的文献梳理和对北京市五位高中校长的深度访谈,尝试探寻高中校长建立良性“校长-学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问题聚焦:因何要建立良性“校长-学生关系”?

近年来国家层面开展的多轮教育教学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校长开始重新审视自身角色。相较于行政管理者这一角色,越来越多的校长开始重视自己在学校中作为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专业引领者这一角色。在实际的学校管理过程中,他们更加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希望能够从学习者需求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的关键支撑和必要引领,与学生建立高效互动的良性发展关系。这样的良性“校长-学生关系”包含两个主题,即情感连接和合作关系,其中,情感连接的关键词是信任和温暖,合作关系的关键词是平等和亲近。

有研究发现,校长是影响学生学业和个人成就的重要因素。[4]较教师而言,校长对于学生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是间接的,其体现在校长领导力和课堂教学模式之上。校长通过塑造和改变学校整体文化氛围,影响教师的工作动力、态度及具体教学模式,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产生影响。同时,良性“校长-学生关系”还有助于校长及时发现学校管理与学校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进而为学校的整体优化与改进提供可能。[5]当校长与学生的关系更紧密时,学生在学校中感受到的安全感与归属感更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动力以及心理发展均呈正向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在“双减”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政策要求之下,聚焦影响校长与学生关系良性发展的促进和阻碍因素,探寻构建良性“校长-学生关系”的有效路径,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和实际获得,并最终助力学校轻负高质发展,显得必要且紧迫。

二、归因分析:影响良性“校长-学生关系”建立的主要因素

高效能校长能够通过改变领导模式,实现组织间的关系连接,进而提高学校中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6]这样的学校领导者通过建立开放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关系,有目的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成员,改变学校氛围,鼓励教育改革行动,从而达成所有人所期望的教育目标。聚焦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学生虽然不直接接受校长的管理,但却受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政策与措施的直接影响。因此,“校长-学生关系”研究成为探究学校效能发展需关注的关键环节。基于已有研究,笔者发现校长的职业经历与学校外部环境因素成为影响校长与学生关系的两个主要方面。

1. 校长的职业经历

有研究指出,校长们先前的专业培训经历与职业道路可能显著影响他们与学校中其他成员的合作模式。[7]比如:许多优秀校长在担任校长职务前,已经做过很多年的教师,他们在一线教学经历中积累了足够多的与学生交流沟通的经验。这些与教师、学生共同学习生活时积累的关系建构经验与技巧有助于他们成为校长后,有效地开展教师及学生的相关管理工作,以及在学校中构建活跃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8]同时,成为校长后参加的各类职后培训,将进一步助力校长意识到学校中良性“校长-学生关系”的重要性,并积极创造机会,引领学校领导模式改革。[9]

2. 外部的环境因素

在校长的个人因素之外,学校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被要求执行的教育教学政策等外部因素,也是影响“校长-学生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家校关系较好的学校中,校长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与本地社区文化,从而能够促使其建立更为密切的“校长-学生关系”。[10]有学者针对校长每日工作流程的分析发现,当学校学生人数较少时,校长普遍更容易与个体学生发生较为频繁的日常沟通,继而促进良性“校长-学生关系”发展,而当学生人数更多且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背景较为复杂多样时,校长则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与学生交流,才能够深入了解学生以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11]同时,校长与学校中其他重要群体的关系也会影响校长与学生的关系,如有学者发现,当校长与教师间关系较好时,校长就更容易将工作时间分配在良性“校长-学生关系”的建设上。[12]此外,由于小学和初中阶段,学校的文化氛围相对比较宽松,因而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互动关系;而高中阶段由于学校和师生都需要面对高考带来的压力,所以多数高中校长在建立良性的“校长-学生关系”时所遇到的阻碍可能会更大。

三、经验呈现:构建良性“校长-学生关系”的关键策略

要构建良性的“校长-学生关系”,单纯依靠校长自身是无法实现的,还需要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关键群体的配合。为更好地聚焦实践经验,笔者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开展调研,参与调研的五位校长来自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和延庆区的五所普通高中,且担任校长职务三年及以上。这些校长的自我评估及来自学校内部(学校干部教师和学生)与外部(外校校长和教师、教育媒体)的评价,表明其在建立良性“校长-学生关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分析這五位校长建立良性“校长-学生关系”的主要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主动融入:校长要与学生建立多维连接

参与访谈的校长中,有两位还承担着一线教学工作,这两位校长表示课堂教学让自己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学生,基于“校长”和“教师”身份转换而带来的思维转换,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建立良性“校长-学生关系”。不承担一线教学工作的校长,也应积极以其他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如进课堂听课就是一项可增进“校长-学生关系”的有效活动。访谈中一位校长表示,听课时将自己定位为和学生一样的“学习者”而非“监督者”,并针对课上问题与学生开展探讨,这样不仅能了解到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与建议,更能深入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这样的交流方式可以使校长真正了解学生需要的教育,进而反思教育教学中需要改善的地方;同时也能够有效缩减校长和学生间的隔阂,为建立良性“校长-学生关系”创造条件。还有一位校长表示,每天清晨,他都会站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进校,而每天40分钟的迎候、交流,也使他对学生越来越熟悉,逐渐能够叫出600多个学生的名字。这虽然是很小的举动,但是却让学生感到被尊重,有效拉近了校长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校长与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大,同时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未完全建立,科技的发展又为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撑,如果校长不能有效地处理好这样的不平衡与不对等,就可能对良性“校长-学生关系”的建立产生阻碍。访谈中有校长表示,现在的学生是“网络原住民”,他们的眼界视野、知识积累已远超以前的学生,这样的知识积累也使得他们常常会挑战教师的权威。要与现在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就不能够再使用权力和制度的硬性规范手段,而应基于同理心和学生的真实需求,尽量以学生的视角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发展。

2. 尊重为核:在育人文化建设中成就良好关系

在深入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校长要基于尊重成长、尊重发展的理念,以及国家的相关教育政策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文化,由此促进良性“校长-学生关系”的构建。良好的学校文化能够使教师专心于教,学生专注于学,整个学校进入良性发展的循环之中。因此,以校长为首的学校管理者需要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具体学习需求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考量,通过加强与学生个体的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访谈中,有校长提到其作为新校长时的管理方式,就是通过加强与学生的紧密联系和充分沟通,了解学校已有的文化特色,并以此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该校长所在学校是一所郊区学校,学生都比较纯朴善良,喜欢亲近自然,基于此,这位校长提出了“尊重人的个性,尊重教育规律”的“生态教育”文化理念,凸显了本土性和实用性。在此过程中,校长也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给教师树立了榜样,在形成良好育人文化的同时推动了学校整体发展。

如果校长不能使教師有效地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学校文化,并将其融入良好关系的构建中,那么教师也可能成为良性“校长-学生关系”构建的阻碍因素。如访谈中一位校长分享了他初到一所学校当校长的经历,他发现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时常有因迟到或者未完成作业而被教师要求站在教室外面的学生。他与教师进行了沟通,指出这并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把学生孤立在外会使学生产生不良与抵触情绪,进而转化成更为复杂的问题。但后来他发现这些被要求站在走廊里的学生都转移到了教室后面。这说明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和认同他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很多教师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观念,再加上找不到更好的管理学生的办法,使得他们只能采取这些与学校文化相悖的管理措施,并将其转为更隐秘的方式。针对这种情况,校长应为教师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通过加强培训鼓励教师重塑教育理念,同时重视伙伴的力量,让教师相互学习与合作,将理念落实到实践中。

此外,学校与家庭之间积极协作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和学校的整体发展。调研显示,较为疏远的家校关系也会阻碍良性“校长-学生关系”的建立。如果想要和学生建立良性关系,校长还应对学生的家庭背景、家长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真正读懂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教育者才有机会对学生产生正向影响。如访谈中有校长表示,要和学生维持好的关系,校长应尝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更好地了解学生和家长想法的基础上,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 沙培宁. 我看“好关系”[J].中小学管理,2014(3):1.

[2] Potter D,Reynolds D,Chapman C. School Improvement for Schools Facing Challenging Circumstances: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J].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2002,22(3):243-256.

[3][6] Leithwood K,Harris A,Hopkins D. Seven strong claims about successful school leadership revisited [J].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2019,40(1):5-22.

[4] Bush T,Glover D. School leadership models:what do we know?[J].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2014,34(5):553–571.

[5] Kudlats J,Brown K. Knowing Kids Makes a Huge Difference, Part I:Exploring the Principal–Student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School Leadership,2020,31(5):428-450.

[7][11] Goldring E,Huff J,May H,et al. School context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what influences principal practice?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2008,46(3):332-352.

[8] Gates S,Ringel J,Santiba?ez L,et al. Who is leading our schools? An overview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their careers [M]. Santa Monica:RAND,2003:12-13.

[9] Kang H,Sun Q,Lyu L. Learning to Transform Through Interplay Between the Confucian and Western Cultural Heritages: A Case Study of School Leadership Development in Beijing,China [J]. Journal of Transformative Education,2020,18(2):163–182.

[10] Stringer P,Hourani R B. Home–school relationships:a school management perspective [J]. 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 & Practice,2013,12(2):149–174.

[12] Datnow A. Time for change? The emotions of teacher collaboration and reform [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Capital and Community,2018,3(3):157–172.

(编辑 萧 绰)

猜你喜欢
家校合作校长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基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议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