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秋英
幸福,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甜美的词,每个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的幸福。在现代社会,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职业幸福,是一个人生命质量、生活幸福指数高低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职业幸福当然也是如此,教师也特别希望获得属于这个职业、属于教育工作者个体的幸福。那么,什么是教师职业的幸福?如何理解和找到这份教师职业的幸福?读了杨斌老师的教育随笔《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我有了许多新的体会。
教师职业的幸福应该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自我生命价值得到实现时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用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做了生动详尽的演绎和诠释。阅读中,我们能听到教师生命拔节的声音,看到生命成长的年轮,感受到职业本身的快乐,触摸到教师工作的价值、意义和内涵。那源自作者职业生涯中的生命体验,通过行云流水般的细腻语言,无声地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在我们灵魂深处荡起思想的涟漪。
循着杨斌老师描述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故事,我也在不断思考着教师职业幸福的真谛。英国哲学家欧文曾说过:“一切人类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能够感知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幸福生活的人是教育的宗旨之一。教师作为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本身的职业幸福感是幸福教育的源泉。教师只有获得教育的幸福,才能创造出幸福的教育。没有教师的职业幸福,学生的幸福生活也无从谈起。
学生是教师幸福的源泉。如果我们面对学生,眼里始终充满温情、慈爱和期盼,让学生感受到爱、尊重和激励,那么我们的内心一定是幸福的;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发现班上的“小蜗牛”在一点点改变、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收获,那么我们的内心一定是幸福的。幸福不是那么惊天动地,幸福就是那个不苟言笑的他朝你露出的笑脸,那个自卑胆怯的他取得的小进步,那个毕业多年的他给你发来的微信……小小的幸福,都藏在流淌的岁月长河中,闪闪发光。正如杨斌老师所说:“我们不是因为爱教育才爱孩子,我们是因为爱孩子才爱教育。”爱学生,才会爱教育,这是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
课堂是教师幸福的土壤。如果我们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在课堂上张弛有度、收放自如,那么我们的内心一定是幸福的;如果我们有灵活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刚柔相济、疏密得当,那么我们的内心一定是幸福的;如果我们有巨大的人格魅力,在课堂上照亮学生、感染学生,那么我们的内心一定是幸福的。幸福不是那么大张旗鼓,幸福就是课堂上孩子们在尊重中感受温暖,在鼓励中得到自信,在快乐中引发思考……学生享受课堂,老师享受学生的成长。正如杨斌老师所说:“教师职业幸福的起点在课堂,教师感受教育的舞台也在课堂。”教师驾驭课堂的本领越高,教师获取职业幸福的能力也就越强。用杨斌老师的话说,课堂是教师的“一亩三分地”,我们耕耘课堂,也在播种幸福。
成长是教师幸福的“密码”。如果我们偶得闲暇,能与书为伴,那么我们的内心一定是幸福的;如果我们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那么我们的内心一定是幸福的;如果我们通过创造性的研究,更好地理解教育,找到生活的意义,那么我们的内心一定是幸福的。幸福不是那么万丈光芒,幸福就存在于教师永恒的发展之中。教育工作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正如杨斌老师所说:“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在职业生涯中逐步成长,我们会多一份职业的快乐。”但是,什么是成长?仅仅是获取这样那样的“头衔”吗?杨斌老师特别告诉我们:“荣誉的光环与教师的职业幸福无关,教师的成长并不需要用荣誉光环来证明。”教师的幸福,融汇在“幸福的教育”的践行之中。杨斌老师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告诉我们:用心感受、用爱传递、用美塑造,真正让孩子们获得幸福的教育,就会有教师的职业幸福。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荣誉光环,让翅膀缀上名利的负担,那职业幸福感往往会大打折扣。这在某种程度上破解了教师成长和教师幸福之间关系的一道“密码”。
而《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一书给我们带来如何获取职业幸福的启示。
幸福需要用心感受。著名演员、导演张艾嘉在《朗读者》节目中谈到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走过痛苦,发现自己的潜力,带自己走向进步。“走过痛苦,走向进步”正是我此刻对幸福的理解。书中也写到于漪老师的故事,她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从教几十年的真切感受就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种感受是于漪精神的根本精髓,是于漪老师职业幸福的秘密所在。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理论”提出,获得幸福的方法叫作心流,它是完全沉浸于体验本身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本身就成为最好的奖励和动机,如沉浸在某本书、某个电影、某个游戏中,别人喊你都听不到;或者是沉浸在烹饪、聊天、玩耍、逛街的时候,几个小时仿佛弹指即过。这种体验,就是心流。在心流状态下,我们享受着巅峰体验,也表现出了最佳的状态。在这种最佳状态下,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并且向未来的目标迈进。对教师来说,想要在工作中找到幸福,就要学会去探寻心流体验。对待工作的不同态度,影响教师的心流体验,也影响教师本身对幸福的感悟程度。想要让学生获得心流体验,就需要老师们学会对每个学生都做到不偏不倚,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关心和引导——老师的一声呼唤也许可以唤醒一颗尘封的心。让快乐和意义成为努力的主题,我们就会发现,幸福离自己并不遥远。
幸福需要用爱传递。教育根植于爱。书中写了吴樱花老师的故事,吴老师让教师们切实感受到“孩子,爱你并不容易”。教师的职业幸福,也许与职业技巧有关,也许与个人成就有关,但归根结底还是来自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教师心中要竖起一面旗,这面旗就是教育信仰——信仰在,激情就在,创造就在,职业幸福的源泉就在。教师心中要有一份情,这份情就是热爱学生——有爱,就有春风化雨的唤醒,就有循循善诱的启发,就有默默无闻的付出。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当我们给学生一张笑脸,收获的是所有学生的灿烂笑脸;当我们给学生一缕阳光,收获的将是满天的光辉。热爱事业,热爱学生,就会拥有幸福的源泉。
教师需要用美塑造。美的事物总能让人心情愉悦、兴趣盎然。书中写到了学科的魅力,这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一项让学生经常感受到学习之美,同時教师也能体验到劳动之美的工作。创造了教育教学之美,教师才会多一分幸福的体验。陈建翔博士的著作《有一种美,叫教育——教育美学思想录》以及杨斌老师的著作《教育美学十讲》都在向我们阐释,发现教育之美是找寻教师职业幸福的路径之一。如何理解教育劳动,从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教育之美?教师首先要有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的心理能力,然后自身成功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成果可以为教师带来美感体验。教师的美感体验可以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从而感染学生,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能穿透知识表象,发现和创造学科之美,力求“以美启真”。如数学学科,教师可以用“美”的力量展现和传达数学的“真知”“真理”“真趣”和“真情”,使知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血脉相通,培养学生求真、向善、爱美,让教育成为人的生命和心灵发育成长的过程。教师职业幸福来源于对美的发掘,让孩子拥有一种无论何时何地都维护真善美的心境和气度,这样他们也就拥有了一副抵挡伤害的铠甲。
其实幸福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标准,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受和体验是不同的,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教师的职业幸福,还是要靠每个教育者自己去理解,去感受,去追求,去创造,去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