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岗课赛证”融通趋势下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3E”教学模式的内涵,论述运用“三步七环”的“3E”教学模式进行“岗课赛证”融通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实践。
【关键词】学前声乐教育 “岗课赛证”融通 “3E”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4-0165-04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分别指出,“学前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学前教育专业要创新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优化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性课程,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综合能力,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幼儿为本、才艺兼备、擅长保教的高水平幼儿园教师”。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提出了“岗课赛证”融通新理念,并被视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人才的新育人思路。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对高等职业教育“岗课证赛”融通提出了新要求,即课程必须对接工作岗位、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学前声乐课程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变革,促进学前声乐课程教学与时俱进,实现“岗课证赛”融通,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学生的音乐技能应用能力。
一、“崗课赛证”融通趋势下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证”分离,课程内容与教师资格考试内容相脱节
现有的学前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注重声乐技能训练,忽略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前声乐课程延续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专业课的上课模式,倾向于训练学生的歌唱能力,重点演唱艺术歌曲,幼儿歌曲演唱较少,且忽略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学生不重视乐理试唱,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不牢固,最基础的音准节奏训练不足,导致幼儿歌曲储备量不够,音准节奏也把握不准确。学生所学的音乐知识与幼儿园教学实践脱节,不会根据音乐性质进行活动分析和设计,不会学以致用。比如,幼儿教师资格证面试中涉及的音乐知识内容较广,难度较大。对面试者有三项要求,一能有表情地唱歌,而且吐字清楚、节奏准确,能把握准确的音高;二能为歌曲编出一套简单的动作,而且要求创编的动作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合幼儿表演,与幼儿的能力、水平一致,能激发幼儿兴趣;三能为歌曲设计教学活动,并模拟试教。但是,目前学前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内容与幼儿教师资格证面试内容存在比较大的脱节现象,学生学完课程后还需要参加额外培训,接受额外的辅导,才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二)“课岗”脱节,课程体系内容与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求不匹配
现有的学前声乐课程教学内容更注重对学生技能的传授,注重训练学生的声音,引导学生演唱有难度的艺术歌曲,忽略对幼儿歌曲演唱的引导。如在学前声乐教学内容中,大量教授《我和我的祖国》《天路》《赶圩归来阿哩哩》等难度比较大的艺术歌曲,学生演唱时感觉力不从心,压力较大,对声乐课程有畏难情绪。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艺术歌曲后,对幼儿歌曲了解比较少,缺少幼儿歌曲的演唱经验。另外,教师没有较好地整合课程资源,声乐、钢琴、舞蹈课程内容不统一,学生往往存在“会唱不会弹,会弹不会编,会编不会教”“具有音乐技能水平但不会教学”等现象。比如,幼儿歌曲《小篱笆》,学生虽然学会演唱,但不会根据旋律进行儿歌伴奏编配,无法对歌曲进行弹唱;也不会根据歌词内容很好地对歌曲进行动作创编,歌曲表演效果不理想。
(三)“课赛”相互独立,课程体系内容不包含技能大赛内容
现有的学前声乐课程教学内容几乎都不包含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大赛A赛项的内容,比赛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几乎没有联系。每次选拔参加技能大赛种子选手后,教师需要重新开始对学生进行大赛内容培训。选手艺术基础薄弱,赛前培训费时费力。在“弹、唱、编”等综合能力的体现上,多数学生表现不突出,参赛效果不理想。这种课程内容与比赛内容脱离的现象,不仅加大了教学和比赛培训的难度,而且让学生误解所学非所用,认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没有太大关系,从而不认真学习。
如何让“岗课赛证”四者中的课程肩挑两头,一头挑起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基础理论、艺术技能、艺术实训,一头挑起学前教育技能大赛、幼儿园工作岗位和幼儿园教师职业技能证书,实现高职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岗课赛证”融通,实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目标,从而培养具有艺术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幼儿园教师,是现今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3E”教学模式内涵
“3E”教学模式即体验(experience)—探究(explore)—表达(express)的教学范式。其中,体验(Experience),即通过创新教学氛围体验感知学前音乐;探究(Explore),通过合作式主题探究、创建艺术探究小组、设计艺术活动等创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分析音乐素材、设计音乐技能展示和学前音乐活动;表达(Exhibit),通过校内实训(艺术技能展示和模拟教学活动)和校外实训(幼儿园实践活动、校外音乐培训机构)进行创新教学展示。这种教学模式源于学习者中心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中心”相对应,它主张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均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学前声乐课程的学科要求,学生应以欣赏者、创作者和表演者的角色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分享音乐的体验,从而促进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3E”教学模式将学前声乐课程与幼儿园的岗位需求、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职业技能大赛紧密相连,促进学前艺术类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岗课赛证”融通一体化综合育人目标,提升课程实用价值,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幼儿歌曲弹唱能力、幼儿歌曲表演能力、幼儿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等音乐技能应用能力。
三、“3E”教学模式实践应用
声乐课程教师运用“3E”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时,一般采用“三步七环”的方式进行“岗课赛证”融通下的学前教育声乐课程实践,如下图所示。
(一)调查研究
调查是开展“3E”教学的基础,教师经过调查了解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以便进行教学设计。课程组可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音乐教师进行访谈和调查,了解岗位需求、“岗课赛证”融通下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教学现状,以及现有的教学模式,评估“3E”教学模式应用环境,收集相关资料。具体来说,可从几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是汇总幼儿园岗位的需求;二是汇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岗课赛证”融通的需求;三是汇总学前音乐教师对“3E”教学模式应用的需求。之后,课程组的教师要对调查得到的数据等资料进行汇总,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指导性结论。
(二)教学设计
1.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内容
按照“岗课赛证”融通要求,以课为中心,紧密围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根据幼儿园岗位需求和岗位任务确定学前艺术课程内容,实现以岗定课,体现学以致用。同时,分析《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竞赛规程》,将考证和竞赛内容及知识点提炼出来融入教学内容,通过“课赛互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证融合”检验学习成果,并以模块的形式划分教学内容。第一模块,学前教育声乐课程的音乐基本知识;第二模块,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常用的知识点;第三模块,与本次课程内容有关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技能大赛考点;第四模块,涉及相关知识点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和真题。
2.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目标
教师要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竞赛规程》中的岗位要求、考试或竞赛内容和知识点融入声乐课程中,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从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维度制订课程目标。一是知识目标,学生掌握从事学前教育音乐活动所必需的音乐分析和歌曲演唱的基本知识,理解歌曲适用的生活情境和教育价值。二是技能目标,学生能按照歌曲的音高节奏准确而富有表现力地进行演唱,能根据既定的教育目标科学规划和实施音乐教育活动。三是素质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赏、析、唱、演等的学习不断丰富审美体验,提升音乐修养,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善于用音乐对幼儿开展随机教育;培养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儿童、热爱音乐的情感,养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逐渐养成乐教、会教、善教的品质。
3.设计教学实施过程
教师按照“3E”教学模式体验、探究、表达三大核心要求组织教学过程,即整合教学资源、确定教学流程、选择教学方法、完成教案撰寫、开展教学活动等。将学前教育声乐课程的四大模块教学内容按照课时进度划分成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设定具体的主题,围绕主题内容适当地将舞蹈、美术知识融合进来,形成学前综合艺术课,使之符合幼儿园主题教学要求。教师通过设计创设教学氛围、创新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输出,运用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快乐教学法、主题教学法、小组设计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并适当融入课程思政,注重学科教育与思想教育相互渗透,综合育人。
(三)教学实践
以模块化教学内容为单位,创设教学氛围、创新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输出,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体验、合作探究、成果表达,实现“岗课赛证”融通。
1.创设教学氛围——体验(Experience)。教师利用幼儿园场景模拟、感官体验引导、趣味游戏体验等方法创设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实现“课岗”融通。一是职业场景模拟。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幼儿园教学场景,引导学生感受幼儿园音乐活动,使学生在模拟化场景中感受职场氛围及了解学前音乐知识的应用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感官体验引导。感官体验借助各类教学资源和多媒体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引导学生鉴赏所学音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并掌握音乐基本知识,从而能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结构、音乐特点、节奏旋律、教育价值等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审美素养和艺术素养,为组织学前音乐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趣味游戏体验。遵循学前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的理念,增设课堂趣味性游戏,如音乐节奏游戏、创编韵律游戏、听音乐绘画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体验中完成音乐学习过程,使声乐课堂不再单调乏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创新教学过程——探究(Explore)。通过融入合作式主题探究、创建探究小组、设计音乐活动等手段创新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现“课岗”“课赛”“课证”融通。首先,进行合作式主题探究。根据重构的学前声乐课程内容,设定一个主题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探究分析。这不仅使学生在主题探究过程中理解与掌握学前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将音乐知识和幼儿园实践教学相联系,实现“课岗”融合。例如,设置“秋天”主题活动,围绕“秋天”主题寻找相关的学前音乐素材,如歌曲《秋天》《秋天多么美》《小树叶》等。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音乐知识(拍号调号、节奏节拍、音符时值、旋律特征等)和歌曲演唱的基本技巧(发声的基本技巧、咬字吐字、情感表达等),还可根据学生对歌曲的分析和理解情况,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学前教育理论设计歌唱活动、韵律活动、音乐游戏等幼儿园音乐活动。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歌唱方法、节奏音准、情感表达、歌曲动作创编等艺术技能,提高学生的幼儿园教学能力,有效实现“课岗”融合。其次,创建探究小组。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组建探究小组,各小组可在早晚功的时间里进行艺术技能的练习和训练。观摩幼儿园骨干教师的优质音乐活动、观看历年学前教育技能大赛A赛项比赛视频、复习教师资格证面试中与声乐课程有关的真题(如根据提供的幼儿歌曲谱例完整的弹唱歌曲,并配插画画图谱;根据提供的音乐设计音乐活动等),学会运用音乐知识和学前教育理论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实现“课赛”“课证”融合。最后,设计艺术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运用音乐知识分析音乐素材的节奏、旋律、音域、音乐风格、音乐结构等,结合学前教育理论设计相关的幼儿园音乐活动,将音乐技能和幼儿园艺术活动很好地融合。比如,教授技能大赛曲目《谁的尾巴最好看》,首先引导小组运用音乐知识分析歌曲的音乐风格、节拍节奏、旋律、音域、音乐结构、表现的内容和教育价值等,确定歌曲适合的年龄班和活动类型;其次运用学前教育理论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歌曲《谁的尾巴最好看》可设计成中班歌唱活动,可通过帮助小动物找尾巴的游戏,寓教于乐,引导幼儿感知音乐诙谐幽默的情趣,掌握小附点节奏,大胆创编表现不同动物尾巴的动作,并帮助动物找到自己的尾巴,体验助人的快乐。活动将音乐技能充分融入学前教育实践中,实现“岗课赛证”融通。
3.创新教学输出——展示(Exhibit)。通过校内实训(艺术技能展示和模拟教学活动)和校外实训(幼儿园实践活动、校外音乐培训机构活动)优化教学输出,引导学生进行展示,集中实现“岗课赛证”融通。其一,進行校内实训。一般是音乐技能展示和模拟教学实训展示。艺术技能展示可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考试、比赛、展演等方式将设计的幼儿歌曲弹唱、幼儿歌曲表演唱、音乐游戏创编等,在校内活动中进行技能展示,锻炼学生胆量,提高学生艺术技能的表现力。模拟教学实训可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素材设计幼儿园教学片段,并模仿幼儿园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在模拟教学中将音乐技能和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相融合,解决目前音乐技能和幼儿园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校内音乐技能展示和模拟教学是“岗课赛证”的集中体现。其二,进行校外实训。组织学生到幼儿园或其他学前教育机构顶岗实习,让学生体验教学过程。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完成艺术技能展示、艺术教学活动等。或者与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到校外艺术培训机构进行顶岗实习,提高学前音乐教育活动的能力,促进学生音乐特长发展,使之成长为一名有音乐特长的幼儿园教师。
(四)教学评价
为了更好地评价“3E”教学效果,课程小组改变以往以结果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等评价方式对课程进行评价,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由作业测验、课堂测验、小组合作展示组成,主要考查学生的歌曲表演唱设计、歌曲教学设计,以及进行歌曲弹唱、歌曲表演、幼儿园教学模拟的能力,分值占总分的60%;期末成绩主要考查学生能否按要求演唱儿歌,并进行教学设计,分值占总分40%。
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学前声乐课程虽然是以实践性为主的课程,但是在课程评价中,坚持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音乐知识分析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歌曲结构、幼儿园教育价值等,形成文字材料,进行理论评价。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小组合作展示时,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一个小组模拟教学或者进行歌曲表演时,其余小组在场认真观摩、讨论,最终给予小组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解决在技能课上当一部分学生试课时,另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对课程的评价包括教师自身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全过程多维度地对“3E”教学模式在学前声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反思,以便修正和完善,提高学前艺术类课程教学质量。
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3E”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实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岗课赛证”融通,使课程教学对接工作岗位、突出实践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音乐技能应用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
[2]程宇.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21(17).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程思政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改革与实践”(2021YZKCSZB11)、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岗课赛证融通的学前艺术类课程‘3E教学模式应用研究”(GXGZJG2022A0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文丽(1981— ),讲师,现就职于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