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阐释

2022-05-30 06:41王永恒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8期
关键词:共建共享

摘要:习近平立足于我国具体国情,遵循我国民族发展的规律,从新时代背景下提出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在总结和提炼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提出促进民族团结发展的新理论、新思路、新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丰富,主要表现为在经济上共建共享、在政治上团结统一、在文化上多元共存、在社会上相互嵌入。新时代要正确理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

关键词:共建共享;团结统一;多元共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总结起来就是要建立一个经济上共建共享、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多元共存、社会上相互嵌入的共同体。基于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只是意识上的团结统一、文化上的多元共存,也是物质上的共同富裕,政治上的相互认同。因此需要深入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不断创新民族工作方式,为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物质保障。

一、经济上共建共享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各族人民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密切的经济联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1]。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繁荣一体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首先,从历史上说,汉族人民曾经向少数民族学习了棉花种植等许多农作物的引种和栽培,也学会了不少的手工业技术。同时,少数民族也向汉族学习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些都使各民族人民之间经济联系更趋于密切,更加联结成一个整体。其次,目前,做好民族团结工作需要打牢经济基础,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建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奋勇前进,新时代,我们要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建成的基础上防止返脱贫,要稳脱贫、真脱贫。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原因,多分布在高原、山地,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与我国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习近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2]。这是新时期的一个重要论断。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开拓创新。在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的实施下,国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推进经济上共建共享,必须坚持共同富裕。习近平指出,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在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对点帮扶项目建设等一系列利民政策的带动下,各族人民相互帮助、务实奋进,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取得显著成就,促进了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期实现经济上共建共享的局面。

二、政治上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所组成的政治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各族人民在政治上团结统一,习近平指出,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4]。从这一论述中,可以得知我们党民族工作的实践经验不断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铸牢,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正在大步向前。各民族人民坚持在政治上团结统一,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内各民族人民在政治上团结统一。各民族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方向,坚持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基本国情,必须增强政治定力,坚定“四个自信”,根据具体国情管理国家各项事务,不照搬任何外国模式。另一方面是国际的政治团结。主要是指团结在世界范围内的海外华侨和海外华人,要做到反对一切对于我国西化破坏或者分裂祖国的行径,团结各民族人民在政治上团结统一,做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坚持党的领导,积极响应国家民族政策等一切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政策法规,形成爱我中华的局面。进入新时代,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和处理好民族问题,就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来抓,从而加强各族人民在政治上的团结统一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属性认同。

三、文化上多元共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生活习惯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形成了文化上多元共存的景象。历史的传承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华文明汇聚了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从先秦时期的“五方之民共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治理理念,到汉朝时期的“大一统”的历史进程发展,再到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深化促进语言文字上的密切联系,这些因素使我国各族人民形成了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政治上的团结统一、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的局面。习近平曾在全国民族表彰大会上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發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5]。这一论断充分说明了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相互联系、相互交融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并且利用自身的优势共同铸就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也就是说,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之中包含着文化多样性的构成。文化上多元共存,需要中华优秀文化发挥重要力量,促进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各族人民从内心深处的认同,是凝聚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纽带,是流淌着的血液,是流通中的空气,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从文化上多元共存这个意义上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具有科学理论和实践支撑的政治宣示,是立足于优秀的中华文化对于党和国家应有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文化上的多元共存是维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分布格局和国家大一统团结统一局面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底蕴,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多元共存实际上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发展的目标向度之一,也是民族精神力量和文化基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各族人民需要明晰中华文化中的多元共存理念,自觉对各民族优秀文化凝练升华出共同的价值文化需求。由此,“多元”的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体”发展提供了多样选择,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是构筑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文化力量。

四、社会上相互嵌入

各民族由于在历史上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方式。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逐渐消除了民族隔阂,构建了相互团结的民族关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各族人民相互集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构建相互嵌入的社区环境。在相互交流中,由于社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根据国情和世情的深刻变化,提出了我国已经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这一基本判断[6]。这一论断的提出,表明了以往民族工作中所依赖的区域格局、人口构成、民族分布等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面对这些复杂形势,党和政府要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团结工作,就需要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来看待民族工作,一方面要抓住民族跨区域大流动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各民族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认知差别等方面带来的挑战。

各民族在社会上相互嵌入,需要城市建立“互嵌式社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是一定时期的文明产物,也是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集聚区,承载着各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少数民族进入城市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需要看到其中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当前解决好各民族之间的发展问题是党和政府必须要解决和面对的问题。各民族人民安居乐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条件,也是奋斗目标。通过城市社区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平台和载体,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之中相互交往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相互了解、相互联系,最终达到民族和谐、共同发展的交融状态。各民族在社会上相互嵌入,在相互交流中不断磨合,逐渐了解彼此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文化等,在此基础上保持各民族自身特色的同时各民族之间也会有共性的产生,促进各民族之间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在參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3):4-5.

[4] 习近平会见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J].民族画报(汉文版),2015(11):1.

[5]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1):09-27.

[6]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作者简介:王永恒,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共建共享
交通运输工程学教学大纲编写的几点建议
驻地网光纤到户共建共享有效策略探究
高校动画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构想
Interlib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应用初探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现状思考
精准扶贫贫困户大数据台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计算机网络与图书馆发展模式研究
在变化的环境中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产教对接背景下的“融合—分享”资源共建共享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