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从此之后我国各地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进行农村发展。然而,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要想最终获得成效,针对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策略和模式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从当前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出发,在乡村振兴视角下,针对农村社区治理向现代化发展的问题,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向、治理进展、治理力量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对农村社区的现代化治理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社区;现代化治理
一、农村社区现代化治理背景
乡村社会是由聚居于乡村的相当数量和品质的人构成的整个社会共同体[1]。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背景下,我国农村改革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我国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并且以较好的状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农业仍然处于高质量发展的状态,农民生活水平得以提升。新冠肺炎疫情一方面阻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则推动了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可知:当前全国电商服务网络在乡村的覆盖面高达八成左右,农业网上零售额突破三千多亿元,农村社区现代化发展前景较好。
二、农村社区现代化治理概述
农村社会现代化治理是农村社区中的多个主要管理机关,按照法规、政策和非正式的农村社会的管理标准、公约,通过磋商对话、沟通交流等方式对有关农村社会利益的活动实施有效控制,以提高农村社会凝聚力、农村社区成员社会福利,以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活动[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提升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农村社区治理进程中,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智能技术可以推动农村社区治理手段、方式、理念的创新发展,数字化农村社区治理方式可以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向精细化方向演变。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综合性比较强的科技、经济、生态发展的过程。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繁荣的农村、构建富裕的乡村和建设优越的环境。
三、农村社区现代化治理意义
(一)农村社区发展的内在要求[3]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社区是由自然村落组成的,社区居民具有高度同质性,在同一个农村社区内部有自成的文化和交往规范。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一体化、农村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为了使乡村发展不与城市发展脱钩,农村社会现代化治理不失为合适方式。乡村社会现代化建设能够使乡村与城市缩短城乡差距,进一步推动乡村美好家园的建设,使得农村社区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发展紧密相联。
(二)城市一体化建设的外在条件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向新型城市化发展,而农村农业发展也要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治理推动农村农业工业化、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向农业地区扩展。而乡村社会建设的实质是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同城里人一起分享信息化发展的成果,进而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合一、工农互利的现代化工农合作城市关系[4]。
四、农村社区现代化治理策略
(一)自治、法治、德治,丰富治理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对中国农村综合治理制度作出了积极探索,并系统提出了自主、法制、德治——三治融合的中国新型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制度[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强化农村基层工作,完善自主、法制、德治结合的城乡体系”。将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制由当地农户、法律法规、道德规范三者融合进行,三者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各自发挥作用,缺一不可。
1、自治是基础。居民群众参与农村社区现代化治理有助于推进民主化进程,从而促进社区、社会的良性发展。农村社区基层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可以更直接地表明自身利益,畅通沟通渠道,便于政府从居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出发,在满足居民需要的同时促进乡村发展,从而弥补政府服务的不足,缓解政府的压力。因此,给予农村社区居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社区治理,为农村社区发展添一份力量,对促进社区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法治是保障。农村社区现代化治理中,法律也处于重要的地位:法律使得农村社区现代化治理中的矛盾得以化解。农村社区现代化治理是党组织呼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的新目标,不过农村社区自始至终有传统、固化思维等老旧思想的存在,新政策和旧思想的碰撞,总会有或多或少的社会矛盾存在,而法律正发挥保障作用,化解农村社区现代化治理中的矛盾。
3、道德是支撑。道德准则与法规制度相比是农村社会管理中的“隐性制度”,是指社区或阶层用来调节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评判人类行为好坏的重要准则,道德守则可以规定农村居民的道德行为,更关键的作用则是链接居民情感。道德准则来源于农村居民的道德生活与社会经验,其形成和人们遵循的过程都涉及农村居民的互动、情感链接。道德的存在促进农村社区齐心协力,共同面对现代化发展[6]。
(二)党组织、实时政策,引领治理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周少来认为,基层党组织作为权力中心、组织中心、资源中心和治理中心,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巨大的组织性优势和制度性优势。“社会组织党组织是党在社会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其发挥政治核心作用。”[7]
其一,向基层工作单位传达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中央各种决策战略部署工作,领导基层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政治引领作用。
其二,基層党组织组织、动员、凝聚群众,把广大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建设、改革、发展的整体合力,构建起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发挥着组织引领作用。
其三,在经济社会管理中,尤其是在重要疫情防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等重要公众危机中,广泛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冲锋奋进,勇挑重担,展示出了强大战斗堡垒和先进榜样形象,充分发挥了作风导向功能。
(三)清单制、指标制,明确治理进展
在农村社区管理中使用清单制度,在组织者主导下,把基础管理业务事项和村民群众关心重视的事项细化为清单,并制定具体操作程序,形成督导评估制度,逐步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村庄管理方法[8]。清单制度的使用可以降低村庄居委会的压力,维护农户的各项利益,提升村庄管理效能,增强为民服务力度,进一步紧密发展基础党群干群伙伴关系。全国各地区都要以降低村庄组织者压力、提升村庄管理效率为总体目标,按照党建工作要求,有序推动清单制度在村庄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清单制明晰了村庄机构工作职能,统一整合和列举了由村庄机构担负的主要工作事务,并清除整合由村庄机构担负的行政管理事项,真正降低村庄居委会的负担。赋权与减负有机地结合,制定政府职权目录、村级事项目录等,规定村级机构履行行政性事项的权限和方式,促进行政性事项与村庄管理相结合,提升解决农村复杂问题的效能。
指标体系能检测和体现全区的基层整治情况,是管理精细化的必然需要,是推动基层整治工作的迫切需要。基层管理指标体系有效引导街镇的管理方向,全面把控基层管理全貌,逐步增强基层管理力量和提高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社区技术治理的发展必将经历普及标准化的过程,社区技术治理指标体系可为社区治理设定一个标准化的目標,为尚处于散乱及局部职能缺失的社区提供发展方向与建设标准,推动其更快更好地发展。构建社区治理指标体系是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四)新主体、新资源,提供治理力量
根据过去一年内开展的服务情况看,社区骨干和志愿者的作用十分突出,在日常服务中帮助社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人手不足、社区居民参与问题等。志愿者还可以通过自身参与或者协助的方式[9],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其中,激发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志愿者的服务覆盖到更多的社区居民,从而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打好基础。因而,我们应大力宣传志愿奉献精神。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呼吁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积极参与到志愿者的队伍当中,使人们在服务社区的行动中提高服务社会的责任心,在奉献社会中体现个人价值,为祖国建设贡献个人力量。
(五)线上、线下,建立新型模式
随着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创新环境的日新月异,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管理的深入融合是目前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积极推进大数字科技下社区管理,充分运用政府在疫病防治管理工作过程中建立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型“智慧社区”社会管理的新模型和经验,让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实践中充分发挥更大的功能,逐渐形成并完善由政府部门、社区、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的新模式,力求打造一个有时代特征又富有地方特点的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之道。大数据分析技术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深入融合,不仅提高了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的科学性、细致化和智能化水平,更对推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和服务管理能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曹雪萍.乡村经济振兴视域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1):28-32.
[2]颜婧,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究[J].戏剧之家,2020(08):199-200.
[3]杨仁忠,张诗博,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公共性意蕴及其重要意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01):9-16.
[4]文丰安.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发展与启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02):148-156+168.
[5][6]余秋实,乡村振兴视角下A县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问题研究[Dl.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9.
[7]鲁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4):24-32.
[8]王华彪.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策略[J].知与行,2020(06):53-59.
[9]王林云,崔永霞,关于青年志愿者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性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f17):277-278.
作者简介:王慧宏(1999-),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责任编辑马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