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潇
教材简析:
《月迹》(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记叙一场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月亮的神秘与美好,赞扬了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教师在教学时一是让学生认识“袅、嫦”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二是让学生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三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感知月亮
1.诵读古诗。出示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学生诵读。
2.揭示课题。月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温润晶莹的月色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们的眼里月亮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跟随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一起走进童心世界去寻找美好的月迹吧。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出示贾平凹的资料,教师介绍贾平凹。
设计意图:由古诗导入课题,不但能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还能让学生在诵读古诗中初步体会到月亮带给人们的美好意境,为让学生感受寻月之趣,看月之美奠定情感基调。
二、默读课文,寻找月迹
1.读词知意,扫清障碍。出示词语,指导学生读词语,了解词语的意思。
悄没声儿 累累的骨朵儿 瓷花盆儿 锨刃儿
袅袅 嫦娥 嫉妒 面面相觑
2.阅读提示,明确任务。学生按照略读提示要求默读课文,找一找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3.寻找足迹,整体感知。学生交流“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中堂、院中、河边。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作者在哪些地方寻找到了月亮的足迹。
设计意图:课文中的儿化音是一大特色,通过词语教学既可以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根据略读课文的提示阅读课文,寻找月亮的足迹,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
三、感受有趣,体会动态
1.写批注。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勾画出你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并在旁边简单地写批注。
2.交流互动。预设一:从“溜”体会到月亮的淘气、调皮。预设二:从“长了腿”“爬”等拟人手法有趣地写出月亮升起的过程。预设三:从“屏住气”(做动作)同学们一口气就怕月亮吹跑了,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小心和失望。
3.小结。看,作者笔下的月亮是会动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好玩和有趣,这种写作方法就是动态描写。指导学生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感受动态描写的妙处。
设计意图:课文第2自然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动态变化。让学生自我批注、自我体验,不仅注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还充分通过批注、交流、朗读让学生走进课文感受动态美,更好地体会寻月的趣味,达成阅读提示的教学目标。
四、体会静谧,感悟静态
1.寻找月下景物。作者在院子里、小河边又看到月光下的哪些景物呢?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勾画出来月光下的景物。
2.感悟静谧之美。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特点。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
3.发现叠词特点,体会静态美。(1)发现叠词,感受特点。(2)拓展运用。(3)体会静态,朗读句子。同学们,中堂月亮的动态描写让我们感受了有趣、好玩,那院子中的桂树、小河边的净沙却让我们体会到了静谧之美,这就是静态描写。请大家跟随着音乐来朗读课文,一起感受那月下美好的事物。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勾画、交流,再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通过配乐朗读来体会月亮的恬静柔美,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传神的描写。
五、诗歌诵读,升华主题
1.读诗歌。出示诗歌,学生齐读。
月亮白光光的,是玉玉的,银银的,
它款款地溜,渐渐地爬,匆匆地走。
去寻月吧!
在中堂,在院子,在河边,
粗粗的树,疏疏的叶,累累的花,细细的水。
月亮在这儿!
月亮在这儿!
月亮在我们每个人的眼睛里。
2.小结。作者通过动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月亮在中堂是这样的好玩、有趣。作者通过静态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月下院子、河边的一切事物是那样的静谧、美好。作者细腻的感受与动人的描写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大家可以再读读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月下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读后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设计意图:本文叠词运用是一大特点,通过叠词可以感受到文章的节奏美,也可以感受到月下一切的静谧之美,通过对文章叠词的挖掘并结合课文改编小诗,能让学生在诗歌朗读中再次感受动态美和静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