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从生活中来,向生命成长里去

2022-05-30 10:48蒋涵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灵性学问生命

蒋涵

2022年苏州中考作文题:“赏留园,觅得江南园林的故事;习方言,解锁传统文化的密码;访博物馆,洞见人类文明的星火……大千世界,学问无处不在,但它常常隐藏在物之后,事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探寻,去发现。请以‘学问藏在________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道题目一出炉,便引发了媒体的热议。于我而言,这道题给我带来了一次深刻的反省,启发了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平时的作文教学:学问无处不在也罢,学问藏在生活里也好,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和体验;优秀的语文教师也许并不直接教知识,但必须引导鲜活的生命自己去探索、发现和体验,获取知识和学问,收获精神的充盈和思想的升华。

1.生活里的学问,等待并召唤着生命去发现。

赏留园,逛公园,是生活;习方言,察风化,是生活;访博物馆,进世博园,也是生活;做实验,养花草,更是生活。生活丰富多彩,学问无处不在;生活千姿百态,真知无时不有。

可是,即使生活如此丰富,学生在写作时,还是感到无话可说,无料可写。见习期间,我曾就学生写作状况进行过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没有素材”“选材困难”“找不到好的素材”成为学生写作的普遍难题。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主要原因不是缺少生活体验或生活单调和枯燥,而是学生对丰富的生活视而不见,或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或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四学段(6~9年级)作文教学目标要求中明确指出: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这段话告诉我们:⑴写作的基本铁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离不开生活;⑵写作的主要路径——生活的大千世界,我们需要一双慧眼才能发现其丰富多彩,只有多角度观察才能抓住事物特征和本质;⑶写作的美好姿态——永远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用心去探寻和发现生活里物、事、人情中的学问、秘密和真善美,我们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写作材料、资源、知识、思想、情韵和灵感,才能打牢写好作文的根基。

2022年苏州中考作文题的提示语,无不在传递一个信息:语文学习,若只是埋头做题,缺乏生活体验,是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的;只有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花草树木、人事景物,多观察,多留意,多积累,才能做到心中有丘壑,笔下显山河。色彩缤纷的生活,需要、等待甚至在召唤着一个个敏感、纯粹的生命去探索、发现和体验。

思及于此,我发现,“学问藏在              里”是一道充分体现写作学本质和规律的、富有永恒价值意义的作文题,是一道契合和呼应新课标精神、能够与时俱进的当下命题,更是为了提醒每一个语文教师认真落实新课标、遵循写作规律,理性、务实地开展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

2.与自然万物为友,用感性、理性和灵性去体验和发现。

觅得江南园林的故事,解锁传统文化的密码,洞见人类文明的星火,发现大千世界里的学问……这不是每一个生命随随便便就能获得的事,也不是你想获得就能获得的事。

身入宝山空手回,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极普遍现象;辛辛苦苦游了一整天苏州园林,结果写不好600字游记作文的事屡见不鲜。对多数学生来说,不是不知道生活是写作源泉,也不是不知道生活处处有学问,只是无法找到源头活水,也发现不了其中的奥妙真经。

生活的大门永远为欣赏他的人敞开。所以,只有真正地热爱生活,感谢生活,亲近生活,拥抱生活,与自然万物为伍,才能走进这个满是意味和情趣的生活,融入这个世界;才会在生活的海洋里享受畅游的快乐,获得身心的愉悦。

而人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生活的认识首先是从感性开始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百闻不如一见”,这些道理无不告诉我们,直接的感官体验才是最为基础的,也是最为可靠的认知方式。

那么,平时的作文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引导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与花草树木为友,与自然万物为友。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是人性,是人的情感在发挥着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和享受生活的作用。风从花里过来香,水从石边流出冷,这是人的感官知觉和这个世界在发生着作用。我们只有倾情投入生活,生活才会回报你美丽的春天。用真情去发现、探索和体验,生活才会打上你独有的生命情感的烙印。久而久之,學生便会成为一个感情细腻而充沛的人。若下一次,学生再赏留园时,便会自然觅得江南园林无限丰富的精彩故事。

我们都知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隐性判断:成熟、知性的人是不能止于感情,甚至感情泛滥的。写作文也是如此。优秀的语文教师自然会通过“真情”来引发“实感”的,带动学生“感悟”和“思考”。

人的生命无论多么脆弱,哪怕就如一根芦苇,但他善思考,会思想,能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认知上的飞越,成为理性思想的人,成为精神明亮的人。在语文教师的循循善诱中,我们的学生才不会被纷繁复杂的表象世界所蒙蔽,不会陷入“感情用事”的生活怪圈;我们的学生会拥有一颗慧心,会用理性和思辨切入生活的本质,探寻自然万物的生命奥秘,提升生活的品质和生命的价值。如此,当我们的学生再习吴侬软语时,便能解锁吴越传统文化的生命密码;再访苏州博物馆时,便能在人类文明成果的饱览与赞赏中,洞见数百万年来人类进化演进、星火相继的发展脉络。

“生活就是你的艺术,你把自己谱成乐曲,你的光阴就是十四行诗。”人在感性、理性之外,更有得天独厚的神思灵光,这就是灵性。一旦开发了你的艺术灵性,你就拥有无边的创造神力。最起码,你也会是生活的歌手、诗人和丹青妙手,你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休闲生活、交游交往,都会成为笔下的美景,成为心中嘹亮的歌声。你能与花草共枕,你能和风月同眠,至于鸟语花语物语,更是小菜一碟、信手拈来之快事。生活是你,你是生活,你的生活都是诗,你的生活里都是大学问和大文章,何愁笔下没有精彩的600字作文呢?

学问从生活中来,而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更会引导学生从生活感性出发,走向思想的理性,最后走向艺术的灵性。

一个会学习的同学,一定会与自然万物结伴同行,会将自己融入这个情景交融的世界;一个会教写作的教师,一定会引导每一个鲜活而有灵性的生命去热爱生活、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的美,进而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现美和创造美。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班]

猜你喜欢
灵性学问生命
比多少的学问
“一”的学问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借助电子白板构建富有灵性的数学课堂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灵性”
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初论“灵性文学” 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