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线教育人员,要重视学生心理的波动。针对一个“习惯性病假”的案例,深入探究,有效疏导,帮助学生调适心理、调整行为,并据此思考: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中,应以关爱生命为本,以关注心理为要,以家校合作为上,以合理疏导为法。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心理品质;家校合作
一、一个“习惯性病假”案例
疫情之后的秋季学期开学不久,一天中午,我在教室里批改学生的作业,一位同事来告知:“你班的小昊同学在洗手间咳嗽、作呕,你快去看看吧。”唉,估计他又得请假回家了。
为了防控疫情,学校制定了严格的防控制度。凡是有咳嗽、呕吐、发烧症状的,立即离校,送医就诊,并按照要求进行隔离。小昊同学因为一次咳嗽引发呕吐,离校就医无碍后,在家休息半天。后来又有两次肠胃不适引发咳嗽,差点呕吐,就医后又在家休养了两天。可以说,他是习惯性咳嗽、习惯性回家了。
我放下笔来到洗手间。他正伸着舌头、口水拉丝,脸涨得通红。我扯下卫生纸,递给他!小昊,今天又不舒服了,吐了吗?”“虽然没有吐出什么来,但我有点不舒服,过一会肯定会吐的。我还是按照防疫要求,回家休息吧。”他擦着口水,两眼灼灼地望着我。
“可是你上星期已经回家四次了,我问了你妈妈,说你回家后一切正常,没有呕吐,没有发烧,只是稍微咳嗽了几声。我看你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吧。”我摸摸他的脑袋。“老师,万一今天我呕吐了,就不好了。为了全班同学的安全,我还是回家吧。”他坚持自己的想法。“嗯,你身体不舒服,这是很重要的事情。我给你妈妈打电话吧。”我叹了口气,他却很是高兴。
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头等大事。我思忖着,拨通了小昊妈妈的电话。“老师,你别听他的,我怀疑他是装的,每次回家后,他就好好的。”孩子妈妈的想法似乎也和我一样。“现在毕竟还是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还是先来接他回家吧。我建议有时间的话,你带孩子去上海做个检查。后续我们再跟进。”我真诚地建议家长,家长表示非常感谢。
过了几天,妈妈带着小昊去上海儿童医院做了全身检查 切正常。我和小昊妈妈通了电话,达成了一致意见:孩子身体没问题,估计是受疫情影响,一直在家里待着,心理受到了影响。我们需要互相合作,来帮助孩子消除这种心理影响,但是这也需要一个过程,急不来。
过了两天,我正在教室里陪着学生早读,手机响了起来,是小昊妈妈来电:“老师"小昊在校门口不肯进去,你来带带他吧。”我匆匆来到校门口,只见娘俩站在校门外,一个要走,一个要跟%—个虎着脸,一个淌着泪%小昊说心脏难受,不能上学,妈妈说他在说谎,就是想回家舒服待着。
我脑海中立即产生了一个解决方案!小昊,你的身体经过上海医生检查,一切正常。你现在不舒服的话,中医院就在附近,要不了5分钟,我们立即送你去檢查吧。”我和他妈妈作势要送他去医院,他不肯挪步。由此我判断他身体无恙,应该是心理问题。“既然不肯去检查,就进来上课吧。”他还是不肯进校门。我换了一种严厉的语气:“如果你不进来上课,就站在这里,让保安看着。反正你不能回家。”看着他泪眼婆娑带着一丝犹豫,我继续严厉跟进:“给你一分钟时间考虑。”最后,他还是跟着我进了校门。
我带着小昊来到了洗手间,先给他纸巾,让他擦去眼泪鼻涕,再洗了脸,整理了一下衣着和书包,他表示好多了。“那你来帮我搬一叠作业本进教室。”进了教室后,我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他主动帮老师搬作业本,让大家为他鼓掌。他不好意思地发着作业本,朝我笑了。中午,我趁办公室里没有其他老师,找他来,直截了当地问他为什么不愿意进校门。排除了同学的笑话、作业的吃力等,他悄悄说是觉得坐着太累,不如躺着舒服,不自由。一走进校门,就觉得心里苦。“你喜欢唱什么歌呀?”我话锋一转,他一愣,说《美好的世界》。我让他唱一两句,他很开心地唱了起来。“不错,好听。歌名也挺好,美好的世界。建议你每天进校门时就唱着这首歌进来。试试吧。”“好嘞。”我俩相视一笑。他跳着跑出去了。接下来一段时间,他正常上学,再没有出现以前的行为。我私下问他:“你唱着歌进来的吗?”“我不好意思大声唱,是在心里唱着进来的。”他比画着对我说。我俩都笑了。
二、“心病”还需“心药”医在小昊同学出现咳嗽、呕吐现象后,我遵守学校防疫要求,与家长联系,让其及时离校并就诊,既是为小昊的身体健康着想,也是为班级里其他学生的健康考虑;是对小昊的负责,也是对全班学生的负责。
尊重学生、关爱生命,是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但“心病”终需要“心药”来医。
(一)以关注心理为要在学生的异常行为面前,教师要做的是冷静思考,探寻缘由,分析学生行为产生的真正原因,尤其是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
对于小昊身上出现的一些反复性的行为,作为班主任要及时思考,寻求解答。小昊一开始的几次咳嗽、呕吐,是由肠胃不适引起的。后来的几次咳嗽回家后,没有异常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家长都觉得小昊可能是假借咳嗽、难受来躲避在校学习。于是,我就和家长联系,推心置腹地建议家长可以带孩子去专门的医院做个检查,排除学生身体上可能存在的隐疾,从而为后续的教育引导打下基础。
(二) 以家校合作为上
针对学生身上出现的异常情况,教师要做好合理的推断与预判,并且与家长同心协力,解开学生的心结。
根据小昊出现的一系列行为,结合家长反馈的就医检查情况,我有了自己的推断。于是及时联系家长,家长也认可这一看法。家校达成一致,才能为后续的教育引导铺平道路。
当小昊在校门口不肯进来想要回家时,我就联合家长,一起把小昊的身体情况说得一清二楚,并提议送他去医院治疗。让“身体不舒服”这个借口无处可用。有了家长的助力小、昊也无法说出还要回家的理由。谎言被揭穿后,小昊还是不愿意进校门,其实是在试探家长,用眼泪拖住家长,最后一次尝试回家。我和家长互相配合,让他依靠妈妈的最后机会也失去。
(三) 以合理疏导为法
如果把小昊愿意走进校园当成教育的结束,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探寻他不愿意来学校的真正原因,让他敞开心扉说出理由,我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寻找合理的方法来进行心理疏导,真正帮助他摆脱困扰。
所以在上述案例中,我先把小昊带到卫生间,擦洗干净,请他帮着搬作业本、发作业本,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突出他的乐于助人,为他加分。然后选了个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时间,与他单独谈话,把他当作大人,说出自己的担心、忧虑、猜测,请他说出内心的想法,再给他一个“唱着歌进校门”的建议,帮助他减少内心的焦虑,让他知道老师是真心关心他、喜欢他、帮助他的,希望给他勇气战胜内心的哀怨。
在学生出现心理异常行为后,教师需要借助这样的推心置腹的谈话来深人他们的内心,为其消解内心的郁闷,指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傅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操作[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姜群,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