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陈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这对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文化、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价值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许多的语言文字具备了特殊的含义和价值。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就上演了一场“折柳送别”——饱含中国独特意象的“中国式浪漫”。这种中国语言文字之美造就的浪漫,需要人们关注和理解相应的意象。教材中的《梅花魂》《月是故乡明》等课文就关注到了“梅花”“月亮”这些意象在中国人民心中独特的价值。在蕴含劳动人民智慧的《中国民间故事》中有更多需要读者理解的意象,只有理解这些意象,才能体会到故事的深意,感受到文学之美。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关注意象,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本文将以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国民间故事》为例,从引导学生关注意象、帮助学生理解意象、鼓励学生运用意象三个板块进行探索。
一、对比阅读,关注意象
意象往往能够促进学生对故事背后深意的理解。目前学生的阅读活动多以关注文本“写了什么”为主,而忽略了文本中需要关注的意象。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快地概括甚至复述故事,但是缺乏对故事背后含义的理解。民间故事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故事版本有一定差异,但是其代表性的意象却一直保留着。基于学生阅读活动的现状和民间故事的传播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意象。
在教学《牛郎织女》这一故事时,笔者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与这个传说相关的作品《秋夕》(杜牧)、《迢迢牵牛星》、《鹊桥仙》(秦观),并且完成学习任务单(表1):
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会发现三篇作品的异同,还会突出反复出现的意象“牵牛星”“织女星”“喜鹊”。以此,让学生主动关注到文中的意象,激发学生对意象的兴趣。从而衍生出“为什么总是这些词?”“这些词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为理解意象、感受意象提供动力。
在《孟姜女》这个故事中,也可以将其与“烛泪”“哭泉”进行对比,也会发现都有“长城”这个意象。由此可见,对比阅读是引导学生关注意象的重要方法。
二、结合资料,感受意象
对于意象的了解,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月”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意象,学生基本上都知道其表达的是思乡、思亲之意。但知道为什么会用月亮表达思乡、思亲的却寥寥无几。这样的话,在理解阴晴圆缺不同状态的月时,可能就无法真正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因此,在教学中应提供知识补充,让学生联系资料、结合背景等方式,理解意象的由来和蕴含的特殊意义。
1.联系资料,知其然
学生阅读量有限,对于意象的理解受限于文化的积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知识补充。但是直接出示相关含义、意义,学生印象不深且不易理解。因此,教学时可将相关资料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據问题,自行提取信息,促进对资料的认识和理解。在学生提出《牛郎织女》中为什么是“牛郎”“织女”“喜鹊”这些意象时,教师可以提供两则材料给学生。
材料一:
在人类早期社会,牛尚未驯化时,它们庞大的身躯让人敬畏,人们以为牛具有神秘的力量,因而向牛祈祷,甚至占卜。大约在2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有一定规模地饲养牛,牛成为农耕的重要畜力。于是,牛在人们心中成为崇拜的对象。神话中的炎帝就是“牛首人身”,是人与牛结合的神灵。在男耕女织的年代,牛是人类的朋友、助手,人们常赋予其神奇的力量和智慧。
材料二:
喜鹊是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的鸟类,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象征着喜事临头。据说,喜鹊的名字包括两个含义,一是“鹊鸣,故谓之鹊”;一是“灵能报喜,故谓之喜”。因此喜鹊被视为吉祥鸟,还被看作相思鸟、多情鸟、恩爱鸟。
(1)为什么是牛郎织女?
(2)喜鹊有什么含义?
学生通过这两则资料就会发现,这些意象充满语言文字的艺术性。原来牛郎织女体现的是当时男耕女织的社会现状,牛郎代表的是当时的劳动人民,而喜鹊则是喜事的象征。学生理解意象,也能更好地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象征性。通过拓展非连续性文本资料,学生能够达到“知其然”,真正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
2.结合背景,知其所以然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溯源的方法,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牛郎和织女这个故事在很多的古籍中出现。现存文字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里的牵牛、织女指的是天上的星星,是天文现象。但是后人逐渐为这样的天文现象赋予了爱情的深意,这是文学的力量。
还可以结合当时背景,让学生感受意象背后的深意。这在民间故事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通过表2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牛郎织女的结合为什么会被阻挠?”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织女虽为王母外孙女却向往人间生活。他们试图打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门当户对的封建礼教。这已经不再是牛郎、织女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了,而是劳动人民对于自己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
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发现这些意象正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一个天文现象逐渐变成了一个美好的故事,一个美好的故事诉说着百姓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三、联系生活,运用意象
学生不仅应该感受意象之美,还应创造意象之美。2022年版课标提到学生应“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中,还需要搭建运用意象的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其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意象美。
1.感受意象之美
意象美在诗歌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结合相关的诗歌,让学生从中感受其中的意象美。
例如教学《秋夕》《迢迢牵牛星》《鹊桥仙》《蒋侯神歌》时,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意象之美。
2.运用意象之美
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实地运用意象。例如,借助2022年冬奥会的情境,让学生观看“折柳送别”“和平鸽”等节目,感受意象之美,再创设“中秋汇演”的情境,让学生设计一个富含意象美的节目,或者创编相关的诗句。
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真正能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感受意象之美,创造属于自己的意象之美。让学生逐渐养成发现意象、理解意象、运用意象的良好习惯,成为一个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并且认同中华文化、感受汉语言文字独特价值的语言文字爱好者。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区甄贤小学)
责任编辑郝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