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助力双减落地

2022-05-30 02:27:18郑富强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导图课文作业

郑富强

双减政策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回归课堂,课堂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这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很好的机遇。在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学改革,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综合发展入手,积极优化语文教学策略,从课堂学习细节和课后作业形式两方面,真正让双减政策落到实处,做真正有利于学生的语文教育。

一、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一)渗透句式训练,把握语文本质

語文教学的根本是祖国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语用能力也是中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语言技能。只会读、记,不会应用,是不成功的语文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制定的第一个基础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字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用词语、写句子。在课堂上,注重渗透句式训练是很关键的。学生阅读到一个好的句子,不仅要知道它好在哪儿,还要学会写这样的好句子。而这恰恰是中小学生所欠缺的语言能力。对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理解分析和句式训练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分析和理解句子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学会使用巧妙表达来提升语言能力。

例如,在学习《草原》这篇课文时,我就在课堂上渗透句式训练,引导学生在赏析和仿写句子的语言活动中把握语文的本质。这篇课文的语言虽然很简洁,但是却将草原的意境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在阅读课文时,我就结合文中描写精彩的句子来引导学生进行句子赏析和仿写活动。如,“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晴朗。”初读觉得没有什么,可是细细品味,却能读出作者终于踏上草原这片土地时的激动和兴奋,也能看出作者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如果去掉“那么”二字,则意蕴就会差很多。此外,课文中还用到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句子更显生动。我引导学生仿写比喻句和拟人句,让学生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妙用,促使学生真正把学和用结合在了一起,对其语言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二)重视朗读活动,品味语言美感

朗读是语文课堂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语文学习中,了解课文大意需要朗读;感受课文意境需要朗读;感受语言的抑扬顿挫需要朗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需要朗读。朗读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阅读的突出表现。在新课改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朗读活动的开展,要带领学生多读课文,还要读得有感情,要尝试把语言中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读出来。朗读得多了,语感就形成了,自身驾驭语言的能力就更到位了,赏析语言的能力也就提升了。

例如,在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时,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品味语言的美感。课文用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场奇特、雄伟、壮丽的观潮盛景。语言之生动,是学生品味汉语言美的重要范文。在课堂上,我就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在读的时候,湖来前和潮来时的语气和语调要读出不同。潮来前画面是平静的,学生的语调要更为平缓;而潮来时画面是热闹的,涨潮的气势十分宏大壮阔,学生要读得更高亢,要读出气势来。在朗读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朗读好潮来时的景象描写。我组织学生来了一场气势宏大的赛读会,看谁更能读出气势。这样一来,学生朗读的效果越好,越能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涨潮时的景色,促使学生感受了祖国语言的美。

(三)组织特色活动,感受语文魅力

新课改强调教学要活动化,活动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突出特征。将死板的教学改成一个个生动的活动,让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感受和使用语文,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无穷的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并组织富有语文特色的课堂活动,让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灵活,让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施展才华,获得能力,从而培养积极的语文情感。

例如,在学习《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故事时,我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扮演铁罐的学生要读出铁罐的傲慢无礼;扮演陶罐的学生要读出陶罐的谦虚低调。用声音、动作和神态去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感受表演和创造的乐趣;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学生变身成一个个小导游,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制定旅游行走路线,并讲解沿途看到的风景,让学生来了一场身心愉悦的旅行;在学习《将相和》这篇历史故事时,我就将故事表演和辩论赛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表演了故事内容,对人物形象有了深刻认识后,结合“蔺相如的高升秘诀”来了一场辩论。通过辩论来驳回廉颇认为蔺相如是凭借一张嘴而获得高升的言论,更深层次地理解了故事内涵。

(四)善用思维导图,拓展语文思维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用的发展思维的图形技术,它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够快速地触发学生的记忆点,点燃学生的思维。思维导图成网状结构,没有固定的图形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去设计记忆参照物,简单且有效地记录自己梳理的知识。利用思维导图是创造性学习的突出表现,思维导图可以将学过的知识有机串联起来,通过对比记忆,能够发现知识的规律,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逐渐教会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梳理知识要点,也要鼓励学生多制作思维导图,用于整理和复习知识点,以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记忆。

例如,在学习《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时,我就利用思维导图来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在课上,我让学生熟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一张思维导图。在设计思维导图时,学生可以根据春节的特征来设计图形样式,同时把课文中涉及的美食、节前准备、拜年风俗等内容串联起来。在制作思维导图时,学生可以运用多彩的颜色来突出个性,让整个思维导图的视觉感更强。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联系生活进行拓展,也可以根据课文结构制作“家乡的春节”的思维导图,进一步拓展思维。

二、优化课后作业设计

(一)预习类作业,培养自学意识

双减政策的重要内容就是减轻课后作业量。作业量减轻了,作业就必须讲究质量,必须讲究效率。作业是为了巩固学习成果,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当前,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十分重要。它能够形成强大的助推力,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课前预习是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布置预习类作业,让学生在课前自学课文的生字词,通读课文,熟悉课文大致内容,并找出学习中的疑问,预设课堂问题等等。长期坚持课前预习,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例如,在学习《荷花》这篇课文时,我就布置了预习类作业。第一,学生需要自学生字词,学习生字的读音,给生字组词,并在文中画出生字词。第二,学生要熟读课文,并画出文中你觉得描写优美的句子,并仔细品读它。第三,想一想,你有什么疑问,请写下来。或者你有哪些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有了具体的预习要求后,学生在预习时避免了只简单地读课文,而是在学习了生字词的基础上,把阅读和思考结合在了一起,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

(二)巩固性作业,夯实语文基础

要想学好语文,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很多学生不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只追求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这样的学习是空中楼阁,基础知识不扎实,其他一些都是妄谈。写作业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巩固学生的知识,逐渐形成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巩固性作业,如背诵课文关键段落,掌握四会生词以及整理课堂知识。在整理课堂知识时,学生能够再次回顾教师的讲解,巩固知识要点,同时还有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从中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

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我就给学生布置了巩固性的作业。我要求学生在课下整理课堂所学的知识,在整理中完善知识体系。这篇课文两次写鸟的天堂,但是侧重点不同。第一次着重写大榕树;第二次着重写群鸟嬉戏。在整理时,学生为了更好地突出大榕树的特点,需要结合书中的关键字词去表述,这就进一步复习了课文内容。同时,学生还可以整理文中用到的写作手法,如比喻、连环、顶真等,并列举出具体事例。如此一来,渐渐地,学生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就完成了对课文整体的复习和巩固。

(三)跨学科作业,培养创造思维

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几乎等同于训练,都是一些抄、读、写、练类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形式枯燥乏味,学生常常提不起兴趣。新课改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作业在设计时也应该突出综合性。同时,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能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美,并逐渐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逐渐构建创造美的学习活动。语文是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只包括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接触到美术、音乐、建筑、天文、地理、历史等多学科的知识。在设计作业时,教师也要注重其综合性,通过设计跨学科的作业,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識去完成作业,从中获得综合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花钟》这篇课文时,我将语文与数学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利用学过的钟表知识,设计一个花钟,自制钟表,并把不同花的开花时间标注其中,以此感受大自然中生命的奇妙;在学习《蜜蜂》这篇课文时,我将语文与科学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将课文中提到的实验内容编写成一篇实验设计稿,写出实验原因、实验材料、实验方法以及实验结果等;在学习《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将语文与美术相结合,让学生结合古诗意境创作一幅山水画,在绘画中感受诗中景的孤独与诗人的孤独。这样的作业更突出创造性和开放性特征,学生没有现成的答案可抄,需要借助自己的聪明智慧去完成,同时也能较好地突出学生的喜好和个性,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阅读类作业,丰富语文积累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专门强调要重视阅读。在语文改革中,阅读类题目的占比越来越大,语文考核更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这就必须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设计语文作业时,教师应布置一些阅读类作业,在阅读课文时,学生可以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围绕其进行课外阅读拓展,通过阅读了解一个作家,一个诗人,一篇名著,也可以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有效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在阅读时,学生要慢慢借助整本书的阅读,多读经典著作。在阅读时还要结合读书笔记,边阅读边积累,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后,我让学生在课下搜集其他送别诗,多阅读,在比较中感受诗人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同时,在对比阅读古诗词时,学生还可以提取诗中不同的意象,分析不同意象所代表的特殊含义,增强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在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搜集有关鲁迅的介绍,可以挑选感兴趣的鲁迅先生的文章读一读,进一步了解鲁迅本人以及其作品的特色。此外,学生要注重阅读传统文学经典,如四大名著以及《三字经》《孔子》《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等,了解更多我国的历史文化,体会古人的智慧和哲学。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三十分钟,真正把阅读融入自己的生活,把阅读看成是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的事情来对待。同时,在阅读时要注意好词好句的积累,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这会让学生在未来的语文学习中厚积薄发,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而言之,要想将双减政策真正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学生一个晴朗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语文教师必须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站在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高度去看待语文教学,精心设计语文教学方法,优化和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并通过优化语文作业形式来实现作业的减量提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优质,才能真正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才能真正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语文、学习综合性的语文知识,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导图课文作业
烃思维导图
高中数理化(2022年2期)2022-02-22 02:17:00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快来写作业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作业
故事大王(2016年7期)2016-09-22 17:30:08
第6章 一次函数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2014年5期)2014-02-28 21: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