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学习支架在整合中“教”与“学”

2022-05-30 02:14:48潘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鲁迅支架课文

潘阳

整合,既是“教”与“学”资源的整合,又是“教”与“学”策略的整合。通过知识的梳理整合、拓展比较等方式,由原来读懂“一篇”到读懂“一类”。本文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内容为例,浅谈如何搭建学习支架,在整合中“教”与“学”。

一、在整合中“教”与“学”——找准教学点

在传统的语文教材中,课文较为分散,没有整合性,都是孤立存在的,学生不能系统把握单元内容,而统编版教材则注重于整合单元学习资料,引导梳理探究语文学习的规律。整合内容主要有主题整合、语用整合、文体整合、作家整合、景物整合、学法整合等。整合的内容有很多,教学点不同,整合的“教”与“学”的资源也就各不相同。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属于作家的整合。这一单元把鲁迅的作品和与其相关的作品整合在一起进行主题学习,具有系统性,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作者的思想,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这个人物形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找准教学点,把单元内容联系起来,做到循序渐进地梳理性学习。

二、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搭建学习支架

统编教材有鲜明的语文要素,旨在落实语文本体性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学习策略,提升言语品质与思维品质等。如何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搭建学习支架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把握文本内容,促进整体感知

统编版教材教学中需要搭建“文本内容”支架,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统编版教材中,课文题目大多都与课文内容有关。有的直接交代写作对象;有的概括主要内容;还有的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点明主旨。以题目为中心,由内而外发散,连接与中心相关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1.搭建学习支架,紧扣教学目标

每一篇文章都有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教学目标,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不断引导学生感知文章的内容。

例如“说出‘我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是《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说出”是要学生达到的层次,即生成的内容。成果的生成不是仅仅教师领着学生一步步前行,而是为学生指明方向,并提供一定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为了落实“说出‘我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这一目标,我从题目入手,设计以下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说”搭建支架:《少年闰土》是鲁迅写的小说《故乡》中的一段插叙,“少年闰土”是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默读课文,找一找鲁迅先生讲了哪几件关于闰土的新鲜事,请分别用短语概括出来。在学生相继概括出这几件事后继续提问:在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而当时的“我”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不知道”体悟作者内心世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样,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把握,为学生的“说”提供了内容及方法上的支持,加强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2.把握文章内容,灵巧选择思维工具

对于不同的文体,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工具引导学生学习。灵巧选择思维工具可以更加准确、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思维工具有很多,比如对于写人物事迹的文章,可以利用流程图梳理事件过程;对于写事物变化发展的文章,也可以用流程图呈现出来;介绍事物的说明文,可以用树状图等抓住事物不同方面的不同特征;对于小说、散文同样也可以用树状图等思维工具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例如,《少年闰土》题目中的“闰土”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但并不代表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整体把握,教师可以利用树状图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围绕“相见”“相处”“相别”分别展开。树状图直观地展示了“我”和闰土之间发生的事情,将人物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为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且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为全文设计一个思维导图,可以是图文并茂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思维导图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可以将学生思维过程形象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对文本有更整体全面的领会和把握,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对比阅读,寻找差异

在教学中还应当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通过对比寻求事物或内容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在学习课文时,对比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体悟写作特色,感悟人物情感。

在统编版教材《少年闰土》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对比阅读的方法。先引导学生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发生在闰土身上的四件稀奇事,抓住“地点”对比四件事的共同特点,结合“我”的少爷身份,理解“稀奇事”。之后再让学生对比“看瓜刺猹”,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从不同的写作方法感悟闰土的机智勇敢,以及“我”对闰土的崇拜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表格的形式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够更好地梳理内容,理清思路,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人物形象的变化。在这里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少年闰土语言、动作和外貌的语句,然后进行品读赏析,寻找差异。然后再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课文内容梳理,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比较。

同样,在《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篇课文教学中我们用到了对比朗读的方法感受鲁迅的形象。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两类人在形象和结局上的强烈对比,从而凸显出鲁迅的人物形象。

以表格为支架,将比较的过程变得更直观、清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思维及时进行指导。

(三)提供阅读支架,促进深度对话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鲁迅学习单元,要想让学生与鲁迅、与作品进行深度对话,需要教师提供阅读支架。提供链接资料就是建构阅读支架的一种方式。

例如《好的故事》这篇课文最后“阅读链接”有两段文字解读,都围绕鲁迅的《野草》,提及了“昏沉的夜”和“美的人和美的事”。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内容,这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阅读链接部分内容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内容,也就帮助学生搭建了与文本深度对话的多元解读桥梁。提出“这部小说是否只写了少年闰土?”这样的课后思考题,可以让学生将阅读思考悬于心头,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不斷思考,积极寻找最终的答案。而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

搭建学习支架,在整合中“教”与“学”,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需要教师紧紧把握单元语文要素,帮助学生选择好思维工具,在对比等方式的阅读中与文本深度对话。这也是统编版新教材“教”与“学”上的一些思考,作为语文教师,在此道路上还需不断实践、探索与总结。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鲁迅支架课文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6:12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鲁迅,好可爱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 02:10:54
鲁迅《自嘲》句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鲁迅看书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海峡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