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芳
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了以“读读童谣和儿歌”为主题的“快乐读书吧”,旨在引导学生开启独立阅读的大门。在一年级学生从“和大人一起读”走向“独立阅读”的起步阶段,读一些短小精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童谣儿歌是最合适的。一年级下册开始提倡学生独立阅读整本的童谣和儿歌书籍,是让学生在“打开书、阅读书、感受书、分享书、爱护书”的实践中体验阅读的快乐,养成阅读习惯,开启一段从“一篇”到“一本”,再到“一类”的阅读渐进之旅。
一、聚焦编者意图,指导读“篇”
教材以一本翻开的书为背景,呈现了一首童谣《摇摇船》和一首儿歌《小刺猬理发》。泡泡小贴士说:“我有一本书,里面有童谣和儿歌……”另外还有两个人物的交流情境图。
教材这样编排设计,透露出本册“快乐读书吧”的目标导向:(1)引导学生尝试独立阅读童谣和儿歌,学习初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体验阅读的乐趣。(2)借助交流,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阅读积累与经验,梳理巩固阅读童谣和儿歌的方法。(3)推荐学生开始阅读整本的童谣和儿歌书籍,并学习如何爱护书、推荐书、分享书。
聚焦目标,我们要充分发挥单篇《摇摇船》和《小刺猬理发》的示例作用,设计好学习活动,规划好展示方式。
1.“玩”童谣激兴趣。童谣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民间文学形式,里面有游戏,有绕口令,有谜语,有颠倒歌、字头歌、数数歌、摇篮曲等,适合让学生在吟诵的时候“玩”起来。边读边打节拍,如《春节童谣》;边读边表演动作,如《谁会飞》;边读边玩游戏,如《摇摇船》……学生边玩边走进童谣,让学习轻松又有趣味。
2.“学”儿歌得方法。将玩童谣的方法迁移到学习儿歌中来,学生就会趣读《小刺猬理发》。怎么才能读得情趣盎然呢?(1)“读一读”: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读出节奏,感受儿歌的韵律美。(2)“说一说”: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儿歌的意境美。(3)“背一背”:鼓励学生熟读成诵,大胆展示,表达儿歌的情趣美。
3.“读”书籍引期待。当学生沉浸在“玩”童谣的快乐和“学”儿歌的趣味中时,教师顺势推荐“读读童谣和儿歌”这一套书,并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从目录、插画中找一找熟识的“老朋友”,让部分学生在“先读为快”中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让更多学生在羡慕、好奇中产生对“本”的阅读期待。
一玩,一学,一读,有趣、美好、新鲜的童谣和儿歌就成了学生的“心头好”,长在了学生的兴奋点上,引得学生满怀期待地走进“本”的阅读。
二、引导创意归类,统整读“本”
课堂“篇”的教学是引子,是前奏,课外“本”的阅读才是“快乐读书吧”的正题。当学生一本接着一本读完这套书时,每个人的脑海都有一个“童谣儿歌库”,让学生自主、大胆地为库里的童谣和儿歌重新归类,是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再认识,对阅读方法的再运用,对阅读收获的再构建。
1.归类角度有依据。“读读童谣和儿歌”这套书是按内容主题归类的,学生借助书中的“阅读指导”能理解认同这种分类方法。如果让学生打破现有的这种归类模式,按自己的想法重新分类,他们一定会脑洞大开,分出自己的个性理解,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比如,有的学生会以文字的特色分为“数字类”“问答类”“五字类”等;有的学生会以创作目的或学习收获分为“知识类”“教育类”“养成类”等;甚至有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分为“好笑类”“感动类”“高兴类”等。只要学生能发现同类的特点,给出归类的依据,都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因为学生在归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展开了梳理、对比、筛选、重组、统整等思维活动,阅读能力得到了训练和开发。
2.归类对比有发现。归好类的一组组童谣、儿歌,就好像一串串各具特色的项链,闪耀着个性的光芒。那同一串项链里的每一颗珠子是否仍然各具特色呢?教师还需指引学生对同类别的童谣、儿歌作深入探究,帮助学生发现编写的秘密。
以“问答类”为例,《对花》《春天在哪里》《什么美》《跟谁走》中都有问答,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观察,文中是怎么问怎么答的。学生通过阅读就会发现:《对花》中“啥个花开春季天?啥个花开夏至前?啥个花开中秋节?啥个花开雪片片?长春花开春季天,荷花出水夏至前,桂花庆贺中秋节,腊梅花放雪片片”是连着四问再四答,问句不同,答句也不同,与《比尾巴》类似。《跟谁走》中“一二一,跟谁走?鸭子跟着水儿走,垂柳弯腰招招手。一二一,跟谁走?帆船跟着风儿走,浪花乐得点点头。一二一,跟谁走?娃娃上街跟妈走,绿灯睁大眼睛瞅”是问一次答一次,问句相同,答句不同,与《春天在哪里》《什么美》类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问答类”儿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也有助于学生模仿创编儿歌。
3.归类形式有创意。学生对于怎么给童谣儿歌分类有了自己的想法后,用什么形式将这些同类集合到一起呢?有的学生想到可以在目录中用三角形、五角形符号等为不同的童谣儿歌分类;有的学生建议给同类别的童谣儿歌贴上相同颜色的便利贴……在肯定这些好办法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下用思维导图呈现的方法,让学生对导图式统整有所了解。
创意归类,让学生立足于“本”,读出了思维,读出了策略,读出了个性。
三、分享阅读成果,延伸读“类”
当如火如荼的“本”的阅读即将完成之时,就到了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展示环节。分享阅读成果,一定要大张旗鼓,要把学生阅读童谣、儿歌的热情推向高潮。
1.“秀童谣儿歌”大舞台。一段时间的集中阅读,童谣和儿歌成为学生朝夕相伴的好朋友,上台秀一段应该不难,关鍵是怎么让形式更丰富,让表演更精彩。可以把难度相对较大的快板表演、歌舞表演、情景表演、配乐吟诵等搬上舞台,让成果展示活动在可观赏性和可参与性上满足更多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阅读带来的自豪感,从而为后续阅读萌发新的动力。
2.“代言书”大擂台。在“本”的阅读告一段落之后,“类”的阅读就拉开序幕了。请家长提前准备一本同类型的童谣、儿歌书籍作为礼物送给孩子,激励孩子开始主动阅读,比如《最爱中华老童谣》《游戏童谣》《谜语大全》《跟我学儿歌》等。让学生为书做代言能大大提升学生推荐书目的兴致,教师可以顺势指导学生从“这本书里有什么?”“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这本书读起来的感受怎么样?”这三个层面来介绍一本书。“代言书”大擂台,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对书籍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表达分享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其他学生能针对自己的喜好,尝试自主选择想要交换的书籍。以擂台的方式举办“交换书市”,学生在自由、欢乐的吆喝氛围中,享受到读书与分享的快乐。
3.“晒读书”大平台。将读书融入学生平常的每一天,是我们推动阅读的最终目标。学生即使有了阅读的兴趣、阅读的方法,对阅读产生了极大的期待,然而日复一日的坚持,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利用QQ、微信、钉钉等网络平台,让学生定期晒一晒自己阅读的进程或收获,让每个学生在团队阅读中互学互促,努力将读书活动进行到底。
一年级学生“篇本类”的联读实施路径,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学生一直抱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重实践轻方法,明表扬暗指导,多协助少说教,让阅读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然发生。“篇本类”联读以“快乐读书吧”为载体,从一节导读激趣课生发出去,将一颗阅读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田。在学生“篇—本—类”的阅读攀登中,用阅读分享课推动学生持续阅读,让学生在重复“阅读—分享—再阅读”的过程中,养成习惯,提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市丹阳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张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