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解读与建议

2022-05-30 10:48汪潮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课文

汪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的六大“学习任务群”,排列首位的便是作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本文对此进行初步解读,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对课程与教学本质的认识,决定语文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是语文课程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确立语文教学目标、内容、策略和评价的依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之所在。不仅因为语言文字是语文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目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还因为“语言文字”是使语文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关键。

一、语言文字的地位

在“语言文字”本质的观照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要立足于语言形式的语言文字实践过程,把握“言”与“意”的转换,培养学生的实用语言文字能力。据此,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发展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形成一个以语言文字为主轴、以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和培养语言文字能力为两翼的“语言文字型”的课程与教学体系。语文核心素养有四个主要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它是语文自身独有的本质的规定性。其他的内容应有机地渗透到“语言建构与运用”之中,而不是凌驾其上、游离其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思想性课文、常识性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一些伦理知识和科普知识,语文教学如果眼光只盯在文中介绍的知识上,就会变相上成政治课、自然课。忽视语言文字学习,那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意义。

但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思维方法,就是从文章的字面意思追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它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就是“得意忘言”“得意忘字”“得意忘形”,把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形象忘了,追寻的往往只是道德教训。基于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应站在语言文字的立场,用语言文字学习的思路设计语文课程问题,用语言文字学习的方法解决语文教学问题。这就是传统语文教学与当代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

正如在公园里“赏花”,不同职业的人其视野和思考点是不同的。普通百姓觉得好看,而美学家则要分析产生美的四大要素——曲线、颜色、造型和香味,社会学家探讨的是鲜花使用的不同社会场所,教育家关注的是鲜花的激励作用,心理学家研究的是不同心境条件下鲜花对人的不同作用,而哲学家思考的是鲜花本身美还是由于人们说它美才美,即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哲学问题,但其基本的视点是美的愉悦感。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既可以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研究,但进行“语言文字”的思考是最基本的,包括对语文课堂进行语言文字意识、语言文字现象、语言文字特点、语言文字素养的深度思考。

下面对“语言文字”这一术语进行解释。没有这些思考,就会给语文教学实践带来疑惑甚至混乱。

我国的“语文”一词是1949年由叶圣陶主持编写语文课本时提出的(这之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叶老是这样解释“语文”的:“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老这里使用“语言”的概念应为现代语言学的概念。所谓口头语就是口头使用的语言,也就是凭借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所谓书面语,就是书面使用的语言,也就是凭借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换一句话说,口头语和书面语,是根据使用语言的不同凭借和方式进行的一种语言功能分类。口头语是口头的语言运用,书面语是书面的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属概念是“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是在这一属概念下根据“语言运用”的不同凭借方式区分开来的种概念。对此,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1.语言。单独使用,指的是口头语言。它的内容从小到大排列是:词素、词、短语、句子、句群、语篇等。

2.文字。单独使用,指的是书面语言。包括汉字(繁体字、简体字)和汉文(文言文、现代文)。它的基本元素是: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等。

3.语言文字。它是语言和文字的合称。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汉语、汉字和汉文。

为此,还需要注意两个区别:

一是汉语与西语的区别。汉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系统中属汉藏语系的汉泰语族,它的总体特点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一般有以下特点:(1)汉字的字音有400多个音节,如果采用“同音归类”的方法,就能简化识字过程。(2)汉字的字形千变万化,如果采用“据形明义”的方法,可以提高识字效率。(3)汉字的词义复杂,有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确地理解字义。(4)汉语言文字还具有形象性、意会性、信息冗余性等特点,因而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而且也要重视整体感悟。(5)汉语言不仅有其“语形”,而且还有“语意”。“言”源于“意”,取决于“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才能使“语形”和“语意”统一起来。所以,不用能西方语言的句法讲解唐诗,也不能用词典的释义去分析文本,把丰富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变得刻板而单一。

二是“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可以简称“语言”,它不同于心理学上的“言语”。现代语言学将语言分解成语言(Language )和言语(Parole )两个概念,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言语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则是交际的过程。“言语”是一个动词,是一个过程,是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语言”除了言语,还包括语法知识、表达方式、文章结构顺序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不能一味地引导学生“操练”,练了完事,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观念、情感是不能少的。其实,“言语实践”主要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理清这种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一学习任务群的目标:“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对这个目标做三点引申说明:(1)这一学习任务群主要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上位概念,“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下位概念。前者是提升,后者是基础。(2)这一学习任务群有两大学习任务:一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主要包括语言材料、语言经验和语感的积累。二是语言文字的梳理。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等。(3)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路径主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二、语言文字的积累

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交际工具,而且还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人在语言文字中生活,在语言文字中思考,在语言文字中沟通,在语言文字中提升。特别是汉语言文字,它具有意合性的特点,呈现一种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所以,要在语言文字的积累和感悟中领会课文的人文底蕴。语文教学如果抽掉人文内涵,只训练语言文字的形式,就会使语文教学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同样,脱离语言文字空讲人文性,也会背离语文教学的本質特征。语言文字的积累过程也应是人文思想的教育过程。

从学习方式划分,语言文字的积累包括感知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巩固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等类型,不同的类型体现出不同的学习水平。

1.感知语言文字。例如,初读课文、认字教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认清字形)、了解大意、听清要求等。

现在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学把课文情节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使语文课堂成为故事情节演绎的展示台。更有甚者,语文课堂中出现了繁杂、臃肿而且是非语言现象。如一位教师执教统编本二年级上册《风娃娃》,设计了听风、说风、试风、看风、画风五个环节,课堂热闹而风骚,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试风、看风、画风都不是语言现象。这种设计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而且在这五个环节中,连起码的读、写基本训练也忽视了。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现象主义”“形式主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追求语文课堂的热闹,缺乏对语文课程性质深刻认识。

支玉恒老师一上课就对学生说:“请小朋友大声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对大家有几个要求,学生说有三个要求:大声地读、自由地读、读一遍。接着,支老师要求学生用总分结构说话,紧接着要求学生用先具体后概括的方式说话。在这个过程中,且不说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具体要求,也不说教学设计的巧妙,单就“读一遍”的特别意义,就值得我们深思。对语文课堂极其平常的一句教学常规用语,演绎得如此精彩,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是语言意识:引导学生说语言、用语言,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

2.理解语言文字。例如,内容理解(情节上的重点难点、思想文化)、形式理解(词法、句法、章法、表达特点等)。

先看看对词语的理解。教学老舍先生的《猫》(四上)一文,一位教师抓住一个“蹭”字,让学生把“蹭”与“撞”“碰”等词进行比较,并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到用“蹭”更能体现猫“温柔可亲”这一特点;抓住“踩印几朵小梅花”这个短语,让学生思考“小梅花是指什么,为什么把脚印说成是小梅花”,从而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指向语言文字的。

再看看语言文字内容与语言文字形式的关系。语言文字的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形式是语言文字的两个不同属性,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语言文字内容必须通过语言文字形式去反映,而语言文字形式又必然反映着语言文字内容。语言文字形式的不同排列和组合,就会直接影响语言文字内容的含义。在课文里,语言文字是以词、句、段、篇按线性排列的,词语、语句、句段、段篇的不同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和特点,这在句式、句型、段式、篇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语言文字表达中,内容相同,语言文字也一样,但由于形式上的改变而改变了内容的表达效果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例如:(1)他关心同学。(2)同学关心他。在这两个句子中使用的词是一样的,但词排列的顺序不同,句子的意思也就各异。这种形式上的表达特点就是语言文字学习的精髓。用歌德的话说就是:“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语文课程与教学不能抛开语言文字形式而孤立地去分析语言文字内容,应当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内容和语言文字形式的统一中着重理解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特点和规律。

3.巩固语言文字。例如,专项练习、诵读、复述、背诵、听(默)写。

为了达到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巩固,统编教材除了在课文后精心设置相应的练习思考题外,还在每个单元的最后设置一个综合性的“语文园地”,安排“书写提示”“日积月累”等栏目。

语文教学的行动口号是:“把学生投入到语言文字的海洋!”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包括文本语言、教师语言和学生语言。要让学生多体味文本的深层义、言外义、双关义、象征义等隐性语义,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讲解只能使学生“知道”,而朗读不仅能使学生“知道”,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所以,语文课堂要挤出时间让学生多阅读、多朗读。

4.运用语言文字。例如,概括大意、说话写话、写片断、习作、跨学科学习等。

例如,学了二年级下册寓言《揠苗助长》后,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可这样设计:

小明的爸爸为了让小明考上重点中学,每天要他做许多难题,背几篇作文,结果小明的成绩反而越来越差。老师知道情况后对小明爸爸说:“你这是揠苗助长!”

(1)“揠苗助长”的“苗”在文中指

(2)揠苗助长的人是

(3)揠苗助长的原因是,经过是,结果是。

(4)“揠苗助长”的意思是。

这是一个应用知识的迁移性设计,由于较详细地展开了对“揠苗助长”这个词语的理解过程,使学生加深了理解。

从教学过程划分,语言文字积累包括课前、课始、课中、课终、课后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以语言文字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语言文字积累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前,感知语言文字;课始,直入语言文字系统;课中,体现语言文字主线;课终,安排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课后,导以语言文字延伸性训练。这样,每一项学习任务紧紧服从于语言文字学习这一目标。

例如,一位教师上《太阳》(五上)一课,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内容,然后用一课时安排了读写结合的专项训练。题目是“写一段话介绍太阳的特征”,最后进行讲评。上述教学程序安排本身并无错误,但练习题目值得研究,这个题目的设计已经把语文课变相上成了常识课。同样是一篇介绍太阳的文章,自然常识课主要是向学生讲解太阳的特征(组成、大小、温度、与地球的距离等),而语文课引导学生学习的不再是太阳的特征,而是课文怎样“用比喻和数量反映太阳的特征”这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准确、简明、生动地说明事物特征。这样,语文课要讲“太阳”,但要逐渐远离“太阳”。笔者建议练习题目改为“用比喻和数量反映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介绍自己的教室”。从写“太阳”到写“教室”的设想,遵循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在语言文字习得中有机渗透自然常识知识的讲解。所以,我认为,常识性课文教学应遵循的基本框架是:语言文字感知—主要内容—常识知识—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应用。这是一种体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思想的教学设计。

三、语言文字的梳理

有一句话说得很有哲理:语文课要有“语言味”。对此,笔者提出一种语言文字意识:用语言文字的头脑思考语文教学现象,用语言文字的手段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用语言文字的标准评价语文教学效果。值得梳理的语言文字内容有:

1.语言文字的品质。

(1)语言文字的完整性。学生说、写的话要完整,特别在书面语言表达时不能写半句话。这是第一学段学习语言文字的重点。

(2)语言文字的条理性。这是第二学段学习语言文字的重点。学习的思路是:训练段中的层次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3)语言文字的具体性。这是第二、三学段学习语言文字的重点。学习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用词具体的句子、修辞词句。当然,也要适当学习语言文字的概括性。

(4)语言文字的准确性。这是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难点。一般的重点是:关键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用词巧妙句子的理解、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5)语言文字的组织性。这是学习语言文字结构的内在联系,例如:字与词的关系、词与句的关系、段与篇的关系等。

(6)语言文字的快速性。学生的听、说、读、习(习作)、写(写字)都要有一定的速度。

2.语言文字的感受。

古人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情”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观文入情,强调了读文章的情感性和趣味性,而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其主要内涵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1)形象感。指的是能感受到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如《一粒种子》中的“春风在唱歌”…

(2)意蕴感。指的是能感悟到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意蕴感在寓言故事等课文的教学中尤为突出。选入课文的寓言都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包含深刻的哲理。课文中的深刻含义有的在文中出现,有的在篇末点明,有的没有明显表达,这就需要通過学习逐步领悟。例如,《金色的鱼钩》有一句话:“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连用三个感叹号,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其中丰富的语言文字信息和蕴涵的感情。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使学生明白:连用三个感叹号表达了求鱼的急切心情。

(3)情趣感。指的是能感触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感情和趣味。情趣感的训练在童话、寓言、诗歌等类型的课文中比较突出,如《小马过河》《神笔马良》《卖火柴的小女孩》《狼和小羊》《狐假虎威》等。在一些写动物、写景的课文中也要加强情趣性的渗透,如《猫》一文中猫的“古怪性格”(老实但贪玩却又尽职),《可爱小蜜蜂》中的“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荷花》中“出奇的观赏”(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语感是通过长期的语言文字感知和训练积淀而成的,是可以培养的。在大量阅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是我国语文教学培养语感的有效做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反复读,并在读中做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胸,才能使语感熟练化、自动化,最终产生顿悟的感觉。其中朗读训练是培养语感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以读代讲。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大部分“讲”“问”是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应该让位给学生去读。支玉恒老师教学《第一场雪》是以读代讲的一个成功教例。学生对雪是熟悉的,实在没有必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一问一答的分析。支老师安排了三遍读:第一遍读,引导学生从读中了解内容大意,获得整体感知,查阅在阅读中不理解的生字新词。第二遍读,主要引导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第三遍读,让学生吟诵揣摩,既是对思想内容的更深入理解,也是对课文语言的反复玩味,主要是通过对朗读中轻重缓急、虚实浓淡的体会来紧抠语言。他要求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很大”,把山村冬夜“读得很静很静”,把雪景“读得很美很美”。这样以吟诵体会代替了分析提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读答问。如果以思维强度不高又缺少学习价值的许多提问代替学生自读课文,学生的语感就得不到培养。四年级下册略读课文《黄继光》写道:“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一位教师上课,精心设计了6个问题:第一次黄继光突然站起来是什么意思?第二次黄继光站起来是什么意思?“黄继光又站起来了”又是什么意思?这三次站起来有什么关系?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修辞手法?

这样一问一答,支离破碎,不利于语感的培养。其实可以让学生自由反复朗读这组句子去体会深层含义。学生的朗读随着排比句的推进,由小到大,感情越来越强烈。当读到“黄继光又站起来了”时,“站”字很自然地吐出了最强音。此时可以据读设问:“为什么大家会越读越有力?为什么‘站字会读成最强音?”由此激发学生更深层的思索。显然,这个“问”是为“读”服务的,由读设问,读中求悟,语感就会油然而生,并逐渐升华。

3.语言文字的法则。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既要加强语感训练,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具有直接感知语言文字的实践,同时还应加强语言文字法则和规律的指导,使学生能更有意识、更科学地去读、去写。

语言法则,包括词法、句法和章法。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法则,不能讲解抽象的语法、修辞术语,而应采用从大量感性认识中逐步形成理性认识的方法,在感悟、理解、巩固、应用中习得语言文字的法则。

(1)词语法则。学习词语包括三个内容:一是能正确地读出、写出生词。二是掌握词语的含义。三是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正确应用。在阅读教学的情境下,掌握词义是训练的重点。而且掌握词义的目的是为读懂课文内容服务的,要在课文提供的语言文字情境中理解词语,强调词不离句,这叫作“咬句嚼字”:咬住整个句子来嚼字(词),嚼字(词)是为了咬句,这不同于识字教学情境中的词语教学。词语运用也要注意体现词语法则,如词语的使用范围、词语搭配、语义轻重、感情色彩、构词特点等等。

(2)句子法则。学习句子包括两个方面:在内容上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形式上掌握常见的句式和句型,能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在阅读教学中重点训练的是句子的表达方式。课文中有五类句子表达方式要重点进行训练:①表达深刻含义的句子;②表达结构复杂的句子;③表达形象生动的句子;④表现文章结构的句子;⑤表现全文中心的句子。

句子学习的方法主要有:读句子、背句子、抄句子、组词成句、归类句式、变换句子、补充句子、整理句子、句子比较、扩句、缩句、改错句、给句子加标点等。其中句子比较是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

(3)篇章法则。学习篇章知识包括分段、概括段意、概括课文内容和概括中心思想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章法习得要从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避免“课课分段、篇篇概括”的形式主义做法。学习章法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和思考,并且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讨论、说理,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

4.语言文字的类型。

从语言文字的知识角度梳理,“语言文字”包括字词、句子、语段和篇章。不同的学段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学段侧重字词和句子,第二学段侧重句子和語段,第三学段侧重语段和篇章。

从语言文字能力的角度梳理,“语言文字”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和习作。同样,不同的学段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第一学段侧重听话和说话,第二学段侧重阅读,第三学段侧重阅读和习作。台湾地区把小学低段称为“国语”,小学高段称为“国文”,就是这种考虑。

从语言文字属性的角度梳理,“语言文字”包括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小学阶段文字为主,文章为辅,与文学相互结合,并与文化有机渗透。笔者认为,汉字画、汉字图和文章结构图是小学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学习方式。

从语言文字表现的角度梳理,“语言文字”包括显性语言文字和隐性语言文字。显性语言文字指的是可听的口语和可视的文章。隐性语言文字指的是默读时的语言和不出声的内部语言。语文课堂上所得的词语、句式、表达方式等对以后的写作起潜在作用,是一种隐性的效果。

在学习任务群视野下追寻语文现象,进而揭示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这才是更有本质意义的。例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叫作“形象大于思想”。学语文,不要简单地抽象思想,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形象。这种“形象”就是: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现在许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终极目标往往是一个抽象概念。《苏武牧羊》要形成什么思想?爱国。其实,解读《苏武牧羊》不要空讲爱国,要多解读典型的画面:北国边塞,白雪飘飘,荒草遍野,有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在放羊。但他手里拿的不是羊鞭,而是举着一支汉朝的旌节。就让这样一幅形象的画面永远留在学生头脑里,鼓励他们爱国爱家乡。《负荆请罪》也是一样,不要光讲知错就改,而是要让学生把这幅画面刻在心里。语文课程与教学和《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的区别就在这里。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杨伟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课文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