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抗美援朝期间新中国的对英外交政策

2022-05-30 10:48刘丹梁保明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新中国外交政策斗争

刘丹 梁保明

[摘要]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较量。英国既是美国的盟友,同时又是主要的参战国之一。由于现实利益不同,围绕着这场战争,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使这一时期新中国对英外交政策凸显“斗争”的一面。

[关键词]外交政策;新中国;抗美援朝;斗争

[作者简介]刘丹,北海市第五中学讲师,广西北海 536000;梁保明,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广西北海 536000。

[中图分类号] D8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08-0017-03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国际舞台。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虑,新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是这种“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不意味着新中国就拒绝与英美等西方国家接触。实际上,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英国政府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就于1950年1月6日正式承认了新中国,英国也因此成为了西方大国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对于英国的举动,中国政府自然是持欢迎态度。此后,中英两国政府便开始了有关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谈判。但随之而来的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新中国成立之初两国想要积极发展外交关系的愿景在朝鲜战争的战火中化为乌有。此后更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以及英国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入朝鲜,中英双方在战场上就处于直接敌对的状态。这无疑给中英关系带来了不利影响。于是,在新中国对英外交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中,“斗争”的一面凸显出来。本文拟对抗美援朝期间新中国的对英外交政策做一简要分析。

一、中国对英国在朝鲜战争中追随美国的政策进行严厉谴责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北双方为实现以自己的意愿进行统治而爆发了内战。朝鲜战争爆发当天,在美国的推动下,安理会于当日下午举行紧急会议,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通过决议,指控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侵略者”,并单方面要求其结束敌对行动,撤到“三八线”以北。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称他已命令美国海空军对南朝鲜部队进行掩护和支持,并在台湾海峡部署美国第七舰队。与此同时,联合国在美国的授意下,通过了另一项决议,要求联合国会员国对南朝鲜提供必要的援助,击退北朝鲜的武力进攻,并恢复这一地区的和平。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所谓的“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并授权使用联合国旗帜,同时任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对于这几个决议,英国都投了赞成票,并于6月29日宣布支持美国的军事行动。7月15日,英内阁又作出派军入朝参战的决定。对于英美的这些行动,中国政府极为不满,还在6月28日,周恩来就发表声明,指出:“不管美帝国主义者采取任何阻挠行动,台湾属于中國的事实,永远不能改变,这不仅是历史的事实,且已为开罗宣言、波茨坦宣言及日本投降后的现状所肯定。”①9月15日,在麦克阿瑟取得仁川登陆作战胜利后,美国的目标从6月27日安理会决议所提出的只要求击退北朝鲜“武装进攻”的目标,而代之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朝鲜。为配合美国的这一目标,英国起草了一份授权“联合国军”跨过38度线的提案,同另外七国一起把这份“八国提案”在9月29日提交联合国大会政治委员会讨论。对于英国的此种行为,9月30日周恩来发出警告:“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②10月7日,“八国提案”在联大获得通过。10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对联合国7日的“决议”进行了谴责,警告英美等侵略者,必须对于他们扩大侵略的后果负责。于是,不久前还在进行建交谈判的中英两国在朝鲜问题上就形成了政治立场上的尖锐对立。

1951年2月1日,英国又在联合国对美国污蔑中国为“侵略者”的提案投了赞成票。对于这样一个提案,中国政府反应强烈。2月2日,周恩来措辞严厉地指出,这个提案“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国家最露骨地证明了美国政府及其帮凶们是要战争不要和平的,而且堵塞了和平解决的途径”。③在1951年的第六届联大会议上,英国又对美国所提出的推迟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的提案投了赞成票。此后直到1960年,英国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上一直和美国保持同一立场。而这也一直遭到中国政府的谴责。

英国除在政治、军事上支持美国外,还对美国发起和组织的对华贸易禁运政策给予了实际支持。在1950年7月朝鲜战争刚刚爆发后,英国就开始禁止向中国出口战略物资。1950年10月底中国参战后,禁运物资清单急剧扩大。1951年5月9日,英国又宣布200种商品对中国实行禁运。紧接着,6月25日,港英政府也将13类共300多种物品列入出口管制之列。1952年5月18日,英国对于美国在联合国提出的对华禁运全部战略物资的提案又投了赞成票。英国一系列对华贸易禁运举措使中国政府颇为不满,其在华经济利益自然也遭受了重大打击。紧接着,5月19日,英国政府又向中国政府发出照会,宣布英国在华工商业将集体结束其在中国境内的商业活动。5月20日,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在下议院讨论在华英国企业的问题时发表演说,宣称由于在华英企的环境日益恶劣,迫使英国企业不得不撤出中国,把责任完全推到中国身上。对此,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于7月15日发表声明进行反驳,认为中国政府曾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帮助在华英国公司,但由于英国的对华贸易禁运政策恶化了两国的经贸关系,给英国商界带来了苦果。

在台湾问题上,实际上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英国政府就公开表态:认为根据《开罗宣言》的精神,台湾和澎湖列岛应当归还中国。可是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后,随着美国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以及随后抛出的“台湾地位未定论”,英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开始改变其原有立场,转而附和美国的“台湾地位未定论”。1951年9月8日,英美两国抛开苏联和中国在旧金山签署了有49个国家代表签字的对日和约。和约规定,日本放弃对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主权,但却未明确其归属问题。对于英美排斥中国,单方面对日媾和的做法,周恩来发表声明,对英美进行了严厉抨击,指出旧金山对日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④

1952年1月,反共的丘吉尔重新上台出任首相后,进一步追随美国的台湾政策,公然支持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言论,主张台湾问题国际化。2月,丘吉尔访问美国时,公开宣称愿与美国合作共同防止中国大陆解放台湾。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倒退自然遭到中国方面的抨击,但是英国方面不仅不理会中国的抗议,还采取措施主动改善与台湾的关系,如向台湾派出海军顾问,恢复贸易等。对此,周恩来在1953年2月召开的人大会议上就严厉批评了英国政府,指出“最近英国和国民党政府的‘调情明显增多,英国与国民党的关系违背了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宣言”。⑤因此,在英国附和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不友好态度的形势下,中国政府也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来回击英国,而这也使中英建立外交关系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和遥远。

二、中英两国在华财产与特权问题上的冲突与斗争

在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指出:凡是对新中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国政府都愿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和发展通商贸易关系。由于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对英国在华资本及其财产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中英两国在财产处理问题上爆发了一系列冲突与斗争。这方面的典型事件有两个。

一是“永灏”轮事件。1951年2月7日,上海邮轮公司的“永灏”号邮轮在香港停靠进行修理,不料台湾当局听闻消息后,却向香港高等法院申请“永灏”邮轮的产权。3月,中国政府交通部发表声明,予以严厉谴责。4月7日,港英当局不顾中国大陆方面的反对,宣布征用“永灏”邮轮。4月12日,港英当局出动警察200余人强行登上“永灏”邮轮,驱赶船员,并将其转交给英国海军。对于港英当局的粗暴举动,4月18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向英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谴责港英当局的此种行动是对中国的“公开挑衅”。4月30日,中国政府宣布征用英资在中国各地设立的亚细亚火油公司的除办公用房以外的所有财产及其全部存油。中国政府的举措使得英国在华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但英国政府和港英当局自知理亏,并未作任何官方评论。

二是“两航”飞机问题。这一问题在战争之前即已出现。蒋介石在逃往台湾之前,下令中国、中央两航空公司所属飞机80余架飞往香港启德机场。1949年11月9日,“两航”公司职员在香港宣布起义,但是却只有12架飞机飞回北京,其余的71架飞机及其他财产均滞留在香港。对于“两航”公司职员的正义举动,12月3日,周恩来发表声明予以声援,宣布“两航”公司财产只有中央人民政府及其委托的人员才有权处置。但是1951年5月10日,英国在美国的压力下,却下令扣押“两航”所有在港飞机。之后,英国香港法院又将“两航”滞港的71架飞机及其库存设备先后通过三次判决的形式判给陈纳德的“民用航空公司”。对此,中国政府强烈抗议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1952年8月15日和11月20日,上海市军管会先后宣布征用英资上海英联船厂和乌勒机器厂的全部财产以及英资上海电车公司、自来水公司、煤气公司以及隆茂洋行财产。

此外,朝鲜战争期间,港英当局还加紧控制和镇压香港人民的诸多抗议活动,这些都引起中国政府的强烈不满和严重抗议,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中英关系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抗美援朝期间新中国对英外交政策的总体评价

(一)在冷战思维和朝鲜战争爆发的影响下,新中国对英外交政策的选择余地非常有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的国际形势成为新中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新中国的外交思想和行为,使新中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完全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展开斗争。因此,尽管在这一期间新中国的对英外交政策中仍强调要利用英美矛盾,要对西方国家区别对待,但因为在主观思想上中英分属两大对立阵营,使得这种“利用”和“区别”是非常有限的。因而,抗美援朝期间新中国对英外交凸显“斗争”的一面。

(二)抗美援朝期间新中国对英外交政策呈现出明显的“防御性”特征

朝鲜战争爆发后,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第二号大国的英国追随美国,采取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敌的立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挑起了一系列冲突。面对英国的这些挑衅,新中国不能不对与美国有着特殊关系的英国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戒心,也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举措进行应对。所以,此时在对英外交政策的制定上,中国政府基本上处于“回应”状态,呈现出明显的“防御性”特征。

(三)对英美两国的对华政策分歧,新中国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虽然英国在朝鲜战争中追随美国,但不可否认的是,英国在朝鲜战争中对于牵制美国的战争政策,防止战争扩大,促进朝鲜问题和平解决方面还是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如朝鲜战争爆发之初,英国虽然在朝鲜战场上同美国站到了一起,但却对美国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持反对态度,担心战争扩大化会危及自身利益。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后,对于美国派遣飞机进入中国东北轰炸的做法,英国也一直表示反对。当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屡屡受挫,美国总统杜鲁门恼羞成怒,威胁要考虑使用原子弹时,英国也极力劝阻,要求美国作出承诺即在朝鲜战争问题上作出重大决定之前务必与英国和其他盟国进行磋商。当然,英国在这些问题上采取的与美国不同的立场的主要原因是基于其维护本国在华利益的需要。尽管在抗美援朝期间,中国政府对英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策略,但并不是不留有任何余地。在北京的英国外交机构不仅未被驱除,而且依然享有外交特权。因此,中英关系虽因朝鲜战争而跌入谷底,但中国政府始终没有关闭建交的大门,这就为朝鲜战争后两国关系的缓和及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对英外交政策只是其对西方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一个缩影。以新中国在抗美援朝期间对英的外交政策为个案,总结这一期间新中国对于欧洲国家的外交战略,可以得出许多深刻的经验。这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更好地处理同英国等西方大国的关系不无裨益。

[注释]

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9.

③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51—1953)[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8:7.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关于美国及其仆从国家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的声明[EB/OL].抗日战争纪念网.http://www.krzzjn.com/html/47211.html.

⑤李世安.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英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41.

[参考文献]

[1]王泰平.中国外交50年(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008.

党中央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果断查处拉票贿选案,维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权威和尊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党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民主党派中央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等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形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体系。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

猜你喜欢
新中国外交政策斗争
英国“脱欧”后的外交政策:失去欧盟后的英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吗?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还原真实
美媒:“新中国”的赢家与输家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
涉台外交政策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1949—2007)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
建国初期剿匪斗争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