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国家实行“雙减”政策以来,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少,拥有了较多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用于发展兴趣爱好。班级中的德困生也将拥有更多时间参与各类班团队活动,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活动的开展,引导德困生在活动中发生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并逐渐转化为德行良好的学生。
班级里总会有一些在品德和学习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他们由于身体或心理原因,缺乏纪律意识,甚至屡屡违反校纪班规。我通常把他们称为德困生,并期望他们在我的教育中逐步转化为德行良好的学生。
一、德困生的行为特点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我班级里的德困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缺乏迎难而上、积极克服的精神。他们想得到家长、老师和同伴的肯定,却缺乏毅力,不能坚持不懈地努力。由于其不良行为的存在而长期得不到肯定,渐渐丧失信心,甚至恶意挑衅班规校纪。个别性格极端的学生,甚至出现故意违纪以引起他人注意的行为。
二、德困生的形成原因
德困生的形成因素有很多。经过调查,我发现班上的德困生成因大致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一)德困生形成的生理因素
这类学生由于某些身体上的疾病导致无法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至于常常做出违反纪律、影响他人的行为。有的学生会出现不由自主地抽动、尖叫或瞌睡,这些生理疾病导致了他们屡屡违反纪律。而产生这些违纪行为的生理疾病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让家长和老师可以尽早地觉察并帮助学生行为的转变。
(二)德困生形成的心理因素
这类学生在特殊的成长背景下,对待事物的观点与他人不同,从而做出博人眼球的违纪行为来引起注意。德困生形成的心理因素各不相同,与他们的成长经历、外形特征、心理创伤、学业成绩、同伴关系、受挫能力等有关。
1.成长经历 大量资料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父母的关爱,会直接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孩子有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都离不开家长给予爱与鼓励。如果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缺席或没有给予关爱与尊重,孩子的心理就有可能因得不到基本的满足而出现问题,容易导致行为习惯上出现问题。
2.外形特征 身体存在差异,在同伴中身高明显偏矮、体型过于肥胖等,都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极有可能从自卑心理演化成心理问题,然后在行为习惯上出现问题。
3.心理创伤 经历重大灾难或挫折,往往容易产生心理创伤。不仅仅只有灾难过后才会产生心理创伤,学生长期被忽视、虐待、语言暴力、校园欺凌等,也会导致心理创伤。心理创伤产生的冷漠、不合群、暴力等问题,也是德困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因素之一。
4.学业成绩 学习作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其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上是否努力。有的学生学习成绩长期不理想,时间长了甚至在学习上掉队,落后于其他同学。落后的学习成绩会逐渐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慢慢地就变得不再努力,任由自己落后于他人。他们抱着自我放弃的态度,出现了屡屡违反校纪班规的行为。
5.同伴关系 融洽的同伴关系可以激励学生与其他班级成员共同努力和进步。反之,不和谐的同伴关系则会直接影响学生在班集体中的表现。如果经常发生同伴矛盾,不仅影响学生的情绪,还会影响其在同伴心目中的形象。所以,不和谐的同伴关系也是诱发德困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因素。
三、德困生思想和行为的转化策略
(一)提供展示平台,提升德困生的幸福感
德困生由于经常违反纪律,往往给同伴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容易产生同伴交往方面的问题。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同学可能不喜欢跟自己做朋友,从而不敢尝试主动与同伴交往。有的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喜欢参加同伴们的活动;有的则希望通过自己的特殊行为来吸引同伴们的注意,由此产生违纪行为。后者的违纪行为往往是为了吸引同伴们的注意,彰显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只是他们不明白自己用了错误的方式。
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得以展示自己的优点。每位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的擅长学习,可以获得优异的成绩;有的热爱劳动,愿意为班级卫生工作默默奉献;有的擅长绘画,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有的擅长书法,写着一手好字;有的尊敬师长,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生课外学业负担减少,拥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教师通过细心观察,了解德困生的特长后,可以有目的地设计开展一些班级活动。借助班级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引导他们用自己的优点正面展现自我,在班集体中赢得荣誉。在帮助和引导德困生积极进步的同时,也带领班集体成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全面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二)优化交流方式,树立德困生的自信心
教师对德困生的转化工作应该从贴近学生实际的交流开始,不断优化交流方式,树立德困生的自信心。在“双减”背景下,对于学习困难而导致的厌学和违纪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分层布置作业,适当减少和调整德困生的学习任务,让他们有能力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当学生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以通过代币奖励或适当奖励一些小礼物,充分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赞赏,信心更足。
教师还可以利用“双减”政策下的课外活动时间,亲自参与班级学生的体育活动课,与学生一起运动,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拉近师生关系,改善德困生的行为习惯。
(三)私人订制方案,照亮德困生的成长路
针对德困生的成因,我采取对症下药的转化策略,从成因入手,根据孩子的性格和经历私人订制转化方案,呵护孩子的成长,加快德困生的转化。
1.对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角色的缺失所导致的德困生,我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给出一些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可行性建议。
小齐是个虎头虎腦的小男孩,也是班级里公认的“小魔王”。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小齐每天上学、放学都是爷爷奶奶接送。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时,他早已进入了梦乡。每次小齐违反了纪律,父母教育他后,过不了几天又会“剧情重演”。针对这种情况,我主动找来了小齐的父母,与他们聊起了小齐开学一个月以来的各种状况。在交流中,我感受到小齐的父母是愿意与老师共同努力,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的。针对小齐的情况,我建议其父母增加亲子接触的时间。即使不能保证每天都能有空接孩子,哪怕每周抽两天也可以的。小齐的父母经过商量,决定每周保证有两天来接孩子放学,带到店里一起吃完饭,并让孩子在店里的独立房间内写作业。
在与小齐父母达成共识之后,我与小齐进行了深谈。我告诉他,只要他违反纪律,老师肯定会指出他的错误并批评;其次,他在课堂上的言论,并不能彰显自己的能力和胆识,而是会影响自己在同学心里的形象,更不利于同伴交往;最后,让他明白父母很关心他,虽然工作很忙,但是努力与老师交流,并抽出时间来接他放学,共享课后时光;我还让他明白,每个人都优点,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交朋友,在班级里有很多玩得好的小伙伴,应该为伙伴们树立好榜样,大家共同进步。小齐也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给同学、老师、父母带来的困扰,并且接受了老师的分析和建议。
2.对于外形特征导致的德困生,我通过班会、晨会等途径,对学生开展心灵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不能以貌取人。
小怡是个体型偏胖的女生,即使是夏天也依然穿着外套不肯脱,也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我了解到她不肯脱外套的原因是担心自己偏胖的体型暴露在同学面前,也害怕体力不支完成不了体育活动。我鼓励她大胆与同学交往,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并召集了班级里性格开朗的班干部,建议班干部在活动中起到协调作用,关注到其他同学的参与情况,并鼓励全体参与。同时教育班级学生不能以貌取人,同伴相处更注重的是同学的内在品质。一段时间后,小怡逐渐敞开心扉,愿意与同学一起活动了。
3.心理创伤导致的德困生,需要师长和同伴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小叶的父亲在多年前因病去世,由母亲一人抚养长大。我在收集父母姓名和联系方式时发现她的眼神透露出一丝失望和自卑。之后有类似的统计工作,我尽量在班级群中以统计表的形式收集信息,保护个别学生自尊心。在与其母亲交流后,我了解到小叶擅长体育。学校秋季运动会前,我鼓励小叶积极参加,在比赛中充分展现自我。运动会上,小叶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奋力拼搏,为班集体赢得了荣誉。运动会拉近了小叶与同学们的距离,让她感受到了班集体这个大家庭的团结与温暖。此后,在组织课外活动时,我也会鼓励小叶积极参与,让她感受到每位同学都是班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与大家共同进步。
4.学业困难所导致的德困生,我努力为其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我刚接班时,小骞的作业一直没有交上来。同学们告诉我,他一直不交作业的。我找到小骞问他为什么不交作业,答案是不会做。我给他分享了一个学生从38分到62分的故事,告诉他:每个人的经历和起点不同,过去已经成为过去,未来需要自己创造。你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老师帮助你一起改变。随后的日子里,小骞从最基本的抄写作业开始,逐渐尝试完成背诵作业,考试成绩也从个位数上升到了两位数。我并不急于让小骞完成全部作业,也不要求他考试及格。只要逐渐进步,我都会给他一张“进步之星”的小奖状,集满5张小奖状可以找老师兑换礼物。一学期下来,小骞的各科作业和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5.不和谐的同伴关系也是德困生的成因之一。当学生长期得不到同伴的关注和关心,不能参加同伴活动,逐渐游离在组织之外,就有可能采取极端行为来博取同伴和老师的关注。首先,老师需要经过细心观察,确定不和谐的同伴关系的成因,然后去化解和改变这种关系。小雅是一个开朗的女生,但是大课间活动自由组队时,我却发现她独自一人活动,没有加入其他同学的组织。询问原因后得知,同学们因为她喜欢出口伤人都不喜欢跟她玩。我找她分析了原因,并给了她同伴相处的建议。同时,我利用班会课引导同学之间要真诚、文明、团结、互助,当同学犯错时,要真诚地指出对方的不足,并帮助其改正缺点,互帮互助。一段时间后,小雅得到了同学们的接纳,渐渐地融入到了班集体中。
(四)丰富评价方式,挖掘德困生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只要丰富评价方式,学生必定会在某些方面获得较高的评价。我在班务栏中设置了班级常规管理得分表,得分项包含了纪律、劳动、言行、学习、两操、参与活动、助人为乐、为班集体服务等方面。每个月会根据最新数据评出五位“班级小明星”,并制作班级小奖状发给获得“班级小明星”的同学。同学们可以在期末的时候,用这些奖状来兑换礼物。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大大提高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也鼓励德困生参与到展现自我的行列。有的同学虽然会违反纪律,可是在劳动时却非常卖力,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赞赏。大家的鼓励会让这部分学生增加自信,与同学们朝着共同建设班集体的目标迈进。
“双减”政策的落实,激励了学校开展多样化的学生活动和竞赛。一些活动正好契合德困生的优势,使他们在活动中得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极大的自我价值的肯定。
(六)加强家校互动,加快德困生的转化度
父母是孩子的最亲近的人,学龄前,父母对孩子的了解也最全面和深入。随着孩子的日渐长大,他在学校里呆的时间长了,回到家里与父母的沟通少了,孩子的很多在校的表现,父母往往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来获取。更由于德困生的行为特点,他们的父母往往会接收到较多关于孩子违反纪律的信息,父母对孩子少了了解,多了指责。开始时,还会和老师配合一起监督孩子,期望孩子尽快转变行为.但是时间久了,会对孩子的行为转变失去信心,变得疲于应付老师,甚至将老师置于对立面,觉得老师又来烦自己。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在家长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身处地为家长出谋划策,与他们共同教育好孩子。所以,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切忌一味指责和说教,更应该与他们产生共情,了解家长的难处后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在孩子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后,增加亲子互动活动。在“双减”政策下,利用周末开展亲子户外活动,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德困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引导他们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在德困生的转变过程中,教师要接受他们慢慢来,肯定他们的每一次尝试和进步,并与他们的家长分享成功的喜悦。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在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