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检校软件辅助下期刊编校的常见差错分析

2022-05-30 23:20乔彦鹏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0期

摘要:期刊编校质量是期刊出版的重中之重,智能检校软件给编辑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助力,但过度依赖软件的问题也逐渐突出。知识性差错、逻辑性差错成为期刊编校差错的重灾区。对此类错误进行归纳总结与成因分析,有助于消灭差错,提高期刊编校质量,因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据笔者在期刊编校工作和对其他刊物的审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举例分析智能检校软件难以准确识别,更多需要依靠编辑自身的基本功、知识量、敏感性和质疑精神去发现的差错类型。通过分析,发现智能检校软件不易发现的差错包括新的社会热点用语差错,知识性差错,词语使用差错,逻辑性、语法性差错,标点符号差错,参考文献差错,数据差错和图片标注差错等。发现问题出现的共同原因在于,语句本身没有错别字,智能检校软件难以准确识别。遇到类似情况时,编辑必须提高警惕,深入探究。

关键词:期刊编校质量;智能检校软件;知识性差错;逻辑性差错;社会热点词语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0-0210-03

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都是出版的生命线,也是期刊公信力之所在。2020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公布了《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对报纸和期刊的编校质量合格标准和差错数计算方法作出了更为清晰细致的规定。其中,期刊编校质量合格标准继续提高,由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三提高到不超过万分之二[1]。编校质量不合格会对杂志社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影响到期刊的正常年检,如果存在特别重大的问题,可能面临停刊甚至注销刊号。因此,期刊的编校质量是杂志社工作的重中之重,杂志社往往通过提高编辑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使用更加智能的检校软件来实现编校质量的提高。

一、智能检校软件的优势与不足

(一)智能检校软件的优势

在当前的编校工作实践中,黑马、啄木鸟等智能检校软件的不断升级完善,极大地提高了编辑编校的准确性和便捷性,只要编辑按照规定完成“三审三校一读”流程,再辅之以智能检校软件的检查,错字、别字基本上无所遁形。“自己”错为“自已”、“汨罗江”错为“汩罗江”等因字形过于相似造成的错误,编辑在校对过程中容易由于时间紧张、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疏忽,很容易被智能检校系统发现[2]。

(二)智能检校软件的不足

与此同时,一些新的社会热点用语和不易察觉的逻辑性问题、知识性差错很难被智能检校软件发现,加之部分编辑自身基本功不扎实、缺乏探究精神、过度依赖校对软件,导致此类错误成为期刊编辑校对过程中特别容易遗漏的差错。这些差错是校对软件难以准确判断的,编辑需要依靠自己的政治敏锐性、知识储备和质疑精神及时发现并解决[3]。

总之,智能检校系统有其优点,但也有很大的缺陷。当前,知识性差错、逻辑性差错等已经成为期刊编校差错的重灾区,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笔者根据自己在工作实践中和对其他期刊审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此类差错进行归类分析。

二、常见差错类型

(一)新的社会热点用语差错

对一些突发的社会热点问题,由于其用语新出现,校对软件的词库中没有及时收录,难以进行准确的判断,编辑必须注意用语和表述的准确性,仔细分析事件的缘由,及时关注权威部门的说法,尤其要考虑刊登后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用语,在疫情源头尚未明确时,许多中小学教师写的关于学生居家学习的文章中,都出现了“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从武汉暴发”“武汉疫情肆虐,我们停课不停学”“起源于武汉的疫情,让全国人民陷入惶恐”等错误内容。此外,一些涉及地域歧视的谐音梗等,校对软件也无法立刻识别,所以编辑需具备敏感性,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处理。

(二)常识性差错

在校对实践中,有一些词句由于本身没有错别字,智能检校系统不会直接判断正误,最多标为存疑,需要联系具体语句或前后情境,依靠自己的知识储备来理解判断。

案例一:某篇文章中有“争取科举致仕”的语句,科举与仕确实有关系,但“致仕”旧时专指辞官,而不是进入仕途。这就要求编辑对古代的文化常识有所了解。

案例二:某篇文章中有“再放入葱白、味精勾芡”的语句,“勾芡”是炒菜时的一种烹饪方法,指加上芡粉或其他淀粉使汁变稠,显然加入葱白和味精是不能起到勾芡作用的。这就需要编辑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

案例三:某篇文章中“代县成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语句,这句话本身没有错别字和语病,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可如果深入思考,就会感到疑惑。代县作为山西省的一个县,虽然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与全国众多的古都比起来,无论是知名度还是重要性都稍差一些,首批进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录多少会让人感到意外。查阅资料核實后发现确实存在知识性错误,代县是第三批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并非首批。这就要求编辑具备质疑精神,不能止步于没有错别字,要对一切认为可能有问题的地方进行核实。

案例四:某艺术类期刊的一篇关于湖南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技艺的文章中有“湖南的少数民族中,苗族、土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满族、蒙古族和畲族的人口较多”的语句。此处没有任何错字,但是深入思考后同样发现可能存在知识性错误。众所周知,在湖南的少数民族中,土家族的人口数一数二,因此在举例的时候不应该少了土家族。但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中确实有土族,所以还不能因此判定一定有错。但经过核查,发现土族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其他省份极少,在湖南的人口同样很少,远不属于人口较多的行列。因此,此处应该是将“土家族”误写为“土族”。此种错误较为隐蔽,是智能检校系统无法发现的,需要编辑有广博的知识、极高的敏感度与质疑精神。

案例五:某篇文章提到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所一百多年前我国最著名的师范学校,而后文中多次将其写为“杭州一师”。经过核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虽然设立在杭州,但却是省立中学,在学术研究中都简称为“浙江一师”或“浙一师”,并没有“杭州一师”的说法。

(三)词语使用差错

在编校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含有褒义或贬义的词语,被使用在错误的语境当中。因为词语本身并没有写错,只是与语境不符,而且比较隐晦,似是而非,智能检校系统难以准确判断,因此特别考验编辑的语言基本功。

案例一:某篇文章中有“忠臣当道”一词,根据上下文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当时政治清明,忠臣较多,却误把“当道”一词单纯理解为掌握权力,而实际上“当道”一词含有贬义。

案例二:某篇文章称“地方文化的发展在当地政府的全力推波助澜下,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根据前后文可知,此处是想说当地政府正在大力发展地方文化,而“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

案例三:某篇文章说“这位劳模从小就喜欢助人为乐,谁要是有困难需要帮助,他一准儿首当其冲”。这里是为了说明此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总是最先伸出援手,并把“首当其冲”理解为“首先”或“一马当先”的意思,而实际上“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与以上案例类似的词语使用差错,在目前的期刊编校中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一个方面,需要编辑准确把握词语的用法。

(四)逻辑性、语法性差错

逻辑性、语法性差错会使句子出现语病,形成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差错。编辑在对这种差错进行判定时,需要结合整体的语意进行。因为某些句子单独来看存在逻辑性问题,但是结合上下文却没有语病。而有些句子则因为表意不明影响文意,或因结构混乱导致含义相反。

案例一:某篇文章称“布满了太多的伤痕”。此处是为了强调伤痕的数量非常多,但“布满”一词是用来形容“很多,全都是,快挤满了”,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意思,再说“太多”,就语意重复了,应改为“布满了伤痕”。

案例二:某医学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说“适量饮用红葡萄酒可使血小板凝集率下降,增强红细胞黏合力导致血栓”。这里存在前后矛盾的问题,既然适量饮用红葡萄酒会使“血小板凝集率下降”,又怎么会“增强红细胞黏合力”,进而造成血栓呢?而且,如果“适量饮用红葡萄酒”会导致血栓,那么直接说饮用红葡萄酒会导致血栓即可,就不需要特地强调“适量”了。经过核查,发现正确的说法是“适量饮用红葡萄酒可使血小板凝集率下降,但过量饮酒会增强红细胞黏合力导致血栓”。

案例三:某杂志的一篇文章说“受害人的目标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幼孕等”。这里存在逻辑问题,“受害人”应该是犯罪分子的目标,而不是要去寻找目标下手的人,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受害人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孕等”或“犯罪分子的目标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幼孕等”。

案例四:某文学期刊中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论文中,有“皇上将贾府的查案呈奏”的语句。这里也存在逻辑错误,我们知道“呈奏”是指臣子将自己写的奏书向皇帝呈递,表达自己的意见,怎么会是皇上进行呈奏呢?经过查证,发现《红楼梦》中的原文是“皇上想起贾氏功勋……甚是怜悯……命有司将贾赦的犯罪情由查案呈奏”。因此在该文中进行间接引用的时候,可以写为“皇上命有司将贾府的犯罪情由查案呈奏”。

案例五:某医学杂志的文章中有“如何识别喂了‘瘦肉精的肉”的语句。这里也存在逻辑性问题,即给肉喂瘦肉精是不可能的,应为“如何识别含有‘瘦肉精的肉”。

案例六:某文章中有“科技型人才的存在不仅是推动行业进步的主力军”的语句,分析语意可知,主力军指的是科技型人才这一群体,而不是科技型人才的存在,故应该改为“科技型人才是推动行业进步的主力军”。

(五)标点符号差错

尽管在《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中,标点符号差错只计0.1处差错,但其对期刊的形象有着巨大的影响,不能不注意。大部分的标点符号差错,智能检校系统都比较容易发现,但由于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非常多,很多时候需要结合前后文进行判断,编辑必须仔细探究。

案例一:某篇文章中有“修建、增加、扩宽、围墙、围栏”的语句。此处顿号使用错误,“修建”“增加”“扩宽”与“围墙”“围栏”并非并列关系,因此应为“修建、增加、扩宽围墙、围栏”。

案例二:某文章中有“三四组的同学下午体检”的语句。根据上下文,此处应该是指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学生下午去体检,而不是说有三到四组的学生下午要体检,所以应改为“三、四组的同学下午体检”。

案例三:某文中有“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百色市右江区、平果市、西林县”的语句。句中都是一些地名的并列,看上去没有问题,但仔细探究,发现其提到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属于柳州市,而右江区、平果市、西林县都属于百色市,不是同一级的并列关系,所以应改为“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百色市右江区、平果市、西林县”。

案例四:某篇文章中有“同时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以下简称人教社)”的语句。此处括注的位置错误,“人教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简称,因此“(以下简称人教社)”应置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之后,可改为“同时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社长兼总编辑”。

(六)参考文献差错

期刊中刊登的文章中涉及大量的参考文献,一般的格式错误智能检校体统都能发现,但一些非格式错误,却不易发现。

例如,“解浩.现代家族文学中的‘父亲形象浅析[J].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13(9).”文献类型标识“[J]”后面应该标注期刊名而不是作者的单位名称,经核查,应为“解浩.现代家族文学中的“父亲”形象浅析[J].江汉论坛,2013(9).”。

(七)数据差错和图片标注差错

期刊文章中常常会插入表格和图片,以更为清晰地说明情况。其中,表格数据差错和图片标注差错是智能检校系统无法发现且易于被编辑忽视的问题。

案例一:某篇文章中插入的数据表格中是某地50年来每年迁入和迁出的人口,但各分项的数据加起来与总数不符。经核查,应该是录入时发生了串行的错误。

案例二:某篇文章中插入了三张图片,正文的表述是“图一是拱门,图二是窗棂,圖三是罗马柱”,但实际上图一是罗马柱,图二是窗棂,图三是拱门。

案例三:某篇文章在两处地方提到同一个数据时,一处为“82.75%”,另一处为“82.76%”。这些错误,智能检校系统无法判断,编辑需要在校对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多关注细节,对各项数据进行复核,对图片内容和文中的说法是否对应一一进行核实。

三、结语

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智能检校软件和系统不断升级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编辑的工作难度,对编校工作的查漏补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意识到,检校软件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过度依赖,编辑应对文中的知识点进行一一核实或对其逻辑性进行深入探究。编校工作最终必须依靠编辑自身的责任心、知识量、敏感性、基本功才能做好。因此,编辑应深入探究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积极寻找对策,以极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夯实自身的基本功,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量,不断提升刊物的编校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红.社科类期刊常见编校问题解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5(6):120-128.

[2] 王晓雪.编校一体化下社科类学术期刊常见的编校差错类型和应对策略分析[J].学报编辑论丛,2020(0):302-305.

[3] 李晨.编辑视角下书稿隐性差错典型例析[J].传媒论坛,2020,5(2):69-71.

作者简介 乔彦鹏,文学学士,编辑,编辑部副主任,研究方向:期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