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凌
内容摘要:普希金作为俄国文学的奠基者,对俄国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诗歌和小说方面都颇有建树。在普希金的作品中产生了许多个性独特、充满艺术价值的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可以探究出普希金所倾注的复杂情感和思想观念,进而映射出普希金本人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俄国文学 普希金 女性形象 人生价值观
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卢那察尔斯基曾说:“普希金永远成为了人类文化的一部分。”[1]普希金灿若繁星却又短暂的一生创作出了《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别尔金小说集》等轰动俄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作品。他的一生经历过“一百一十三”次恋爱,这些他曾爱过的女士都或多或少得出现在他的作品创作当中,形成了他笔下独特的女性形象群体。在这个形象群体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或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女性,从这些女性形象中可以去探索和分析普希金这样一位“天才诗圣”有着怎样的人生价值观。
一.普希金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在普希金的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表现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以女性视点来看待问题的态度也决定了他的女性角色的独特个性和魅力。本文从普希金的众多作品中选取了三个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女性人物,根据这三个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女性人物进行了分析。
(一)达吉雅娜——男权社会下“圣母式”的女性形象
圣母式女性形象的塑造,在男权视角下仍然是“象征着被抽象成原则的女性的本质”。在男权文化主导的背景下,女性一直是一个依赖男性的边缘群体,并最终以男性意识为导向。另一方面,时代转型的背景决定了男性对女性审美的形象将在很大程度上与道德挂钩。在这个层面上,达吉雅娜作为“俄罗斯的灵魂”的形象,实际上与她的女性身份是息息相关的。[2]在《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作品中,达吉雅娜始终是理想女性的缩影。虽然在达吉雅娜遇到奥涅金时,她写下了充满自己爱意的告白信来宣示自己的心迹,但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下,这无疑是与传统、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规则相违背的。这几乎是达吉雅娜一生中唯一的挫折与苦痛,也是一个少女遇到爱情时所展现的半现代或是现代的意识,但一旦回归了家庭,开始人妻的生活,又回归于传统当中,做一个忠于丈夫、忠于家庭、忠于婚姻的角色。
在普希金的作品描写中,达吉雅娜是一个多愁善感、热情似火的女孩。她出生于乡村,与大自然相伴成长,她性格忧郁、孤僻且沉默,在她的少女时代,小说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在没有遇见奥涅金之前,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痴想中,认为自己会像小说里的女主角一样,遇到自己的灵魂伴侣,可以和他白头偕老,相伴相随。遇到奥涅金之后,又深深地爱上了他,她在爱情里极具主动性,不顾自己贵族小姐的身份和矜持,大胆写下告白信表明爱意,她在信中写下“我的这颗心只属于你一个人,我是你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我活着就是为了与你相见,这是上帝的安排。”“我将命运托付给你”,“我希望得到你的保护” [3]等爱情宣言,但这也表明达吉雅娜视男性为自己生活的中心,是认同女性依赖于男性的命运的,她愿意做这样的边缘群体。可以看出,达吉雅娜将爱情看作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贵,将所有的幸福都抵押在奥涅金身上,爱情将是她一生的幸福,也是一生的灾难,没有任何折中。[4]在俄罗斯父权文化不断地熏陶之下,达吉雅娜的命运其实早已被预先设定好了。在被奥涅金拒绝后,她意识到自己将命运依托于奥涅金并不现实,再加上连斯基的死对她造成的打击,达吉雅娜转身来到莫斯科嫁给了一位老将军,从此进入上流社会并快速融于此,也从此开始,她结束了自己内心的那份爱情,成为了“皇家河畔缺乏亲和力的女神”。
可以看出,小说中对达吉雅娜塑造的“圣母”形象带有作者本人对女性形象和品质的无意识的要求和期望,她洁身自好、勇于追求、遵行着人们眼中的“良家妇女”的使命,几乎体现了男性希望在女性身上看到的所有特征,这也同时能烘托出这一类女性在现实中的性格特征。在被抒发和悟会的过程中,达吉雅娜也渐渐成为一个代表作者思想的概念性角色。在普希金之后也有很多作家都以达吉雅娜的形象为基础进行了创作,描绘出他们心中女性应该拥有的形象,比如屠格涅夫作品中的女主角,以及涅克拉索夫诗中一系列十二月党人妻子的形象等等,都是在文学中延续了达吉雅娜这一形象。
(二)玛莉亚——传统社会下的自由女性形象
玛莉亚作为《上尉的女儿》中的女主人公,出场次数其实并不多,但在普希金的描写下,她是一个充满了果敢与智慧,承载了忠贞爱情观的自由女性形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的爱情和婚姻都受到来自父母的控制,女性没有办法自由的去追寻自己的幸福,因此在玛莉亚和格里尼奥夫坠入爱河后,父亲也是极力反对两人的相爱,与此同时施瓦布林也不断阻挠两人的爱情,威胁玛莉亚嫁给他,这都是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束縛以及对女性权力的轻视。
在十九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推进,俄罗斯历经了最黑暗的时期,在革命力量不断扩张和统治阶级不断腐朽的复杂背景下,女性的权利不受重视,她们不能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决定。大多数女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生活了很久,以至于她们不敢违抗父母的命令来寻求自由和幸福。传统的社会观念同样对玛莉亚影响至深,但她向往自由并敢于追求自由,面对家人的阻挠和施瓦布林的逼婚依旧坚定自己的选择,在格里尼奥夫面临流放的境地时,不顾个人安危,为了所爱之人四处奔走,觐见女皇寻求帮助,并得到了女皇的宽恕,这有违背于当时传统的社会观念,其勇气是当时大部分人都没有的,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从文中对玛莉亚这个女性角色的描写可以看出,普希金利用玛莉亚的角色纠正着当时世俗对于女性偏见,溶解着男性在女性前的优越感。[5]
(三)杜尼娅——“小人物”家庭中的“浪子”女性形象
在《驿站长》这部作品中,普希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形象,也就是驿站长维林。驿站长维林的女儿杜尼娅作为这部作品中唯一的女性角色,与以往普希金所描写的女性形象有所不同,她有着让人惊叹的美貌。“听到这话,从隔扇后面出来一个十四五岁的姑娘,跑到穿堂里去了。她的美使我吃惊”[6]普希金用两个言简意明、耐人寻味的句子介绍了杜尼娅的美。在作品的描写中,杜尼娅不光有着骄人的美貌,同样善与人交往,处事圆滑,她的聪明伶俐支撑着维林这样一个“小人物”家庭的卑微生活。而青年军官明斯基的到来,也搅乱了这个家庭的平静生活。
明斯基装病在驿站停留,几天后便将杜尼娅拐走离开,等到父亲找到杜尼娅后也是被明斯基驱逐出门。可怜的父亲只觉得自己乖巧的女儿杜尼娅是被骗走的,可车夫说“杜尼娅一路哭啼,尽管她好像是自己情愿去的”,这说明杜尼娅知道自己这次的离去意味着什么,她的泪水其实也是在向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故乡告别,她抛弃了自己可怜的父亲,在彼得堡过着锦衣玉食的贵妇生活,即使是再见到父亲,也只是身着华服,被自己快速衰老的父亲吓得瘫倒在地。而维林不堪打击,每日都担心着自己的女儿被权贵玩弄,郁郁而终。在小说的结尾,杜尼娅乘着六匹马拉的四轮马车,一袭华衣,回归故里,却也只能在父亲的坟头痛哭忏悔罢了。归根结底,贵族上层阶级欺压百姓,弱者任人宰割,小官舔大官,大官谋小官,是造成这场悲剧的根本原因。
普希金也早已对杜尼娅的出走埋下了伏笔,作品中以“我”的视角描述了在驿站里的画作,画作的内容描绘的是圣经新约中浪子回头的故事,这里的“浪子”也喻指那些误入歧途、一个在道德品格上更新自己的人。杜尼娅或许就是这样一个“浪子”,她年轻时对自己的父亲和故乡不辞而别,身上却承载着如山一般厚重的父爱。杜尼娅这个“浪子”的另类之处在于她并非是将金钱挥霍无度、贫苦至极才幡然醒悟,她走进上流社会、过着富足的生活,没有沦落到悲催的境地,其实她挥霍的是父亲对她厚重如山的爱。[7]杜尼娅最后回归故里也让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这也是浪子回头的可贵。
二.普希金的人生价值观
不管是从以上提到的作品还是普希金的其他作品,其实都可以感受到,普希金对于他笔下的女性角色都倾注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观念,这些观念中也处处蕴藏着普希金的人生价值观念。
(一)女性观
普希金大多数作品多以描写女性形象为主。普希金的作品中到处都体现着女性观的影子,传达着女性的个性特点,张扬女性独立自主的理念,但同时,普希金又是一个男权的维护者,因此在有些诗歌及文学作品中,难免会反映出对女性轻视冷漠的态度。[8]普希金曾在给弟弟写的一封信中提到:“我告诉你的那些关于女人的事情有可能是毫无用处的。我只是想对你说,对于一个女子你给她的爱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得到她。”这恰恰也说明了他带有男权主义的思想态度。
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他描写了“理想女性”达吉雅娜,在男性视角被驳斥的女性奥尔加,以及向父权社会颓变的拉林娜这样一个悲剧女性群体。达吉雅娜有着为了追求爱情反抗父权的勇气,但最终回归传统家庭,这表明普希金会让自己理想中的女性形象有勇气去追求自由的爱情,但依旧是忠于家庭,忠于婚姻;而奥尔加这样徒有美貌,精神贫乏的“花瓶”,是被普希金所责备的,这也说明他骨子里的传统男性观念;母亲拉林娜虽然也追求过自我,但最终依然不自觉地成为了传统和男权的同谋者,代替了父亲的形象,执行着男性权力,而遗憾的是,她的女儿走了和自己一样的老路。通过这些角色的描写,其实可以看出普希金他是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的,这些女性形象在作品中的风采较男性形象更甚,但依旧会维护男权主义。
(二)善恶观
普希金的善恶观其实可以在《上尉的女儿》中找到缩影。小说的女主人公玛莉亚性格刚韧坚挺、爱憎分明,她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传统社会的自由女性形象代表。玛莉亚是普希金作品中罕见的理想化形象,她的形象也承载着普希金自己内心的自由标准。玛莉亚作为浪漫色彩浓厚的思想化形象,是普希金观念中的美好情操和道德闪光点经过外化的产物。[9]在当时那个血脉里都融入传统观念的迂腐社会下,玛莉亚依然能够勇敢追寻自己的爱情难能可贵。
玛莉亚与格里尼奥夫的相爱有来自父亲的反对和施瓦布林的阻挠,可依旧挡不住玛莉亚追求自己幸福和为了自由而斗争的勇气,面对爱人蒙受冤屈,能够勇敢觐见女皇,求得赦免,这无一不表明玛莉亚的坚强,她拥有不屈的精神和无畏的勇气。玛莉亚追求爱情的决心,她的善良和朴实,她的独立和自由,在生活中能果断做出重要的选择,都表明她是一个具有独立性格的自由女性的代表。
(三)爱情婚姻观
普希金的浪漫主义创作方式带来了一个有一个的具有深刻意义的爱情和婚姻故事。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村姑小姐》等作品中都能反映出他本人的爱情婚姻观。
在他所描写的有关爱情与婚姻的作品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局美好,女主人公即使历经艰难与波折,最后依旧与所爱之人相厮相守,收获美好的爱情与婚姻,这类作品可以以《上尉的女儿》和《村姑小姐》为代表。另一类是女主人公因复杂的时代背景或是其他原因无法与心爱之人相恋,最后被迫嫁给自己不爱的人,这类作品可以以《叶甫盖尼·奥涅金》以及《杜布罗夫斯基》为代表。在第一类作品中,《上尉的女儿》的玛莉亚对爱情坚守不渝,为受冤的爱人觐见女皇,洗刷冤屈,《村姑小姐》的莉莎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排除万难与心上人亚历克赛相结合;而在第二类作品中,《叶甫盖尼·奥涅金》达吉雅娜与《杜布罗夫斯基》玛莉亚都难以违背父母之命和社会现实的压力,违心嫁给自己不爱的男人。
其实可以看出,在普希金的作品中,基于甜蜜爱情的婚姻事实上是难以实现的,同样,也是弥足珍贵的。他肯定了女性追求个人自由和纯洁爱情的进步观念,但一旦进入婚姻,女性就必须对婚姻忠诚,承担家庭的责任,以贤妻良母为标杆;而男性在婚姻和爱情里都是自由且不受任何拘束的。在普希金的观念里,男人在爱情和婚姻里处于主动地位,而女人则处于被动地位。
(四)幸福观
普希金在塑造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时,同样能够洞察出他对人生幸福的见解。首先,普希金在自己崇尚的自由理念基础上,发展出其独到的幸福观:女性为了追求自己心中所向往的幸福,可以抛弃世俗观念中的美好事物。[10]在他看来,如果是为了追求心中所渴盼的幸福,哪怕是付出一些代价也是无可厚非的。《驿站长》中的杜尼娅就能反映出他这种追求幸福的心态。他同情担忧女儿的维林,对拐走杜尼娅的青年军官明斯基不屑,但毫无疑问的是,杜尼娅她本人向往这样富足充裕的生活,即使她为了追求这样的幸福生活,抛弃了爱她的父亲,她依旧是幸福的。普希金的幸福观念里一样是崇尚自由,追求獨立个性的,杜尼娅对自己人生的选择,映射出的是普希金对幸福的选择。
普希金所描写的女性形象,每一个都个性鲜明,充满艺术价值,通过对普希金笔下部分女性形象群体的分析,可以看出,普希金依旧深受男权主义思想的影响,他追求独立个性,崇尚自由理想,同时,也能领悟到他本人传统与现实交融并蓄的人生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能对俄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俄]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M].蒋路,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刘张贺薇.《叶甫盖尼·奥涅金》达吉雅娜形象分析[J].参花(上),2020(08):37-39.
[3][俄]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4]李晶晶.从《叶甫盖尼·奥涅金》看达吉雅娜性格特征[J].黑河学刊,2015(03):15-16.
[5]朱建刚.捍卫普希金——从审美派及保守派的视角[J].中国俄语教学,2019,38(03):44-50+60.
[6][俄]普希金.外国中短篇小说藏本·普希金[M].磊然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7]于健.普希金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体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
[8]刘俊彤.普希金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J].青春岁月,2014(03):35+33.
[9]冯方,张弛.普希金《上尉的女儿》的自由女性形象探究[J].语文建设,2014(12):72-73.
[10]倪思然,常瀚文.追求个性自由独立 彰显崇高人性理想——从普希金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究其人生价值观[J].创新,2012,6(06):108-110+128.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