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铁站名的文化意味

2022-05-30 10:03赵丽娜
文学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重庆文化

赵丽娜

内容摘要:城市的地铁站名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地名的一部分,反映出一座城市的地理风貌与人文情致。本文以重庆地铁站名为例,进行文化语言学的分析,在通名、专名的分析之上探讨背后的文化内涵,认为重庆地铁站名反映了重庆山水交融的地域文化,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开放兼容的神话、宗教文化,及重庆人民祈愿美好、幸福的心理文化。在这些文化之上,具有浓厚山水情韵的重庆正绽放着无限魅力。

关键词:重庆 地铁站名 文化语言学 文化内涵

重庆地铁,即重庆轨道交通,是指服务于重庆市主城都市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一种大型公共交通服务设施,重庆地铁不仅给主城区市民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也在近些年重庆作为“网红”城市的对外宣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重庆的一张特殊名片传递着专属的自然、历史、人文信息。而发挥符号指称功能的地铁站名更是如此,因此,从与重庆市民联系紧密的地铁站名出发,去探寻背后的语言文化信息,对我们了解重庆的“前世今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庆地铁站名的词汇构成

作为一种特殊的专有名词,地铁站名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地名的一部分,和地名一样,是生活于此的人们对某一特定地理位置进行指示的语言符号。因此,将重庆市的地铁站名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大致也是由通名和专名组合而成。

(一)通名构成

通名是“指普遍存在的有明显共性的地理实体”。在重庆所有的地铁站名中通名反映着“自然”和“人文”两大特征,自然类反映了重庆独特的地理风貌,人文类则是重庆多元文化的呈现。

从自然类通名来看,重庆地铁站名体现了其山地地形特征,表现了其山水环绕或水流冲击而成的独特地貌。前者有以“山”“岭”“坡”构成的“鹅岭”站、“大龙山”站、“鹿山”站、“尖顶坡”站等,后者有以“湖”“湾”“溪”“沟”“沱”“塘”“河”等构成的“高堡湖”站、“曹家湾”站、“大溪沟”站、“大江”站、“九曲河”站、“牛角沱”站、“南湖”站、“头塘”站等。重庆境内山环水立,水绕山生,素有巴山渝水之称,这些与山水相关的重庆地铁站名,反映了重庆独特山水情韵。

从人文类通名来看,呈现的则是都市与乡村的协调共生,宗教、神话与本土文化的多样并存。前者有以“村”“庄”“家”“院子”“竹林”构成的带有传统乡村情趣的站名,如“王家庄”站、“大堰村”站、“蔡家”站、“新山村”站、“唐家院子”站、“大竹林”站等,也有以“城”“公园”“航站楼”“大学”“广场”都市特征构成的站名,如“大学城”站、“中央公园”站、“渝北广场”站、“江北机场T3航站楼”站、“重庆工商大学”站等。后者以宗教寺院命名的有“上清寺”站、“白居寺”站、“金山寺”站、“华岩寺”站,以神话命名的有来源于大禹治水和禹娶涂山氏传说的“弹子石”站、“涂山”站,而代表本地“桥文化”的有“观音桥”站、“新桥”站、“陈家桥”站、“杨公桥”站等。因此,在这种“城乡对峙”与多样文化的美美与共里,重庆“容千里、至广大”的多元包容精神得以彰显。

(二)专名构成

专名是“区别共性地理实体的特定名称”。在重庆所有地铁站名的专名构成中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姓氏、家族专名,第二类代表了重庆市民对比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第三类则是方位、数量名词构成。例如以家族、姓氏构成的有“唐家院子”站、“曾家”站、“郑家院子”站、“金家湾”站、“罗家坝”站、“赖家桥”站等,表达人民美好生活期盼的有“幸福广场”站、“民安大道”站、“和睦路”站、“太平冲”站、“状元碑”站、“龙凤溪”站等,最后由方位、数量名词构成的有“上新街”站、“南桥寺”站、“南湖”站、“四公里”站、“六公里”站、“八公里”站、“九公里”站等。这几种类型的专名相较于通名体现了更多的人文性,无论是从功能上还是文化上都显示了一座新兴城市的独特。

上述由专名与通名共同构成的重庆地铁站名,充分显示了山水滋养下的秀美巴渝风光与丰厚人文意蕴。

二.重庆地铁站名的文化内涵

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一般推动着语言词汇的变化,但地名的稳定性、延续性却有着超越时空的意义,它记录着城市发展演变中的点滴烙印,托起一方人心中对过去与未来、对故乡与他乡、对自身与社会的情感和精神寄托。重庆城市里每日迎接市民們的地铁站亦是如此,每一个站名都是耿直重庆人与独特重庆城的文化镜像。

(一)山水交融的地域文化

1.与水共生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与嘉陵江交汇,可以说是因水而生、与水相融,故有“江州”“渝州”的古称,现在,还直接以“渝”作为重庆的简称,这都是对重庆与水共生的地理特征的反映。[1]因此,重庆存在不少以江、河、湖来标识的地铁站名,还有以极富特色的沱、塘、溪、湾、沟、池命名的地铁站。这的沱主要是指沿江岸线凹进去的一截回水地段;湾则与江水的冲刷有关,是因嘉陵江或长江长期冲刷形成的弯道;溪则是因为重庆降水丰富,加上多山,除大江大河外,也遍布溪流;此外的池和塘,都是方便人们生活所需的储水设施,池、塘的所在地对人们来说是必须加以记忆的,所以,用“池”“塘”生成地名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另外,还有更小的水利设施的命名,即“井”,不管是重庆的地铁站名还是地名,以“井”入名的都不少,典型的街道地名有坎井巷、道冠井等,而地铁站名也有“石井坡”站。

由此,我们便可窥见重庆的前世今生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

2.与山同存

山脉起伏、苍黛耸翠又构成层叠的山地地形,山成为重庆地貌的主体,所以有直接以各种山峰名命名的地铁站,如“大龙山”站、“巴山”站、“玉带山”站,与山相关,自然就有岩、石、坎、山岭、山岗、山坡,如“曾家岩”站、“马家岩”站等,它们直接反映出山城的地理特色,此外,还有在山谷之间,河滩沉积之处形成的“坝”“坪”,如典型的“沙坪坝”站,如今的它不仅是地铁站名、更是火车站名、地名、行政区域名,是重庆主城区之一。沙坪坝寓意多沙的平坝,这样的地形地貌,主要是和嘉陵江有关。嘉陵江流经沙坪坝区,携带大量的江沙沉积于此,从而生出一片较为平坦开阔的沙坝地带,取名“沙坪坝”,这既是重庆老城附近最大的平地,也是如今重庆核心的商业地带。[2]

山水之城,美丽之地,作为西南门户的重庆就这样在自然的滋养下生长起来,它被独特的地域塑造,又在独特的地域里创生出独具风情的渝文化。

(二)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

重庆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从巴国一路走来,历经渝州、恭州、重庆府、抗战陪都的变迁,终于到重庆直辖、西南门户,在这个过程中,它三为国都,四次筑城,在历史的演进里步履不停,它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之城。而这一路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也都在地铁站名里有所反映,其中最明显的便是本土“因地制宜”的“桥文化”、历史留存的商业经济文化以及承载着重庆的苦难与光荣的抗战记忆。

1.抗战记忆

1937年至1945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20日移驻重庆。日本侵略军则从1938年11月28日开始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轰炸,上万栋房屋与30多所学校被炸毁。重庆人民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以地名铭记历史与苦难,负重新生。

这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较场口”站,该站名源于“较场口大隧道窒息惨案”,这是发生在1941年6月5日傍晚的突袭轰炸,日军出动24架飞机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个多小时的轮番轰炸,而慌乱中的重庆市民来不及逃离,当局也没有做好群众的疏散工作,人们只能纷纷涌入十八梯大隧道进行躲避。最终,在躲避的10个多小时里,在隧道的高温与缺氧环境下,上万市民窒息而死,成为二战中死于轰炸人数最多的一次惨案。所以,这一站名不仅是对在轰炸中无辜死去的重庆市民的缅怀,对重庆苦难历史的铭记,而且是对日军暴行、对战争的无法原谅。

而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四公里”“五公里”“六公里”“八公里”“九公里”地铁站名,则是对生命线的纪念,可以说每一公里都是抗战英雄用鲜血铺就的生命里程路。它们的命名源自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粮食供给线路,由于当时日军炸毁了滇缅交通线,作为大后方物资供应地的重庆,便从以海棠溪为起点的川黔公路开始,向外运送战略物资。但是这条路人烟稀少,无路牌,于是人们便以各点之间的公路里程数作为站点。所以,这条线路就从零公里的海棠溪延伸到九公里之外的大山村,这中间的每一个站都是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走过的,每一个站点都铸成了抗战生命线的里程碑。

最后,“解放碑”站所在的解放碑更是彪炳史册的抗战见证地。“解放碑”是“人民解放纪念碑”的简称,它由重庆人民在1941 年12月30日修建起的“精神堡垒”演变而来。当时的“精神堡垒”仅是一块木质纪念牌。之后,在1947年10月10日,中国唯一一座全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即“抗战胜利纪功碑”,在原“精神堡垒”处建成,并在1950年10月1日,更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3]于是,“解放碑”便由此而来,它矗立在重庆主城都市圈内,既是名扬中外的抗战纪念碑,也是重庆人民奋勇抗战、威武不屈、顽强重生的精神象征,“解放碑”站也成为重庆在新时代下对这段历史的不肯忘却。

2.桥文化

重庆的山水风貌,使重庆人的出行不可缺少桥梁,于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重庆终成“桥都”。而这一本土风貌构成的人文景观自然也穿过历史烟尘,在如今的地铁站名中呈现出来。如“杨公桥”站、“陈家桥”站,它们都是现存老桥的符号,而“观音桥”站、“上桥”站则代表着不复存在的老桥。这些站名的存在,在时间里留住了一代人生活的印记,也成为人们追溯过去、抒发乡愁的载体,让人们不至于成为没有“故乡”的“孤儿”。

3.商业经济文化

(1)旧时的市集、码头文化

重庆的商业经济与山水不可分离,有山有水,江水冲刷带来泥沙沉积,于是港湾与码头开始出现,而这些码头就成了旧时重庆人出行、运送货物的聚集地。如今反映在地铁站名中的最典型的有“磁器口”站、“朝天门”站、“千厮门”站。

如“磁器口”站所在的磁器口古镇,从宋代开始就是重要的水运码头,是嘉陵江中上游与各地间的集散和中转地。而“磁器口”的命名也正是因为这里盛产瓷器,后来因为“瓷器口”与“磁器口”同音,渐渐的也就变成了现在的“磁器口”。再如“朝天门”站背后的朝天门码头,它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城门上原有“古渝雄关”四个大字,在过去便是朝廷高官登陆重庆的码头。而“千厮门”站的千厮门则取自《诗经·小雅》中“乃求千斯仓,万斯仓,黍稷稻梁,农夫之庆”一句,由当年在此处储存粮食的千仓、万仓演变而来。[4]

(2)现代的都市、人文情致

这一点在重庆地铁站名中呈现的比较多,主要是因为要方便市民的生活,因此大多地铁站名就是商业街的名称或商圈的名称,又或是。如“奥体中心”站、“悦来”站、“欢乐谷”站、“大剧院”站、“重庆图书馆”站。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就是重庆主城区的大学都有自己专属的地铁站名,这些大学本身不仅是一种现代都市尚“文”的特质,同时这些地铁站名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对于初入大学的家长和同学来讲是十分便利的。而笔者在梳理这些大学地铁站名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即“西南大学”站前面的两站分别是“龙凤”站和“状元碑”站,在笔者看来,这一安排是很用心的,它既表现了“西南大学”在重庆人心中的地位,要很优秀的学生才能考进西南大学,也表现了长辈对后辈“成龙”“成凤”的夙愿。

(三)开放兼容的神话、宗教文化

在前面的通名梳理中笔者提到过,重庆的地铁站名也表现了宗教文化与神话传说,但具体来看,宗教文化里主要呈现的是佛教文化,因为佛教自东汉传入巴蜀,后来一直到明清都有所发展,其中一些有名的佛教场所、佛教建筑就成为地名,有的也继承下来,成了地铁站名。如“華岩寺”站、“上清寺”站、“南桥寺”站。此外,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不可知事物或无法解释的大自然现象、不可战胜的自然灾害等所做的丰富想象,表现了人类儿童时期对自然的看法,所以,这一独特文化现象当然也会流传下来的,如“弹子石”站、“涂山”站、“上浩”站等,就源于大禹治水和禹娶涂山氏的传说。

其实,宗教文化在重庆地名中的烙印是很深的,因为重庆历史上还盛行过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但是或许是由于地铁站数量有限,所以只有最盛行的佛教在地铁站名中有所呈现,不过,即使这样,也依然展现了重庆这所城市多样兼容的文化胸襟。

(四)祈愿美好、幸福的心理文化

最后,在这些地铁站名中,还表现了重庆市民对当下与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如“民安大道”站、“长生桥”站、“复兴”站、“和睦路”站、“人和”站、“幸福广场”站、“长福路”站、“平安”站,“民心佳園”站,这些站名光是听起来就让人觉得美好。从这里,笔者可以看到人民在历经多次移民、迁徙之后,对安定、安宁的渴求;可以看到重庆人民在经历了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苦难后,充满了对和平、和睦、幸福的大同向往;更可以看到重庆人民对这篇土地单纯的热爱。所以他们才能将这这些祈愿化入作为现代都市语言符号的地铁站名里,并以此希望这里山水秀美、彩云漫天、鸳鸯在水、人平安、国复兴,成为真正能安定民心的家园。

近年来的重庆借着互联网的东风以各种网红景点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逐渐成为热搜上的“网红”城市,好像只有因为拉动经济而人造的各种千奇百怪的景点,而没有北京、南京这些城市的文化底蕴。但其实并非如此,重庆是一个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它从江州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在公元1189年,成为了重庆府,重庆之名由此而来。后来,它又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困难,迎来了开放直辖的机遇。终于,新生后的重庆城与重庆人在遥远的西南一步步走到今天,实现各方面的大发展、大繁荣。而在这种大繁荣背后,重庆人民也将历史深深记住,将这一切文化积淀投射到作为现代都市语言符号的地铁站名上,从这些站名里我们尚且感受到如此丰富的文化意蕴,那重庆这座城市就更值得我们重新认识:这是一座激励重庆人“行千里、致广大”的城市,也是广迎八方来客的山水之城、魅力之地。

参考文献

[1]张万仪,李蕾,庞国栋.重庆地名的历史文化意蕴探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2]涂风帆.从地名解读重庆水文化历史渊源[J].浙江水利水电学报,2019(06).

[3]李正权.重庆地名故事的文化内涵[J].中国地名,2020(11).

[4]彭伯通.古城重庆[M].重庆出版社,1981.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重庆文化
重庆客APP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谁远谁近?
在这里看重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