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笔下克莉奥佩特拉形象分析

2022-05-30 22:01杨依婷
文学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莎士比亚

杨依婷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莎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女主角克莉奥佩特拉的形象,并以此为出发点,试图探讨莎士比亚的人性观。本文认为,一方面,莎士比亚跳出了世俗的是非观,客观地塑造了克莉奥佩特拉的人物形象,并以其情感变化为线索描述了其成长过程。另一方面,莎士比亚对《古希腊罗马名人传》中的情节进行了有意识地改写,这从侧面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并进一步暗示了他对人性的洞若观火。基于他对人性的思考,莎士比亚也传递给读者这样一个信息,要正视人性的幽微复杂,不要轻易对任何人作出简单片面的评价。这是我们重读莎剧的收获,这也仍然对我们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莎士比亚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克莉奥佩特拉 人性观

若论起戏剧的大家,莎士比亚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名字。在他的戏剧生涯中,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剧作家之一,莎士比亚的剧作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莎剧历经世纪长河的冲刷,仍未失去其光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莎剧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即算是将莎剧放到新的时代背景下,其依旧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使人们在欣赏时能观照现实,深刻思考人生,《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以下简称《安》)便是最好的例证之一。

迄今为止,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已不胜枚举。对克莉奥佩特拉的人物形象研究,大多可分为两个阵营。部分学者认为克莉奥佩特拉是一个美貌且充满诱惑力,但善于操控人心的王后,她与安东尼之间的感情只是情欲之爱,并把安东尼的陷落归罪于其对克莉奥佩特拉的溺爱之情。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肯定了克莉奥佩特拉为了自身安全与维护国家统治所作的努力,认为她打破了父权制下传统价值观对女性的藩篱,而在戏剧最后她的自戕也证明了她对安东尼的爱是真实的。学者们的论证各有千秋,不可否认的是,克莉奥佩特拉绝对是一个复杂的女性角色。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克莉奥佩特拉呢?也许,莎士比亚本人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只是需要进一步地考察发现。实际上,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洞察十分深入,其是非观超越了世俗观念,他既看到了克莉奥佩特拉人性的弱点,也肯定了其人性的闪光点,这从剧本中对克莉奥佩特拉辩证的人物描写可窥见一二。此外,《安》取材于普鲁塔克所著的《古希腊罗马名人传》,对照两个文本后可以发现莎士比亚对关于克莉奥佩特拉的情节有意识地进行了修改,这不仅暗示了莎士比亚对克莉奥佩特拉的情感倾向,而且体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基于此两点,我试图对克莉奥佩特拉的人物形象塑造进行梳理,以期浅析莎士比亚的人性观,并进一步发掘莎剧的现实意义。

一.莎士比亚对克莉奥佩特拉的形象刻画

莎士比亚对克莉奥佩特拉的形象刻画十分精准,他一开始便毫不留情地写出了克莉奥佩特拉在世俗眼中的不堪形象,连带着影响了观众的观感。然而,随着情节发展,克莉奥佩特拉的成长变化又体现了其惹人喜爱与令人同情的一面,逐渐改变了观众对她的看法。这看似矛盾的形象刻画,实际最贴合人性的本质,也即人性本就是复杂的集合体。

克莉奥佩特拉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在本剧开篇就已点明:“他的大将的雄心曾经在激烈的鏖战里涨断了胸前的扣带,现在却失掉一切常态,甘愿做一具风扇,扇凉一个吉卜赛女人的欲焰。”[1]5吉普赛女人是安东尼的手下菲罗对克莉奥佩特拉的蔑称。显然,他认为克莉奥佩特拉阻碍了安东尼在政治上的事业发展并且心存不满。此处的克莉奥佩特拉自然是可恨的,她罔顾安东尼已有家室的事实,用美色诱惑安东尼,终日与其寻欢作乐,使其不理政事。此外,克莉奥佩特拉公私不分,在国家大事面前感情用事,一定要随同安东尼在海上作战,结果带头仓皇逃跑。安东尼分了心跟着她跑,不仅打了败仗,还沦为了众人的笑柄。战败后,安东尼的手下纷纷离去,他的政治生涯也就此落幕,这都与克莉奥佩特拉脱不了干系。这是她所犯下的最大错误,最终也导致了她和安东尼的悲剧结局。由此可见,在当时的道德观念之下,克莉奥佩特拉的所作所为是受到世俗谴责的。然而,除了上述的种种负面形象,莎士比亚也在戏剧中体现了克莉奥佩特拉让人无法抗拒的一面。

爱诺巴勃斯作为安东尼的手下爱将,虽然很反感克莉奥佩特拉对安东尼造成的种种不良影响,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年龄不能使她衰老,习惯也腐蚀不了她的变化无穷的伎俩;别的女人使人日久生厌,她却越是给人满足,越是使人饥渴;因为最丑恶的事物一到了她的身上,也会变成美好。”[1]36由此可见,尽管克莉奥佩特拉的行为受人诟病,她的个人魅力却是无法否认的。英国著名批评家E.M.福斯特在他的文学理论著作《小说面面观》中对其关于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在他看来,扁形人物的特点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完全,而对圆形人物来说却没这么简单。圆形人物总是与作品中的各个重大场面紧密相关,并且其自身也因经历这些重大场面而不断被塑造被改变,如月亮般不断盈缺,如真人般有着不同侧面[2]59。这些语句正好迎合了克莉奥佩特拉的人物特征。作为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克莉奥佩特拉的性格使人捉摸不定,充满了不可预测性,往往不按套路出牌。然而纵观全剧的发展,她似乎与每个重要场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她的人物形象也随之逐渐变得丰满,这一点也可以从她对安东尼的情感变化体现出来。

在《安》第一幕中,克莉奥佩特拉显然把安东尼当成手中的玩物,欲擒故纵,使安东尼对她欲罢不能。她一出场便拷问安东尼对她的爱,一遍又一遍让安东尼表白心迹。罗马来信了,她的第一反应便是对安东尼进行一番冷嘲热讽,在听闻安东尼的妻子富尔维娅的死讯之后,又对安东尼表现出的冷漠横加指责,断定安东尼日后对她也会如此。此时的克莉奥佩特拉就如同《圣经》中的恶魔撒旦,阴险毒辣且诡计多端,持续诱惑安东尼走向堕落的深渊[3]121。在安东尼下定决心離开埃及以后,失去安东尼的克莉奥佩特拉才终于开始正视她的感情,收起了之前的任性傲慢,流露出对安东尼的无尽思念。她甚至声称安东尼每天都要收到自己写的信,即算是所有的埃及人都被她打发去送信。克莉奥佩特拉此处的真情流露体现了她性格中可爱的一面,她逐渐博得观众的好感。在本剧最后一场,由于克莉奥佩特的错误决断,谎报自己身亡,她永远失去了安东尼。眼下的生活前景堪忧,为了避免凯撒的羞辱,她最终决定追随安东尼的脚步,主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不仅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没有话可以替我自己辩白,可是我承认我也像一般女人一样,在我的身上具备着许多可耻的女性的弱点”[1]121,并且对自己的情感变化做出了明确的判断。克莉奥佩特拉的性情曾经如同月亮一般不断盈缺,但她现在却声称:“我从头到脚,都像大理石一般坚定;现在我的心情再也不像月亮一般变幻无常了。”[1]125此处,克莉奥佩特拉的自白表明她对安东尼的情感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说起初她是由于政治目的才与安东尼相爱, 但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以及形势的变化,她终于对安东尼产生了真正的爱意[4]15。因为有了真正的爱情,她愿意将自己比作一个平凡的女人,平凡的感情支配着她,正如同支配一个挤牛奶、做贱工的婢女一样[1]112。因为有了真正的爱情,她愿意舍生求死,不仅赢得了荣誉的周全,也赢得了剧中人凯撒以及剧外观众的敬佩。

克莉奥佩特拉作为一个悲剧型的圆形人物,其人物形象随情节发展而愈加丰满,其复杂的性格也得以完整再现,随之而来的是观众的情感也被牵动着一变再变。福斯特认为,与扁形人物相比,只有圆形人物才能承担起悲剧表演的重担,也只有圆形人物才能激发起观众心中各种丰富的情感[2]63。虽然克莉奥佩特拉并没有出现在戏剧的每一幕每一场,但她却是本剧最重要的悲剧角色之一,并成功激发了观众的种种情感。观众们由最初对克莉奥佩特拉的厌恶,转而对其萌生好感,直至最后对其产生同情敬佩之情。这些情感变化恰恰反映了克莉奥佩特拉身上既有的人性的复杂本质。

二.莎士比亚对克莉奥佩特拉的形象改写

虽然莎士比亚无法在剧本中直接用语言表现出他对克莉奥佩特拉的道德评判,但从他对《古希腊罗马名人传》的细节改写中也许能领悟到他的情感趋向。有学者认为莎士比亚的改动表明了他对克莉奥佩特拉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兴趣比普鲁塔克大得多。通过有意识地改写,莎士比亚提高了克莉奥佩特拉在剧中的地位,让她用自己的方式自我辩解,减轻了她的过错[5]310。

通过对比两个文本,可以发现的比较明显的改动有如下三处。首先,在普鲁塔克的传记中,安东尼曾率领十万大军出战帕提亚,本来是一场胜券在握的战争,但是由于安东尼的想着的全是克莉奥佩特拉,并且他的目标是赶紧结束战争好早日回到克莉奥佩特拉身边,而不是赢得战争,所以他作出了错误的决策,使得自己的战队伤亡惨重[6]306。这个情节势必会给克莉奥佩特拉招徕更多的谩骂,而莎士比亚却在剧中省去了。其次,在《安》中的阿克兴海战,是安东尼为了自己的荣誉,不顾手下的劝阻,坚持接受凯撒在海上作战的挑战,其决策与克莉奥佩特拉无关。然而在普鲁塔克笔下,阿克兴海战实则为克莉奥佩特拉的主张,而安东尼仅仅为了讨心上人的欢心,对她言听计从。并且,克莉奥佩特拉部署军队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获取胜利,而是为了在看到失败的苗头时方便自己逃命。最后,在普鲁塔克的版本中,安东尼误以为克莉奥佩特拉背叛了他,因为十分愤怒,而克莉奥佩特拉因为害怕安东尼在震怒之下对她做出不利的事情,就逃到了她之前建造的墓陵中,并派人谎报她已经死亡。莎士比亚也对此情节进行了美化,他把提出这个主意的人换成了克莉奥佩特拉的侍女查米恩,并且添加了克莉奥佩特拉由于预见到不详后果并派侍从狄俄墨得斯告知安东尼真相的情节。这些改写都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克莉奥佩特拉原本重得多的过错,从侧面反映了莎士比亚对克莉奥佩特拉命运的同情,其中彰显的便是他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

学者张浩认为,莎士比亚是尊重女性并且愿意歌颂女性的,他在剧中再现负面的女性人物时会“试图还原历史文化对她们的性别造成的羁绊带来的悲剧的真相。”[7]95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打破了中世纪时期的封建思想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与思想自由,歌颂现实的美好,肯定现世人生的价值。从这一角度来看,克莉奥佩特拉打破了当时传统价值观对女性身份的束缚,捍卫了自己追求爱情自由与幸福的权利,令人肃然起敬。莎士比亚作为人文主义思想有力的代言人,自然力圖破除世人对克莉奥佩特拉的偏见,拒绝站在道德制高点一味地指责,而是以他的方式在剧本中对克莉奥佩特拉作出辩证描述。“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就是教诲功能。文学的教诲是读者在阅读文学的审美过程中实现的”,而文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人类提供从伦理角度认识社会与生活的道德范例,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道德警示,为人类的自我完善提供道德经验。”[8]14通过塑造克莉奥佩特拉复杂的人物形象,除了艺术上的审美,莎士比亚想要传递给我们什么呢?我想他已经借一名角色之口回答了这个问题。“可是神啊,你们一定要给我们一些缺点,才使我们成为人类。”[1]114莎士比亚总是能以最简单的话道出最普遍的真理。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埃及女王或是权力在握的罗马执政官,虽然过着不平凡的一生,但归根究底都是有缺点的不完美人类。

没有人是完美无瑕的,正因为有了种种缺陷,才使我们成为了有血有肉的感情动物。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女王还是挤牛奶的婢女,都必须得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人就有犯错的可能。人性是复杂的,成人世界里不是只有黑与白,有很多难以解释的存在,这一点在克莉奥佩特拉身上体现得很透彻。克莉奥佩特拉的行为受到指摘这无可厚非,但同时也应看到其人性的闪光点。莎士比亚对克莉奥佩特拉的形象塑造超越了传统的是非观。莎剧在为人们带来娱乐享受的同时,使人们变得更加包容,在无形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虽然本剧为一出悲剧,但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都为爱而死,可以说是死得其所。克莉奥佩特拉身上有许多人性的缺点,莎士比亚看得很清楚,在剧中悉数表现出来,但同时他也看到了其在成长过程中所体现的人性的闪光点,并有意引导他的观众与他一起辩证地看待克莉奥佩特拉。毫无缺点的完美主角,或者恶贯满盈的反派,只存在于需要维护童真的儿童文学中,而只有体会了人生的艰难,才能明白看似正派的人物也有着人性的弱点,才能理解看似反派的人物也有让人动容之处,这才是最真实的人性。当然,复杂的人性并不是只存在于文学作品当中,我们在日常生活交际里也时常会为此感到困扰。因此,我们都应带着足够勇敢且坦诚的心态,去直面生而为人的种种不完美。也许正因为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才使得他笔下的人物能流露出人性最本真的一面,进而使得他的剧本能够雅俗共赏,超越时间以及空间的界限,持续受到喜爱,且每次重读都能从中领会到人生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十)·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冯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张祥和.论《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意象[J].福建外语,1992(Z2):117-122.

[4]王义国.论《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J].外国文学研究,1982(01):14-19.

[5]FITZ T.Egyptian Queens and Male Reviewers: Sexist Attitudes in Antony and Cleopatra Criticism[J].Shakespeare Quarterly,1977,28(3):297-3

16.

[6]普鲁塔克.古希腊罗马名人传[M].冉明治,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7]张浩.越界女性——莎士比亚悲剧人物性别特征之文化解读[J].戏剧艺术,2019(02):84-96.

[8]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猜你喜欢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
莎士比亚书店:巴黎左岸的梦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文坛巨匠莎士比亚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