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党报记者拍摄领导调研活动策略探析

2022-05-30 21:35苏思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新闻照片摄影记者党报

摘要:省级党报摄影记者肩负着为领导干部拍摄公务活动照片的任务,这是省级党报摄影记者的重要政治任务之一。因此,拍好领导干部调研新闻照片,是省级党报摄影记者必备的基本功。文章从调研前对活动的了解及器材准备、调研过程中摄影综合技能的运用、调研结束后照片管理三方面,探讨省级党报摄影记者如何拍好领导干部调研活动的新闻照片。

关键词:党报;摄影记者;领导调研;新闻照片;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0-0150-03

调研活动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呼声的方式,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的体现。

调研活动的拍摄有两个基本特点——不可控性、不可逆性。不可控性是指摄影记者不可对场景和人物进行调控,只能旁观和记录;不可逆性是指值得拍摄的瞬间稍纵即逝,不可重复[1]。

那么,如何在调研活动中拍出高质量的照片?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摄影记者要讲政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政治素养,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精准把握报道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2];要善于用镜头捕捉人物的个性特征,从领导的行为、姿态、神情、心境和精气神等方面展现政治氛围和社会氛围。

一、调研前的准备工作

(一)深入了解调研活动

党政领导调研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形式,是政府行为的风向标。领导调研活动选取的项目和内容,都是群众普遍关注的内容。通常情况下,每次调研活动都有一个主题[3]。

在调研活动前,摄影记者需详细了解调研内容,熟悉调研活动的关注点,并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基于一定了解后,预判哪一站、哪一环节容易拍出好照片。比如,在春季义务植树活动中,领导干部和少先队员一起手握铁锹种苗木、领导干部同少先队员交谈就是拍摄重点。摄影记者只有在充分了解调研背景和各个环节设置的情况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抓准拍摄重点。

(二)做好器材准备

当接到拍摄领导调研活动的任务时,就笔者而言,通常会携带尼康D6单反相机和“大三元”镜头,同时搭配尼康SB910闪光灯。拍摄时使用频率最高的是24-70mm/f2.8中焦段鏡头,16-35mm/f4广角镜头通常用于狭小空间的环境或展示大场面等,70-200mm/f2.8的长焦镜头通常用于稍远距离的拍摄,闪光灯用于暗处打光和补充眼神光。

在调研活动前,摄影记者应检查相机和闪光灯的电池电量是否充满,储存卡内存是否充足,并随身携带相机和闪光灯的备用电池,以备不时之需。

二、调研中的照片拍摄

(一)娴熟运用摄影技术

1.精准构图

照片的构图应保证四平八稳,主要领导居于视觉中心位置,避免突出陪同领导的形象。同时,一些有损领导干部形象的拍照方式也应避免,如俯拍、从背后拍摄等。拍摄角度既不宜过低,也不宜过俯。可轻微仰拍,将镜头置于人物胸口的高度,如此既能凸显人物,又能避开杂乱背景;或轻微俯拍,当领导干部与群众交流时,将相机举过头顶拍摄,突出大场面。

此外,拍摄时应根据现场环境,选择最合适的景别,并兼顾好其他景别,全景、中景、近景都应尽量拍摄齐全。比如,笔者在拍摄领导调研洪水灾后重建工作时,既拍摄了领导脚踩淤泥边走边察看现场的全身全景照片,又拍摄了领导与受灾群众交流的半身中景照片。

而对于一些特定的场景,如场面大、人数多,领导和众多调研对象面对面站立,且距离较远,无法同时框在同一画面中时,可对领导和调研对象进行分别拍摄,最后组成一张拼版照片。比如,在机场停机坪迎接援鄂医疗队队员归来时,现场有近千人,镜头很难同时框取领导和医疗队队员,于是笔者选择先拍摄领导向医疗队队员挥手致意的照片,再回身拍摄医疗队队员。

总之,在调研过程中,摄影记者要积极跑动,学会卡位,找准最佳拍摄位置。

2.曝光准确

要做到曝光准确,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机身参数设置。为避免遗漏珍贵的瞬间,并拍摄到人物最佳动作表情,应将相机设置为连拍模式,并根据环境明暗,提高或降低ISO。色温可使用自动模式,以适应不同场景的光线变化。

二是曝光模式的选择。尼康相机的曝光模式分为M、A、S、P,摄影记者可根据个人拍摄习惯调节,但要保证人物清晰,人物和背景的光比不大。在光线昏暗时,笔者通常使用S档(快门优先模式),快门速度设置为1/100秒以上,同时提高感光度,以保证能够捕捉瞬间画面。在光线明亮时,笔者习惯使用A档(光圈优先模式),以保证大景深,前后人物都清晰。M档(手动曝光模式)通常用于背景光线多变、极端环境下。比如,在一次事故救援中,领导在漆黑的矿洞内指挥救援,现场只有微弱的手电筒光源,笔者便将曝光模式调节至M档,参数设置为曝光时间1/125秒、光圈f/5、感光度提高至3000,配合使用机顶闪光灯照亮现场。

三是闪光灯的模式选择。如今,闪光灯的智能化程度很高,通常使用自动模式就可满足大部分拍摄需要。但自动模式难免偶有误判,如人物置身全黑的环境中,闪光灯倾向于较大的输出光量,会导致曝光过度,此时就应切换至手动模式。

3.熟练用光

通常情况下,调研的内容在室外和室内均有分布,光线变化频繁。拍出好照片的前提是,摄影记者懂得正确使用现场光。室内的现场光通常是照明灯光,而室外的现场光,包括晴天、阴天、雨天及夜晚的照明灯光等[3]。

在拍摄调研活动时,大部分情况都需要使用机顶闪光灯。闪光灯的补光作用至关重要,使用闪光灯拍摄的照片,色彩鲜艳,细节丰富,明暗过渡均匀,画面常令人眼前一亮。

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要开启闪光灯;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也要开启闪光灯。比如,阳光直射在人的面部,容易造成眼窝、鼻下有阴影,此时就需要使用闪光灯补光来消除阴影;而在大逆光的情况下,人物处于阴影中时,更需要使用闪光灯来消除明暗反差。

使用闪光灯可调节照片的白平衡。在调研过程中,常出现不同色温的人造光照射在人物面部的情况,如轮船上的霓虹灯。这种情况下使用闪光灯,就能消除人物面部的杂色光。

此外,使用闪光灯还可增加人物的眼神光。拍摄时将灯头朝上,闪光灯发出的光线通过白色反光板反射到人的眼睛中,进而产生眼神光。通过闪光灯补光增加眼神光,是拍摄人物时常用的方法,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但在使用闪光灯的过程中,需注意选择灯头是直打光还是朝上打光。直打光虽补光充分,但照片呈现的效果质感偏硬。朝上打光或灯头与镜头呈45°夹角,再抽出白色反光板进行补光,照片呈现的效果则比较柔和,富有表现力。若在户外烈日逆光、光线不足的环境中,或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时,可让闪光灯直射人物。而在屋顶不高的室内,灯头可朝上打光,利用天花板、墙壁或任何浅色表面来反射闪光灯的光线[4]。另外,还需注意调节相机参数,使现场光和闪光的光比更加协调。

(二)增强照片感染力

1.抓拍好神态和动作

在调研活动中,拍好单个领导的表情、动作并不难,但要兼顾好多个领导,以及介绍情况的基层干部和群众,难度较大。当多个人物同时出现在画面中时,环境背景是否合适,人物的表情、动作等是否恰到好处,如何在画面中恰如其分地安排人物位置等,都需要摄影记者凭借摄影经验在现场快速判断。这不仅要求摄影记者具备扎实的摄影基本功,还要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性。

具体来说,一是要随机应变,抓准拍摄时机。当某一站、某一环节、某个人物是重要因素时,应适时多拍;领导与他人认真交流或查看活动现场时,应在其情绪最饱满时,尽量多抓拍;在背景环境契合调研主题时,应适时多拍。此外,还应找准时机,拍摄领导的单人环境照片,作为资料留存。需注意的是,画面中各个人物的目光应有秩序,切忌出现画面人物注意力不在同一方向的情况。并且,画面中尽量不要出现与活动无关的事物。

二是要预测动向。通常,调研活动无法提前“踩点”,领导干部的查看路径随机性很大。在空间局促的场景中,因随行人员较多,难免造成拥挤。摄影记者应时刻保持注意力,抢先到达最佳拍摄位置。比如,在看望慰问脱贫户时,领导干部打开脱贫户家中的冰箱看是否满装食物,揭开锅盖看是否盛满菜肴,拧开水龙头看是否用水通畅;在调研春耕秋收时,领导干部脚踩泥田、俯下身子,同农民交流;在老党员的家中,领导干部为老党员戴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在高温下的重点工程建筑工地,领导干部向一线工人送上防暑降温用品;在社区的接访室,领导干部倾听居民反映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摄影记者要善于观察,有所预测,快速反应,提前找准拍摄位置,抓取生动的瞬间。

2.照片要有温度、接地气

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了解民情、做好决策、推进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因此,摄影记者应尽量多拍摄体现领导干部工作认真、作风务实的照片,注意抓拍领导干部看图纸、看产品等精彩瞬间,以及领导干部与基层干部群众交谈、沟通等的生动画面,使受众通过照片就能直观地了解到领导干部的关注点,感受到其对群众的真情实感。

例如,前往大山深处的乡村调研时,领导干部紧握脱贫户的双手,询问他们的生活和身体情况;在图书馆阅览室内,领导干部俯下身子与正在阅读的读者交流;在古籍修复室内,领导干部戴着手套用放大镜察看古籍的修复情况……这些充满泥土芬芳和生动细节的画面,无一不体现出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带着真情实感走进人民群众中间的朴实作风。

总之,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饱含对基层群众的深情与牵挂。摄影记者应适时抓拍领导与基层群众真心交流、真情互动,倾听基层群众呼声的画面。

3.注意细节

在拍摄调研活动的新闻图片过程中,有一些细节值得注意。

第一,在特定场合中,闪光灯的使用必须谨慎,闪光不可过于频繁。比如,若领导干部在光线昏暗的博物馆展厅内调研,当其察看文物时,可适当减少闪光频率。若前期已完成此次调研主題的拍摄,对于这个场景也可不拍摄,切忌因拍摄影响调研活动的进行。

第二,在户外,要避免拍摄树影等映射在人物面部的画面。

第三,要及时记录拍摄调研过程中领导赞许肯定或提出改进要求的部分,以便做好后续深度报道。比如,在调研本地新建成的规划展览馆时,领导干部对展出内容和形式给予了肯定。摄影记者应及时做好记录,以便开展后续相关报道。

第四,摄影记者随同领导干部调研,可进入项目、企业的核心区拍摄,能较轻松地拿到相关负责人的汇报材料,能从领导干部与相关负责人的对话中了解项目。而在日常采访中,这些信息的获取难度较大。所以,随领导干部调研时,摄影记者应主动留存调研单位相关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有利于做好后续相关报道。

第五,在完成主要的拍摄任务后,要善于抓住时机,拍摄一些备受大众关注的其他内容,再根据相关材料,做成图片新闻的动态稿件,并且图片可作为新媒体稿件的配图。比如,2022年2月7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笔者随领导干部前往重大项目建设现场和重点企业调研,调研过程中,笔者适时抓住机会,拍摄了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上热火朝天的工作画面,照片当日即在本单位的新媒体平台上推送。

第六,摄影记者参与调研活动,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遵守保密工作要求和各项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在个人形象方面,衣着应整洁、正式、得体。

三、调研后筛选并管理好照片

调研活动结束后,应根据调研的主题,精选出符合主题内容的照片。

一方面,要把好形象关。注意照片中领导干部的表情、动作是否得体,以及周边人员的动作、表情、目光是否自然等。照片应清晰、曝光正确、色温正常。后期制作时,可调整亮度和对比度,并适度对照片进行裁剪。

另一方面,应妥善保存、保密。每个活动的文件命名可为“时间、地点、事件”,文件夹内单独设置文件夹储存原片和精选出的照片。比如,对于精选出的照片,笔者习惯对每张照片用时间、地点、事件命名,如“×年×月×日,×同志在×地调研,同×交流”。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便多个内容的照片混合在一起,也能一目了然,便于事后调用。并且,要做好备份。使用移动硬盘进行多份保存,每隔几年更换一次硬盘,避免出现因硬盘故障造成的资料损失。

四、结语

省级党报摄影记者肩负着领导干部的摄影报道和历史资料留存的重要任务,这是一项光荣且重大的政治任务。在调研活动中,摄影记者应全身心投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投入拍摄。此外,还应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勤思考、勤练习,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新闻摄影水平,为党报的新闻宣传工作竭尽自己所能。

参考文献:

[1] 赵俊堂.浅析党报摄影记者如何拍好领导调研活动[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7):146-147.

[2] 刘淑花.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党报记者[N].朔州日报,2020-01-11(002).

[3] 张晶.浅谈室内会议新闻摄影[J].记者摇篮,2020(6):163-164.

[4] [美]肯尼思·科布勒.美国新闻摄影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大学出版社,2012:186.

作者简介 苏思,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时政新闻摄影。

猜你喜欢
新闻照片摄影记者党报
读图时代报纸数码新闻照片档案管理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新媒体时代宽画幅新闻照片的拍摄探索和尝试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网络新闻照片特点及体裁浅析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