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蠡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以来,经略边疆、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辖成为封建王朝的重要统治任务,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初步形成。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关系深度交融。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林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大一统政权的治理下,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高中历史教材曾先后提及不下二十个少数民族政权,并对其中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进行了重点介绍。以下是对教材中有关中国古代主要的民族关系内容的整合与拓展。
一、中国古代的主要少数民族
按照活动空间划分,中国古代活跃在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先后有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满族。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白蛮、吐蕃。
从与中原地区关系的角度看,少数民族有时作为独立政权与中原王朝并立,如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契丹、党项和女真,有时作为族群纳入中原王朝管辖,如元明清时期的藏族,有时则作为中原地区的统治者,如元朝的蒙古族和清朝的满族。
二、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上述提及的主要少数民族发展历程都是民族融合的过程,通过整合梳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有如下几种主要方式。
(一)民族迁徙
主要原因:政治中心南移的带动、原生活地战乱和迁徙地的吸引。
具体表现: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内地迁徙。
影响:加速南方经济的开发,推动迁入地社会风俗的变化,影响我国民族分布格局,促进民族融合。
(二)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变革
主要原因:中原政治模式的治理效率较原有制度更高,实行“汉化”统治利于管理境内汉族人民。
具体表现: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设行省制。
影响:稳固了本民族地区的统治,丰富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涵。
(三)经济与文化往来
主要原因: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互市政策的推动、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商品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繁荣、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具体表现:宋朝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互市贸易、敦煌壁画中的古丝绸之路文化。
影响: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中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四)战争
主要原因:少數民族之间、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资源争夺。
具体表现: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混战、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和。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和交往。
(五)民族政策
主要原因:境内少数民族呈聚居形态,稳定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具体表现:文成公主入藏、元朝设立宣政院、明清时期改土归流、康熙册封五世班禅。
影响: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管理或影响力),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
三、主要贡献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民族间友好交流才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