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搏状元”:打赢一架成了状元
宋代王明清的《玉照新志》记载,北宋初年,凡举子参加殿试,要考三个题目,谁完成得最快谁就是状元。结果有一场殿试,举子王嗣宗和陈识两人几乎同时把试卷交到宋太祖面前。武将出身的宋太祖灵机一动,决定让他们两人在朝堂上打一架,打赢了的就是状元。于是,随着天子一声令下,王嗣宗和陈识扭打在一起。最后,王嗣宗把陈识摔倒,赢了,也成了状元。时人送他一个外号,叫“手博状元”。
小编有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同学们在勤学的同时,也不要忘了锻炼身体哦。
皇帝的儿子偷考状元
据说宋徽宗的第三个儿子赵楷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气,也想找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据记载,赵楷曾去参加科举考试,并一举考中状元,“政和八年,廷策进士,唱名第一”。当然,赵楷的状元头銜最后还是被宋徽宗取消了,不过,这件事也使赵楷成功证明了自己,坐稳了宗室才华第一的位置。
小编有话说:或许对我们来说,高考不仅是一场考试,也是一场难得的证明自己的机会。
“饽饽状元”怀揣36个馒头上考场
据说康熙时期的科举考试,为了防止作弊行为的出现,考生们进入考场之后,一定要等所有科目都考完之后才能出场。因为时间很长,康熙丁丑科状元李蟠怀揣36个馒头上了考场,他一边吃馒头,一边答题。时间慢慢过去,他的36个馒头也吃完了。这件事情传到了康熙皇帝耳朵里,康熙皇帝并不责怪他,反而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后来殿试,李蟠被点为状元。此后,“饽饽状元”李蟠的大名就这样传开了。
小编有话说:步入高三,压力再大也要好好吃饭。
字写得漂亮,第三名变为状元
清顺治年间,史大成参加廷试,当时主考官将他的卷子列为第三名。可是顺治皇帝看到他的考卷时,被他的一手漂亮字所折服,龙颜大悦,说:“文气光昌,字法敬慎,必端人也。”也就是说字如其人,字写得这么好,人也一定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于是钦定他为状元。
小编有话说:一手好字令人赏心悦目,在高考的考场上同样加分。同学们即使来不及练字,也要尽量做到卷面整洁、字迹清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