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和评价策略

2022-05-30 19:53黄桂兰
家长·中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文本课文

黄桂兰

阅读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而培养阅读能力最直接且最根本的途径是语文学科的教育。其中,七至九年级的学生是阅读能力发展与完善的关键时期。及时抓住关键期,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性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加强对七至九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探索。所以,本文将基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浅谈在初中语文教育中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与评价策略。

优秀的阅读能力是当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阅读能力会发生变化,所以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初中是衔接小学和高中的重要学习阶段,因此,教师应该十分关注这一阶段的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变化,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努力探索培养路径与评价策略,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养成默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

默读是一种阅读技能,对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但是对刚刚进入初级中学的学生来说,默读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教师应该了解清楚默读的技巧与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默读、学会默读,进而提高一定的默读速度。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设置的阅读模块的第二点是:“养成默读的习惯,以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现代文本每分钟至少500字。”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默读,强调默读的速度。而学生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受对默读技能的学习是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三单元开始的,单元重点强调的就是“学习默读”。因为是第一次开始默读技能的学习,所以单元选择的课文都是比较经典的,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这篇课文又是七年级学生学习默读的第一篇课文,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前的预习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着默读,试着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教师再根据学生默读效果的实际情况细心地讲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默读质量与默读速度。

七年级是学生刚从小学教育步入中学教育的阶段,所以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设置是很有特点的。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一共设置了六个学习单元,设置的第一、二单元强调的是加强朗读能力,这是为了学习默读而打好基础。第三到第六单元的重点是学习默读。其中,第三单元是理解默读,第四、五单元是深入默读,第六单元是深化默读。这说明教材内容的编排是非常细致的,并且是一步一步深入默读的核心的。

新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都表明了默读的重要性和基础性,这是因为学会了默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学生更接近理解世界的大门。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提高默读的速度。

(二)根据不同体裁,学习阅读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包含的文体有很多,比如,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等。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和阅读方法,就如杨绛先生所说过的“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体裁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以提高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

人教出版社八年级语文教材中设置了新闻主题。虽然新闻是每天可以接触的,但是新闻所包含的体裁是有很多的,比如,消息、特写、通讯等,而且新闻的用词、写法等方面跟议论文与记叙文的写作是很不一样的,所以这个主题的设置是让学生对新闻的阅读、采访的方法、新闻的写作三方面进行一定的认识与理解。

演讲是举办活动很常用的方式,但每个人的演讲风格都是不一样。在八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安排了演讲的单元主题。此单元的设置是让学生对演讲词、演讲稿进行一定的认识与学习,并以自己的风格特点撰写演讲稿,教师在指导单元主题为演讲时可以举办一场小小的演讲比赛,让学生学会阅读演讲体裁的方法、学会理解演讲体裁的内容。

新闻与演讲看似很像,但其实是很不一样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新闻更客观,它不能带着撰写人的情感,所以阅读起来没有什么情感体验,更多的是对新闻的真实性的客观性的理解,因此,阅读时可以选择通读或泛读的方法。演讲则是可以有撰写人的情感,以其感情引起听者或读者的情感对应,所以阅读起来有一定的主观体验,所以,阅读时可以选择泛读的方法。因此,不同文本类型的阅读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课文阅读时,应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和课文的特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意识到阅读能力具有的重要作用——多阅读与理解性阅读的结合可以让学生读懂课文、读懂自己、读懂人生。

(三)学会情感品读,提高分析能力

“能正确、流利、感情性地用普通话阅读课文”是新课标在任何学段的阅读模块中的第一点要求,足见其重要性。其中,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没有理解与分析文本的能力是不行的。任何文本都是作者“包含深情”的作品,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情感阅读体验,然后深入分析文本,最后深入阅读文本,感受文本所流露的情感。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中,有一单元的主题是诗歌。诗歌是情感的摇篮,其表达的情感之丰富、之深刻,只有细细地朗读,才能体会出来。舒婷的代表作品之一《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就收入其中,这首诗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从独特的角度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的爱。因此,教师在指导这篇詩歌的阅读时要从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出发,引出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共鸣,并紧抓其共鸣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然后再以提问、表演或其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七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中,有一单元设置了四季的主题。第一篇文章是朱自清的《春》,这是一篇散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根据这篇课文的结构出发,引出作者所写盼春的急切之情、绘春的生命活动之意、颂春的赞美之情,再以读体会情感、以读体会内容意蕴、以读更深刻分析课文内容。因此,学会有感情地读课文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不仅它具有提高分析与理解文本能力的作用,还突出了汉语声韵之美,有感情地读课文是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与基础,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

二、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评价策略

(一)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反映阅读能力水平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以过程为基础,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可以充分体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情况。

形成性评价能向学生提供有关自身阅读能力发展情况的信息,学生可以利用这些信息采取适当的修正措施与优化措施,从而更有效地提高阅读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如阅读比赛、古诗朗诵、阅读和演讲比赛。因为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模块与单元学习的诗词的数量是很多的,所以开展以古诗文为主题相关活动是比较容易的。除了阅读活动,教师还可以创建一个的学生学习成长档案袋。这种方式虽然时间比较长,但是能提供有关学生学习的情况,也就有了评价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档案袋评估更有意义,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判断自己是否进步的学习机会,从而让学生获得自信心和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终结性评价是比较古老的评价方式,评价的内容犹如批阅作文一般,内容是十分细致的,比较直接地表明对错,虽然评价的篇幅较长,但评价的内容往往是趋于积极的。事实上,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效果甚微,学生收到长长的评价后也没有切实地进行改进。但不能否认的是,教师将学生的阅读情况通过表扬、鼓励等积极的描绘方式,利于引导学生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向正确的学习方向发展。因此终结性评价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比较基础、比较直接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只是众多的评价方式的两种,但这两种评价方式表明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的情况,从而采取适当的方式评价学生并激励学生,进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二)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体现评价的客观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动评价相结合”。可见,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因为每个人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到自己阅读能力的不足与优点,从而体现出评价的客观性。

在多元评价主体中,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客观性。因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的指导作用是相当大的。因此,教师应客观地描述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合理的、中肯的建议。教师可以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评价方式,例如,在对阅读作业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定量评价将学生的对与错划分并点明清楚,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客观地描述不足并指明努力的方向。这两种方式的结合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修正不足,发展优点。

学生作为多元化主体的一员,是不可替代的,因为自我评价是一种阅读心理、语言实践和口语心理的自我训练。但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和评价能力有限,学生的自我评价是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应该提出学生可以运用的自我评价的方法、目标和要求,在一定的标准且有效的要求下,学生再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学生就能明白自己能力的长处与短处,从而得到有效的进步。学生经过自我评价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而且教师在学生谈论与交流并遇到分歧或问题时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让学生真正在交流与谈论中获得有效且有益的意见。其实,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很特别的评价方式,因为根据这评价方式,学生之间可以很直接地学习到他人的优点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上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充分发挥好引导者与促进者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需要遵循的,因为这可以加强评价的客观性,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自己的阅读问题之处,进而思考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与提升阅读能力。

(三)综合化的评价内容,明确能力的优缺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评价应全面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多角度、创造性阅读的评价。”总的来说,教师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内容应综合化,因为这样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多多阅读,让学生明白自己阅读能力的优缺点,也可以让教师明白自己教学方式是否有效。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而且,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师的课堂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学习态度、听力情境、综合能力。这三个方面也可以进行细分,如学习态度,可以细分为课前准备、阅读姿势和写作姿势三个方面。此外,教师应尊重学生,并在评价时考虑学生的差异,不能用同一性质或同一内容的评价内容评价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因为这会让学生心里感到挫败感,从而失去阅读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该仔细思考在不同情境下的学生使用的不同的评价方法,但也不离开固定的评价内容范围。

从阅读的角度来看,过去重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现在理解文本只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手段,为了真正让学生获得一些东西,学生必须掌握文本的语言、情感等方面内容,通过对文本的情绪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和思想理解,逐步增加文化积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课外知识积累的评价可以是整体能力评价的一小部分,其旨在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阅读、观察和发现。因此,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弥补阅讀能力的不足,发挥阅读能力的优势,进而拓展学生阅读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阅读的理解。

三、结语

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发挥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面对工作、面对生存、与他人交往等方面的生活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选择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人生道路与人生方向。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要努力探索初中语文教育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积极思考初中生阅读能力的评价策略的有效性、科学性与客观性,致力让学生在趣味满满、氛围积极、乐观向上的课堂中发展和提升阅读能力。

(左毓红)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文本课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