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阳
成品油、化工产品需求回暖,天然气需求保持增长。综合考虑地缘政治、全球供需变化等影响,预计国际油价将维持高位震荡。
油价上涨让“三桶油”赚得盆满钵满。
今年上半年,主要受供需关系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影响,国际油价持续震荡上行,“三桶油”抓住机会,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业绩实现大幅增长。
上半年“三桶油”共赚1978.05亿元,相当于日赚10.93亿元,同时,3家公司准备拿出850.94亿元用来分红。
最佳业绩
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布伦特原油现货平均价格为107.94美元/桶,同比上升66.1%;WTI原油现货平均价格为101.85美元/桶,同比上升63.7%。“三桶油”因此大赚一番。
半年报显示,中国石油经营业绩创同期最好水平,中国石化创上市以来历史同期最佳业绩,中国海油净利润创新高。
中国石化上半年净利润435.3亿元,创上市以来历史同期最佳业绩,同比增长10.4%;营业收入1.61万亿元,同比增长27.9%;基本每股收益为0.36元。董事会建议派发2022年半年度现金股息每股人民币0.16元(含税),共计193.71亿元。
“公司营业收入的增加主要归因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带动成品油、化工产品等主要产品价格上涨以及部分产品销量增加。”中国石化称。2022年上半年,公司紧抓高油价机遇,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夯实资源基础,提升经营效益,实现了增产增效。
中国石油上半年实现营收1.61万亿元,同比增长34.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823.91亿元,同比增长55.3%;基本每股收益0.45元。公司拟派发2022年中期股息每股人民币0.20258元(含适用税项),总派息额人民币370.76亿元。
中国石油在财报中指出,随着国际油价上涨,公司的油气产品销售价格上升,带动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增加。
2022年上半年,集团积极应对形势变化,稳步推进海外油气合作,聚焦重点区块深化规模效益勘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加快重点产能建设,持续优化业务布局和资产结构。
中国海油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为2023.55亿元,同比增长84%;归母净利润718.87亿元,同比增长116%;基本每股收益1.57元。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70港元(含税)。按公司总股本计算,派息333.46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286.47亿元。
中国海油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公司抓住国际油价处于相对高位的有利时机,大力推动增储上产,扎实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坚定实施科技创新,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提质降本增效,生产经营业绩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能否持续
“三桶油”的好业绩能否持续?
中国海油董事长汪东进8月26日公开表示:“近期国际油价有所回落,但总体来看,全球的油气供给比較紧张,下半年国际油价总体还将在高位。”
中国石化认为,展望2022年下半年,全球经济滞胀风险上升,中国经济增速有望实现回升并保持在合理区间。预计境内成品油、化工产品需求回暖,天然气需求保持增长。综合考虑地缘政治、全球供需变化等影响,预计国际原油价格将维持高位震荡。
天风证券预计,2022年底原油需求有望逐步回到2019年的前高水平。俄罗斯受制裁影响,2022年二三季度预计产量环比下降,第四季度预计随着航线调整回升。OPEC产量路径变化尚待观察,但根据IEA判断实际增产能力已经有限。预测下半年油价在100~120美金/桶区间运行。
瑞银认为原油市场将持续趋紧,并保持看涨。瑞银建议,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可以增持较长期布伦特原油合约的多头头寸,或卖出布伦特原油看跌期权。瑞银预测,到2023年中期,布伦特原油的价格将稳于125美元/桶。
最差业绩
几家欢喜几家愁。
与“三桶油”大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半年“三大航”亏损创出新高,亏损额甚至超过去年全年总额。
今年上半年,三大航司中国国航、中国东航和南方航空均出现百亿规模亏损,且亏损金额同比翻倍式扩大,均创下各自历史最差半年报业绩。
中国国航、中国东航、南方航空依次亏损194.35亿元、187.36亿元和114.88亿元。合计亏损近500亿元。
此外,ST海航上半年录得亏损128.37亿元。
由此,A股半年报亏损前四公司均出自民航业。
疫情冲击
今年上半年,民航业亏损增加的主要原因仍是需求被疫情抑制,叠加油价高企、人民币贬值等,航司的燃油成本和汇兑损失大幅增加,行业整体亏损加重。
从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看,民航业仍是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行业。盈利水平上,中国国航在三大航中排名垫底。由于中国国航在我国航司中的国际航线占比最高,其受到的冲击也更为直接。
财报显示,国航上半年实现营收239.53亿元,同比减少36.40%。具体至客运收入,集团上半年客运收入151.04亿元,同比减少157.92亿元。其中,因运力投入下降而减少收入143.12亿元,因客座率下降而减少收入23.92亿元,因收益水平上升而增加收入9.12亿元。
国航旗下附属公司中,其持股51%的深圳航空亏损最多,深圳航空上半年亏损45.93亿元,上年同期亏损13.65亿元。
东航业绩也出现较大滑坡。上半年,东航的生产量、收入、利润等指标均较同期大幅下滑。特别是3月中下旬至5月底,上海暴发疫情全城静默,虹桥、浦东两大机场的客运航班量急剧减少,给东航的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影响。公司3月、4月及5月的ASK运力同比分别下降62.35%、86.61%和78.08%,6月份以来公司航班量呈逐步恢复趋势。
南航上半年营收为408.17亿元,同比减少20.86%。其中,客运收入为267.32亿元,同比减少32.65%。公司称主要是由于期内受到国内疫情的不利影响,国内旅客周转量同比下降43.47%,客运收入随之减少。
从半年报业绩看,疫情对民航业影响的深度和持续性超出预期。
分析师表示,民航业为薄利行业,收入端较成本端影响更大。从收入端看,上半年,民航运输生产一度跌入低谷,需求量显著降低。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行业共完成旅客运输量1.18亿人次,同比下降51.9%,为2019年同期的36.7%。其中,4月民航旅客运输量仅为2019年同期的14.8%;5、6月,旅客运输量环比增速分别为53.2%和82.2%;6月,民航旅客运输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46.2%,但国际旅客运输量仍低迷。
从成本端看,航油成本、汇率变动两大因素直接影响了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
在人民币贬值背景下,三大航的汇兑损益也由去年同期的净收益变为净损失。
三大航日子不好过,海航、山航等上市航司也亏损不止,8家航司亏损总额超640亿元,就连去年上半年盈利的春秋航空、吉祥航空、华夏航空也陷入亏损困境。
纾困政策
为解决航空业难题,一批助企纾困政策已开始启动,预拨首批国内客运航班中央补贴资金32.9亿元。民航局还为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各争取注资30亿元,协调国产航油出厂价格,预计全年可帮助航空公司降低燃油成本33亿元;同时,给予航空公司相对宽松的政策管控,例如各公司可在规定范围内自主确定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标准。
民航局综合司副司长孙文生透露,下半年将提高相关项目的审批效率,进一步扩大民航有效投资,争取到2022年底颁证运输机场达256个,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亿元。
在财政政策同步支持下,下半年航空公司运营情况或将好转。
减亏确定
国泰君安认为,海外出行需求仍在释放,展望下半年,防疫措施優化将助力国内出行恢复,且年内国际增班可期。三大航三季度减亏确定,但短期经营仍将承压。
据统计,国内航班量7月恢复至2019年同期8成。截至8月14日,7日移动平均数据显示,民航国内执飞航班10225班,同比提升62.4%,较2019年下降15.1%。
数据显示,国内航班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由6月底日均约9000班提升至7月中旬10000班。8月初,随着一线城市疫情控制良好,核心航线持续恢复,日航班量再次提升至11000班水平。8月中旬开始,由于部分地区疫情反复,日航班量整体稳定在10000班水平。
华创证券认为,随着近期国际航线优化持续推进,民航局宣布进一步优化国际客运航班熔断政策,中英直飞航班陆续复航,多航司宣布恢复多条国际航线。国际线恢复的节奏,将围绕“航班恢复先行—>预期旅客出行恢复—>实际旅客恢复”三阶段展开,实际旅客出行恢复阶段是对业绩实质性修复的阶段,而对于周期性行业,投资节奏会领先于业绩表现。
安信证券认为,疫情冲击不改行业复苏趋势,短期波动带来布局时机。从需求端看,疫情冲击拐点已至,被抑制的出行需求快速恢复,同时国际航班有序增加,“五个一”限制逐步淡化。从供给端看,航司新增2024年后运力订单,不改中期内供给低速增长预期。此外,民航票价市场化改革打开涨价弹性空间。供需确定性拐点叠加票价上行,航空有望迎来一轮成长周期。
分析师建议关注相关个股。
中国国航(601111):国内需求恢复支撑公司盈利修复;疫情后预计行业飞机引进放缓,将带动行业供需持续改善;公司一线城市航班量占比较高,将受益于核心航线票价弹性释放。
南方航空(600029):公司在国内线具有规模和资源优势,叠加经济舱全价上调,将受益票价弹性释放。
春秋航空(601021):公司能够以较快速度恢复航班及盈利水平。国内低成本航空龙头,长期看好公司抗周期性扰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