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玲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程,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但正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对很多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在面对较为深奥、与现实生活不贴切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很容易产生抗拒、畏难的消极情绪,致使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下降,“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方向与方法。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材中也包含了很多生活因素,如何更好地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生活化教学是指通过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更轻松地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从身边的熟悉的环境出发,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得到素养与能力的双重发展。
一、构建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有关科学性原则,即开展教学前,教师需对学生基本情况做到充分了解掌握,对其思想动态加以准确把握。小学生因年龄问题,社会阅历、生活经验明显欠缺,认知能力存在明显不足。所以,生活化课堂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主体,并对生活化元素有效融入,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促使生活化课堂能充满生机活力。同时,教、学信息需保证对称性,避免出现空间“断层”,促使学生可以紧随教师思路,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同时,生活化课堂涉及现实生活,两者之间紧密联系,需保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二)发展性原则
有关发展性原则,即构建生活化课堂,需重视发展课堂活力、张力,重视锻炼学生思维、学习能力。针对生活化课堂而言,需重视积极优化创新,课堂需保证具有生机活力,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如此,方可使学生对此产生充足兴趣,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實际而言,学习需大脑保持连续性工作,而大脑感知疲劳的情况下,则会向人体发出“偷懒”信号。而面对活力、张力十足的数学课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生注意力能更好地集中,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针对生活化课堂而言,需锻炼发展学生思维、认识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有效互动、质疑、思考探究。所以,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师需重视关注发展性原则,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奠定重要基础。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构建生活化课堂十分重要的核心原则。课堂教学环节,重点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学设计、方法等优化创新,旨在培养学生充足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真正提高。不过,在课堂教学环节,部分教师由于各种因素,可能会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至于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如此,师生难以开展有效互动,教师难以为学生及时有效的答疑解惑。所以,构建生活化课堂,为避免流于形式,教师需对主体性原则加以重点关注,对学生主体地位予以高度重视,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保证学习效率的同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构建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寻求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
生活化是在结合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将数学内容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呈现,使学生收获新知。数学化是运用数学的方式方法探索生活现象,二者之间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寻找生活化与数学化之间的平衡,并将其和谐统一于数学课堂中。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例如,编撰者的角度、学生的角度,以此体会编撰者的意图,选择生活素材,确定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落脚点。同时,教师也应将发展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将生活化与数学化统一呈现在课堂上,发挥生活化教学的最大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生活素材进行思考、分析,以此形成生活问题。除此之外,教师也应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带领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
例如,教师在讲解“认识时、分”这一课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情景,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可以用一分钟的时间做些什么事情”,以此让学生联想到生活场景,将教学生活化。教师可以举例说明,一分钟可以做一次眼保健操、一分钟人的心脏可以跳动90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清楚地明白一分钟的含义,并发现更多生活中一分钟可以办到的事情。接下来,教师要继续围绕生活话题带动学生的情绪变化以及思维活动,并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知识后,引导学生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一集动画片15分钟,一个小时可以看几集动画片”,让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思考,解释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数学奥秘,开阔视野。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深化了对时间的认知,还建立了时间观念,突破了教学重点。
(二)贴近学生实际,选取生活素材
贴近学生实际,选取生活素材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出现数学素材偏离学生生活的问题。教师在选取生活素材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选择趣味性的生活素材。由于教材中大多都是理论知识或数学成果,学生对阅读数学教材并没有很高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寓教于乐。第二,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生活素材。素材选择得过于简单化与成人化,都会无法发挥生活化教学的应有作用,学生难以深刻理解知识。所以教师要在选取素材前,深入分析学情、教材情况,并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取难度合理的生活素材,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第三,选取促进学生发展的素材。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并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所以教师要选取积极的、正面的生活素材,使学生不仅能收获新知识、新本领,还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夯实基础。
例如,在讲解“长方形的周长”这一知识点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在生活中搜集并整理长方形的事物、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桌子、茶几、衣柜、电视等都是由长方形组成的,并且不同事物截面的形状也是长方形。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在课前就将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为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创造了有效的支持条件。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其他正方形,例如,黑板、教材等,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学校的平面图,并提出问题“学校的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多少呢”,引出解决方法,使学生进入后续环节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强的联系,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展开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对数学知识的新颖体验,得到一定的启发,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三)优化生活素材的应用过程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要合理、优化地选择生活素材,并将其进行科学的整理,避免出现生活素材在课堂中占用过多。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准确地教学时机引入生活素材。只有在教学中张弛有度地应用生活素材,才能有效地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作用。一堂完整的课包括导入、讲解新知、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通过在各个环节合理引入生活素材,能加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采用生活素材导入新课,可以为教学增添趣味性与新鲜感,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产生学习的热情。讲解新知是教学活动中的精髓部分,它涵盖了教学的重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引入生活素材,可以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畏难心理。通过改编生活素材巩固知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此外,布置生活实践类作业,可以发展学生利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这一数学知识的讲解,是学生在已经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下展开的。教师可以在课程的一开始,借助多媒体或实物,为学生创设一个购物场景,为学生展示他们喜欢的文具、玩具、食品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教材纸币,并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选择自己心仪的物品。在学生已经对本节课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老板、顾客、超市工作人员等角色,通过组织学生模仿交易情景,展开巩固练习这一环节的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进一步构建了新知结构,还产生了正确的情感体验,为之后在生活中运用“两位数的加法运算”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更好地让数学知识走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逛超市”综合实践作业,让学生可以真实地观察生活中加法运算的场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拓宽生活素材的应用形式
应用生活素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语言、实物、多媒体、活动等。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以语言和板书展开教学活动的,虽然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快捷、效率高,但是也很容易造成课堂氛围的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疲惫感,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生活素材,并确定应用生活素材的形式,以此更好地将其与实际教学融合在一起,做到有机统一。教师在选用教学形式前,要掌握每种形式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应用形式,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不同呈现方式和教学方法的优势。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深入思考,探讨交流中深化认知结构,梳理知识脉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充分发挥生活素材的应用效果。
例如,在讲解“生活中的比”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事先搜集生活中的树叶,并认真仔细地观察树叶的长与宽。在课堂上,每一组要派出一名发言人,从搜集的树叶中挑选出一种树叶进行举例,引导他们探究同种和不同种树叶之间长和宽比值与形状大小的关系。通过向学生提出“如果两种不同的树叶,具有相似的长和宽的比值,那么它们形状会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深入思考教学内容的中心问题,并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存在的比,发现树叶中的奥秘,对数学学习产生求知欲与探索欲。再如,在讲解“轴对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物品”,将数学知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并通过组织学生制作剪纸、窗花等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
(五)写好教学反思,存档生活素材
反思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查自己的行為及其教学情景的能力,并做出理性的判断与选择的过程。每一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回顾教学活动中的细枝末节,诊断自己的表现,以进一步调整教学方向,完善教学体系,促进生活化教育更好地开展。如在一堂课结束后,若是应用的生活素材内有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就要进行以下反思:选择的生活素材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的生活素材是否足够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否在教学环节中存在某一问题,导致没有很好地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作用等。教师要将反思过程用文字总结下来,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以此为在下次相似的情境中有更好的教学表现。教师在自我反思后,也要与其他教师进行集体反思,共同交流探讨教学成果,在互相表达想法、提出意见的过程中,增强反思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解“多位数乘以一位数”这一知识点后,教师要反思自己通过“创设班级郊游情景,计算乘车费”这一教学活动,是否可以让学生沉浸于课堂学习。在反思中,教师可以发现,一些有集体郊游经验的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情景内容。教师应将这一反思过程记录下来,并寻求大多数学生普遍具有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拓展。再如,教师要反思“创设郊游情景是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创设的情境是否能渲染出与教学主题一致的情绪”等内容,以此形成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与完善的教学理论。
三、结语
总而言之,构建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深入开展“生活化教学”学习,通过将生活化与教学化和谐统一地呈现在教学中,选取合适的生活素材,优化生活素材的应用过程,拓宽生活素材的应用形式,积累生活素材和生活化教学经验,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以此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在学习中收获乐趣,体会数学的魅力。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