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对代词加工的影响

2022-05-30 19:38邵雯钰李晶晶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9期

邵雯钰 李晶晶

内容摘要:代词的指代对象的确定一直是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等相关学科都重视的问题。影响汉语代词消解的因素有许多,在语义因素中,动词的隐含因果关系影响代词的消解。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对动词的隐含因果关系和代词加工影响展开了许多研究且存在许多争论。本文将探讨前人的动词隐含因果关系研究成果,梳理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对汉语代词加工的相关实证研究,并指出不足,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隐含因果关系 代词消解 焦点假设 整合假设

动词的语义特征是影响代词加工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因果关系复合句时,动词隐含的因果关系在代词消解中起重要作用,读者会使用有关隐含因果关系的知识帮助确定句子中不定代词的意义。所谓的动词隐含因果关系,是人际关系动词的语义特征之一,指动词其中一个论元隐含着行为或状态的原因。Caramazza et al.(1977)把含有隐含因果关系的动词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语倾向型动词,即读者倾向于从动词的主语说明行为或态度的原因;另一类是宾语倾向型动词,即读者倾向于从动作的宾语说明行为或态度的原因。例如:

(1)张三打扰李四,因为他……

(2)张三祝贺李四,因为他……

(3)张三祝贺李四,因为他对比赛很满意。

在例(1)中“打扰”为主语倾向型动词,续写该句子时,读者倾向从动作的主语“张三”说明事件的原因,如“因为他将音乐放得太响”。在例(2)中“祝贺”为宾语倾向型动词,续写该句子时,读者倾向从动作的宾语“李四”说明事件的原因,如“因为他比赛获得金牌”。以上两种情况中,动词偏指与代词回指一致,句子被定义为一致句,相反,如例(3)中宾语倾向型动词“祝贺”偏指“李四”,而根据句义代词实际回指为“张三”,句子则被定义为不一致句。诸多实验中已经证实隐含因果关系的动词的语义倾向影响代词回指的倾向,且回指倾向与动词语义的倾向一致(Garnham, et al. 1992),同时研究还发现阅读一致句时,被试确定代词所指的反应时短,反之,阅读不一致句时,被试确定代词所指的反应时就比较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对代词加工的影响(Stewart et al. 2000;焦建亭和张必隐 2005)。下文中我们将梳理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对汉语代词加工的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

一.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对代词加工的影响实证研究

某些人际关系动词的语义具有因果倾向性,能引起读者对事件进行不同归因, Garvey & Caramazza(1974)最早创造了“隐含因果关系”这个术语描述这些及物动词的属性。具有因果倾向的动词有两类: 主语倾向型动词,如“恳求”“打扰”这类动词的主语,经常执行某个动作,或具有引发宾语反应的特征,人们倾向于从动词的主语方面找原因,通常将第一个名字指派给从句中的代词。宾语倾向型动词,如“喜欢”“祝贺”这类动词通常将宾语指派给从句中的代词,从动词的宾语方面找原因。

1.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对代词加工效率的影响

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影响代词加工在句子中的代词所指和动词的语义倾向一致时,被试确定代词所指的反应时短。如果句子中 的代词所指和动词的语义倾向不一致,被试确定代词所指的反应时就比较长。Ehrlich(1980)通过自定义步速阅读测量反应时来研究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对代词加工的影响。他们让被试阅读代词指代和动词偏指一致或不一致句子,并判断句中代词的先行词。结果表明,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影响代词加工:被试对一致句子的反应更快。类似的发现在Ferstl et al.(2011)的研究中也有体现,Ferstl et al.(2011)在Ehrlich(1980)的研究基础上扩充隐含因果性动词数量、被试人数及被试需面向的语料,以问卷调查形式证实了前人研究结果。

焦建亭和张必隐(2005)通过离线句子填充实验,如“张三批评李四,因为他____”,发现一些动词有明显的主语倾向或宾语倾向,证实隐含因果关系的动词的语义倾向影响代词回指的倾向,且回指倾向与动词语义的倾向一致。接着以填充实验所得的倾向性动词为实验材料创造一致句和不一致句进行阅读测试,借助脑电实验研究发现,主语倾向型动词提高主语的通达性,宾语倾向型动词提高宾语的通达性。当代词的实际所指对象和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偏向的指称对象一致时,阅读时间较短,在不一致时阅读时间较长,动词的隐性因果关系对代词消解的影响在两种类型动词也有不同表现,相较于主语倾向型动词而言,宾语倾向型动词引发的隐含因果关系性对代词的消解的影响更加明显。

2.不同类型动词的影响研究

不同类型动词所含隐含因果关系对代词消解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区别。通过焦建亭和张必隐(2005)的脑电实验发现,主语倾向型动词提高主语的通达性,宾语倾向型动词提高宾语的通达性,即相较于主语倾向型动词而言,宾语倾向型動词引发的隐含因果性对代词的消解比主语倾向型动词更明显。张兴利和白学军(2006)通过DMDX探测系统同样发现不同类型的动词所隐含原因的强度不同,宾语倾向型动词所隐含的原因比主语倾向型动词强,对代词消解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

3.语境支持的影响研究

隐含因果关系对代词消解的影响离不开语境的支持。在缪小春和宋正国(1995)的填充实验中,实验填充句共四种,分别为无关联词连接句,“因为”为关联词连接句,“但是”为关联词连接句,被动句。结果发现只有当连接词为“因为”时,受试对不同的动词填充的句子呈现出明显倾向性,其他句子则一律倾向以主语为代词所指进行填充。说明只有在因果语境下,隐含因果关系对代词消解才有影响。李榕(2014)通过句子填充实验填充有连接词句子和无连接词句子,如“王虎出卖了周强,因为____;王虎出卖了周强,____。”对比发现动词的语义特征需要在语篇因素的帮助下才能影响代词回指。在有因果连词时,读者能够得到提示,明白两句话存在因果关系,动词的语义隐含因果关系得到加强;在没有连词的情况下,动词的隐含因果关系没有得到加强,被试常常沿用上半句的主语作为话题。总之动词的隐含因果关系对代词回指有影响,但是必须和整体的语篇配合才会凸显,如果动词单独出现无法显著影响回指倾向。

二.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发生作用的时间进程

关于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在代词解决中起作用的时间进程是动词隐含因果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种作用是在遇到动词时立即发生的,还是在句子整合阶段发生,存在一些争论。在心理语言学中,目前学者比较认可的两种理论是:焦点假设和整合假设。

1.焦点假设

焦点假设主张隐含的因果关系可能在读者遇到动词时就发生作用, 使事件中由动词指示的人物突出,如果随后的从句含有一个代词,就能立即使突出的人物成为代词的默认指称对象(Stewart et al. 2000;孙燕等 2001)。因此在探测任务中,如果给被试呈现两个不同的人物主体,那么隐含原因的人物主体比其他主体更易被被试探测到。大多数研究多集中于书面理解中,申敏和杨玉芳(2006)则首次将口语中的韵律特征也考虑到自变量之中,采用听觉动窗法和跨通道探测技术,设计三个实验考察了汉语口语句子理解中,动词隐含因果性和重读对代词加工的影响及其时间进程,结果表明动词隐含因果性对口语句子理解中的代词加工有即时的作用,在不平行结构语句中,代词重读会引起注意焦点的转移。根据脚本映射和焦点理论(Sanford & Garrod 1988),读者阅读句子时的会尽可能早地建立上下文表征,在这个表征中,输入的语言被映射到该读者相关的世界知识上,读者建立起来的上下文表征,有一些表征处于外显焦点上,而另一些处于内隐焦点上,这两类表征是不同的,但通过在被启动的脚本中扮演的角色之间的映射相联系。如 “张三打扰李四,因为他将音乐放得太响”,当读者读到前半句时,句子的两个人物实体都处在外显焦点上,同时两个人物实体被映射在隐含焦点的脚本“打扰”的表征中,这个脚本不仅包含“打扰”这个动作的两个参与者,还包含了一系列有关打扰的其他信息,在该脚本中,关键人物“张三”是“打扰”这一动作的核心人物,在读者的头脑中更容易被通达,在探测任务中也更容易被探测到。

2.整合假设

整合假设认为动词隐含因果关系的作用发生在阅读之后,读者不是阅读到隐含因果关系动词就即时利用这种知识来确定原因从句的代词所指代对象,而是在他阅读整个句子之后整合两个句子的表征时这种知识才发挥作用(Millis & Just 1994;Garnham et al. 1996;张兴利等2000)。即当读者整合两个从句的表征时,根据连接词“因为”和上下文的信息线索确定代词的指示对象。通过句尾的整合修正读者对两个分句的表征信息,用推理精加工的方式使表征与连接词的意义一致。仍以 “张三打扰李四,因为他将音乐放得太响”为例,读者阅读前半句时,先建构前半句的表征(即张三打扰李四),当读到连接词“因为”时,读者先把前半句建立好的表征放入头脑中,读到后半句时,再建构后半句的表征,在句尾处整合两个分句的表征,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包括动词隐含因果关系来确定代词的所指对象。

总之,焦点假设不同于整合假设,认为动词偏向对代词的指认产生即时的影响,在明确的信息出现之前,这种影响就可以被探测到,该动词隐含因果关系信息对阅读理解的影响更迅速,读者在阅读到代词甚至动词时就已经形成心理表征,可以快速地进行代词消解。而整合假设则认为读者只有读完两个分句,分别建立起两个分句的表征后,在句末阶段整合两个分句的信息时才能确定代词指代对象。

三.未来趋势

综合上述研究,我们发现在因果关系语境支持下,不论是在产出实验还是理解实验中,汉语动词隐含因果关系都对代词加工产生影响,但是在不同类型的动词中,对代词消解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对代词的加工何时发生作用仍然是争论的一个问题,目前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文认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方向应该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动词类型考虑,探讨不同类型的动词,其隐含因果关系在确定代词意义时代词消解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的原因。关于两种动词存在差异的原因研究,目前仅有Long & De Ley(2000)通过语料库分析自然课文,考察了主语倾向型动词和宾语倾向型动词的使用情况,发现相比主语倾向型动词,宾语倾向型动词所在语境多为一致句,而且多出现在因果关系句中。但是这种分析只是对两种类型动词所在句子进行的一种现象的描述,没有深入探讨两类动词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

第二,从读者的角度考虑,探讨对于不同能力的读者,动词隐含因果关系是否能发生作用,且发生作用的时间进程是否存在差异,并寻找原因。因为对于不同水平的读者来说,他们的词汇信息的获取和整合能力并不相同,受到的动词隐性因果关系的影响也有可能存在不同,甚至无法成功利用動词隐含关系这一线索来预测指称对象。阅读过程是读者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体现读者与文本的相互作用。除此之外还可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利用动词隐含关系对代词加工的现象,有利于更好的研究儿童语言习得和语言加工规律。

第三,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考虑,在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对代词加工的影响实证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产出和理解任务,包含在线和离线实验,但是只局限于文字阅读,可以采用更多感官通道的参与,如听力任务和口语任务等。在探究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发生作用的时间进程中研究者通常采用探测技术、阅读时间测量和眼动研究等方法对时程问题进行研究,而采用何种方法能更即时、准确地测量读者确定代词意义的时程同样需要进一步探讨。

目前国内关于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对汉语代词加工的影响研究多采用语言产出和理解任务,借助多种实验工具,但是研究的角度局限,除了语言认知角度还可以从语言应用角度多加考虑。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对汉语代词加工的影响的深层机制也离不开文化对语言的影响。除此之外,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实验方法和实验对象,探讨隐含因果关系的普及性,以及探索其影响代词消解的更深层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汉语代词消解的相关理论和丰富有关汉语语言认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aramazza, A., E. Grober, C. Garvey & J. Yates. 1977. Comprehension of anaphoric pronouns[J].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5): 601-609.

[2]Ehrlich, K. 1980. Comprehension of pronoun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2(2): 247-255.

[3]Ferstl, E. C., A. Garnham & C. Manouilidou. 2011. Implicit causality bias in English: A corpus of 300 verbs [J].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43(1): 124-135.

[4]Garvey, C. & A. Caramazza. 1974. Implicit causality in verbs[J]. Linguistic Inquiry 5(3): 459-464.

[5]Garnham, A., J. Oakhill & H. Cruttenden. 1992. The role of implicit causality and gender cu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pronouns[J].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7(3-4): 231-255.

[6]Garnham, A., M. Traxler, J. Oakhill & M. A. Gernsbacher. 1996. The locus of implicit causality effects in comprehension[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35(4): 517-543.

[7]Long, D. L., & L. De Ley. 2000. Implicit causality and discourse focus: The interaction of text and reader characteristics in pronoun resolution[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42(4): 545-570.

[8]Millis, K. K. & M. A. Just. 1994. The influence of connectives on sentence comprehension.[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33(1): 128-147.

[9]Sanford, A. J., & S. C. Garrod. 1998. The role of scenario mapping in text comprehension[J]. Discourse Processes 26(2-3): 159-190.

[10]Stewart, A. J., M. J. Pickering & A. J. Sanford 2000. The time course of the influence of implicit causality information: Focusing versus integration accounts[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42(3):423-443.

[11]焦建亭、張必隐,2005,汉语动词的隐含因果性对代词加工的影响[J].心理科学,(5):1082-1085.

[12]缪小春、宋正国,1995,动词语义和句子语法对代词加工的影响[J].心理科学,18(4):197-200+255.

[13]李榕,2014,隐含因果动词对第三人称回指的影响[J].汉语学习,(6):28-35.

[14]孙燕、舒华、周晓林、郑先隽,2001,动词隐含因果性对代词加工的影响[J].心理科学, 24(1):39-41.

[15]申敏,杨玉芳,2006,动词隐含因果性和重读对代词加工的影响[J].心理学报,38(4):497-506.

[16]张兴利、白学军、阎国利,2006,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在代词解决中的作用及时间进程[J].心理科学,29(5):1149 -1152.

基金项目: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重点项目“人称视角对二语时态加工影响研究”(IF2022058)(主持人邵雯钰);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重点项目“二语隐含情景信息加工的具身认知研究”(IF2022059)(参与人邵雯钰)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