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琳
摘要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种种原因使戏剧文学作品成为了配角,老师学生不太重视戏剧文学作品的学习,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从高考、教材、校本课程、日常训练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戏剧教学 缺失 现实原因 对策
曹明海先生的《戏剧教学的“戏剧味”缺失问题与对策》(刊发于2021年第2期《(语文教学通讯)A刊》)一文,从理论高度,高屋建瓴地分析了当前高中戏剧教学的尴尬现状,认为“不少语文课一讲戏剧就没有传统文化的‘戏剧味了,‘戏乐和‘戏拟在语文课上都感受不到。曹先生的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下中学语文课堂中戏剧教学的严重弊端。
曹先生是大学老师,站在学院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学戏剧教学的沉疴,理论分析十分到位。正因为曹先生是大学老师,对中学语文课堂的关照,多多少少缺少了一些“现实”的因素。本文试图以一个高中语文教师的身份,从中学语文课堂戏剧教学的现实情况出发,再次审视中学戏剧教学的具体情况。
一、戏剧教学在中学课堂缺失的现实原因
1.戏剧在高考试题中的“缺席”。一年一度的高考被社会公认为“指挥棒”,对中学教学的影响不可低估,高考考什么,中学教师便教什么,中学生就学什么。高考不考的东西,中学教师果断舍弃,中学生也鲜有涉及。戏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多年来被打入冷宫,一直排除在高考试题之外。
笔者翻阅了十几年来的高考试题,无论是国家卷还是地方卷的大阅读题,戏剧全部缺席,仅有个别地方卷,在语言运用、文学文化常识等考点上稍有涉及,其目的是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并没有考查考生阅读戏剧的能力。
为什么戏剧会在高考试题中遇冷呢?一是受高考试题字数的限制。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考生的阅读总量在9500字左右,如果加上戏剧,在“字数”上是不允许的;二是排版的限制。戏剧的句子特点是“行多字少”,如果行数太多,会影响到试卷的排版;三是从试题的难易角度考虑。在四大文学样式里面,面向中学生阅读的戏剧,阅读难度相对来说要小一点,命题人担心考不出来考生真实的阅读水平,只好牺牲戏剧了;四是命题难度比较大。虽说戏剧的阅读难度不大,但从命题角度考虑,戏剧是不太好命题的,这一点和元曲有些相似。
2.高中语文教师对戏剧的“冷漠”。造成高中语文教师对戏剧的冷漠,有两个原因。其一是高考试题对戏剧的抛弃。虽然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广大语文老师,一方面在尽心尽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另一方面还要重视高考应试的训练。为了能让学生多拿一点分数,无奈地选择了“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的下策,对戏剧教学“翻白眼”。其二是教师教学戏剧能力的恶性循环。十多年来,戏剧在高考试题中连配角都不是,当年的学生,变成了今天的老师,如果在大学没有补上戏剧这一课,教学戏剧的能力天生“缺钙”,对戏剧只能“敬而远之”,教学中一笔带过。个别语文教师,甚至连《雷雨》《哈姆雷特》《茶馆》这样的经典也都丢掉了。
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对戏剧教学不加重视,戏剧在中学课堂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3.学生和戏剧之间的“代沟”。笔者就四大文学样式的喜欢程度,对所在学校的学生发出问卷调查,最后的结果是,学生最喜欢的是散文,其次是小说,第三是诗歌,最不喜欢的就是戏剧。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戏剧呢?除了高考不考的硬伤之外,还有以下原因。
一是内因,即戏剧本身的原因。首先,和大多数散文相比,戏剧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往往滞后,和当下中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比如老舍的《茶馆》,虽然名扬海内外,但学生对《茶馆》折射的那个时代、戏剧中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代沟”。其次,和小说相比,戏剧的情节虽然较为曲折,但没有小说那么吸引人。同样是写暴雨的,尽管《雷雨》中的“雷雨”描写相当出彩,深得大家的好评,但中学生更钟情于《平凡的世界》中“暴雨”的惊心动魄。田晓霞的死,使许多中学生唏嘘不已。至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等待戈多》,喜欢阅读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二是外因。首先是学生的时间受到其他学科(主要是理科)的挤兑,很少有时间来阅读戏剧。其次是随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娱乐方式多元化,影响了到了戏剧。今天的中学生,碎片化的时间大多用来刷抖音,看头条,很少把时间给了戏剧。
4.学校课程设置的“急功近利”。2020年7月28日南京一中的大门口,发生了一件家喻户晓的大事情,孩子在该校就读的家长,愤怒地高喊“一中不行”“校长下课”等口号,造成这次围攻事件的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是,当年南京一中的高考“考砸”了。事情虽然发生在南京一中,但担心高考考砸的阴霾,环绕在每一位高中校长,尤其是一些高考名校的校长的心头。既然高考都不考了,何必“庸人自扰之”,开设一门不那么重要的“戏剧”课程,给自己带来大麻烦呢?于是,戏剧就乖溜溜地滚出了中学校园,与广大中学生渐行渐远了。
二、解决戏剧教学缺失的对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而戏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戏剧“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它发挥着社会对学生语文素质要求的重要导向作用”,突出戏剧教学,对做到“四个自信”意义重大。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忽视戏剧教学,更应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进一步加强戏剧教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来突显戏剧教学的“戏剧味”。
1.增加高考选做题。当年的高考,为了兼顾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考查,采用了选做题的方法,即命题人给出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让学生“二选一”。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散文和小说交替出现,这就使得广大师生在备考的过程中,不敢轻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文本,既要重视实用类文本,还要重视文学类文本,既要重视散文,还要重视小说。如果在高考试题中,在文学类文本这个大类中增加对戏剧的考查,让学生取得较好的语文分数,以此来刺激师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最終养成自觉阅读戏剧的良好习惯。
2.增加教材中戏剧的篇目。苏霍姆林斯基说:“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如果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一些优秀的戏剧文学作品,多多少少能扭转当下戏剧教学的被动局面。统编教材的专家也意识到了戏剧在中学语文课堂遇冷的情况,在原有《窦娥冤(节选)》《雷雨(节选)》《哈姆莱特(节选)》三篇戏剧文学的基础上,增加了《玩偶之家(节选)》和《茶馆(节选)》。但我们认为,篇目还远不够,还应增加《西厢记》等优秀的戏剧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
3.开设校本课程,增加实践活动。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要进行为期一周的课本剧展演,至今已举办了21届。剧本改编、演员选择、道具准备、场地布置、服装租赁等,完全由学生自已完成,教师只起一个指导的作用。每次展演都很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校长主持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在普通高中学生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行动研究”就是对此项活动的总结。通过课本剧展演,学生熟悉了戏剧的基本常识,逐渐热爱上了戏剧,形成了阅读戏剧文学作品的浓郁风气。
4.重视日常训练。在周测训练中,我们适时进行戏剧文学的训练,以此作为催化剂,倒逼老师教学生学戏剧,久而久之,学生逐渐感受到了戏剧作品中美好的思想感情、精致的表现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于是,慢慢地喜欢上了戏剧,戏剧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师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通联:甘肃张掖市张掖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