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2-05-30 10:48:04孟庆贤
天津教育·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体育教师德育

孟庆贤

素质教育已在我国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各学科在展开教育时都必须融入道德教育。体育课程也不例外,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本文从五育并举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开展道德教育的原则入手,分析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的目的,探究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策略。

我国已进入社会发展新阶段,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要求愈发明确,道德教育在其中的重要性也得到了突出。在日常课程教育中必须重视道德教育的渗透,以道德素养的提升为基础,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道德教育渗透的诸多课程中,体育是最易被忽略的课程,这是因为体育教师对重视学生的体能锻炼和运动技能提升,在道德教育方面重视度不高。但是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也必须将道德教育作为关键内容,且体育教学存在较多渗透道德观念的途径和环节,因此在五育并举背景下加强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势在必行。

一、五育并举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开展道德教育的原则

(一)目标统一性原则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关键环节,也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保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重点,因此小学教育必须有系统、有目的地对学生展开针对性道德教育。体育是小学教育中重要课程之一,同时也是渗透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教育时需要保证正确道德观念的高质量渗透,使其与德育目标相统一,为学生提供道德教育服务,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树立正确观念。

(二)个体差异性原则

学生是独立的发展个体,且兴趣化教学等的推进使学生个性化特征较为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在展开各项教学时实施针对性教学,对学习速度快、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可适当提升道德教育难度,而对学习速度相对较慢的学生则可花费更多时间对学生加以引导。体育教学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保证教学过程中道德教育效果。

(三)延续性原则

德育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漫长的教育阶段,且和常规知识技能教育存在较大差异,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认可和投入,并将其于现实生活中实践。道德教育无法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起到迅速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作用,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渗透具有延续性特点。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认知能力、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呈发展变化趋势,因此各阶段体育教育都必须沿袭和渗透道德教育,给予学生长时间连续性正确道德法律觀念培养,以发挥德育效果。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的目的及必要性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的目的

1.培养学生坚强意志

小学体育教学将培养学生坚强意志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在实施体育教学时,任何运动项目都会给学生的身体造成一定负担,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会产生疲劳、酸痛以及恐惧等相关反应,进而引发害怕失败、害怕辛苦等一系列心理障碍。对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将道德教育融入至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面对困难不放弃、坚强等意志品质,使其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完成体育锻炼,并在过程中得到意志的升华,让学生在劳累中获取精神上的愉悦。

2.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小学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教学不同,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意外伤害,在给学生带来伤痛的同时也会影响正常教学。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在使用运动器械之前对器械进行检查、在进行运动时提前做好热身等,都是正确面对体育学习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此过程中对这些内容加以强调就能创造出更加安全的体育教学环境,在保护学生安全的同时还能使其树立起爱护公物的优良品质。

3.培养学生协作意识

体育课程学习离不开学生间的团队协作,如接力比赛、篮球、足球以及拔河等体育项目,无不体现学生合作能力,若学生凝聚力不强、配合度不佳,则无法达到理想结局。因此,在这些体育项目的教学过程中融入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团结协作意识,明白团队协作对事件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觉融入集体,做好自身工作,顾全大局、团结友爱,个人服从整体,进而在体育活动中提升合作能力,同时培养合作自觉性。

4.培养学生纪律意识

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纪律要求较为严格,因此体育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纪律意识的重要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道德教育,提高对学生的纪律要求,能让每个学生树立纪律观念,端正学生学习态度,避免出现集体观念淡薄、纪律涣散等问题。因此要注意强化运动标准和纪律规定,在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培养纪律意识和观念,增强学生品德素养。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德育在小学阶段实施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学能让学生在体育竞赛和体育游戏中树立起正确竞争意识、规则意识以及合作意识,促使学生主动遵守班级纪律,进而形成集体主义观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和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另外,小学阶段学生思想意识发展尚不成熟,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因此这也正是德育实施的最佳时机。体育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特性更为突出,教学中的多个项目都具有竞技性,且需要学生相互协作,在课程中渗透德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促使其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实现身心健康成长。因此,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时对学生展开德育极为关键,可将道德教育融入丰富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在运动中领会体育精神,促使其全面发展。

三、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中未能充分将德育融合

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融入度不高主要有两大方面原因:一方面,我国教育已经对全面教育、综合教育有了严格要求,体育教学较以往有了较大改善。但是,部分学校仍将文化课考试成绩提升作为教育的关键,体育教学常被其他学科占用,对体育教学重视度不高,因此体育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也无法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德育在体育活动中的融入度与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直接相关。教师决定道德教育质量。但就当前而言,部分学校的领导者认为德育是班主任的工作,与其他学科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关联度不高,这使体育教师无法在思想上对道德教育加以重视,在具体体育教学过程中也仅将学生体力提升及体育技巧的学习作为重点,忽视了道德教育,造成道德教育在体育活动中融入度不高。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形式单一

为避免出现校园安全事故,一些学校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带领学生进入操场,下课后再将学生送回教室,这直接缩短了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获得充足时长,部分体育教师在遇到学生间发生矛盾时以口头说教、单个教育为主,意在最快维持现场秩序、开展体育课程。但是这一处理方法并不能达到处理学生矛盾、培养学生协作意识的目的,还较易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并未在遇到矛盾时培养起学生不拘小节、善于团结等优良品质,德育渗透形式单一,无法起到理想效果。

(三)体育教学中的德育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教学评价反馈能帮助教师理解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完善,进而促进教育事业稳定向前发展。小学德育同样如此,对教师、学生均能起到正面作用。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中需要充分了解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进而予以完善和处理,提升教学品质,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教学服务。而对学生而言,学生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有得到教师的公正反馈和积极鼓励才能真正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方式的对错,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在实际过程中,部分学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并未就道德学习方面的内容给予学生科学评价,体育教师在教案中的评价多大而空,无任何实际意义。在活动过程中的点评也缺乏针对性。也未给予学生情感反馈和支持,造成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强,无法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品德教育,道德教育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四)未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性格观念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家庭环境、思想观念的不同,所形成的学习特点也不尽相同,且当前鼓励个性化教学,小学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融入也应符合学生个性化特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班级内学生较多,且教学时间有限,因此部分体育教师采取统一教学方法,道德教育以口头讲述为主,不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特点,也不符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因此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四、五育并举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渗透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提升小学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對培养学生完善人格极为关键。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在体育教学中将德育作为重点,通过科学的理论及方法展开教学,既要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又要培养学生完善品格。教师还要积极更新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落实德育理念。小学体育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道德教育的关键意义,并将道德理念融入至教学过程中,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高质量人才。除提升重视度之外,小学体育教师还要重视德育内容的完善,不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为德育教学融入提供契机,提升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教育成效。另外学校还可就本校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与学生发展特点相符的特色教学模式,将本地的杰出人物事迹以及体育名人等的感人成长经历等编入体育教学教材中,以此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二)创新教育形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体育教师开展体育的形式无非是跑步、做操等,形式单一,因此德育的形式也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对此,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尊重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一性格特征,针对性制定道德教育方案。首先,教师需提升体育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多种体育游戏的运用营造出轻松的体育教学氛围,在此背景下开展道德教育渗透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新性的趣味游戏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使其更加认真地投入合作和游戏过程,获得德育熏陶。另外,教师要紧抓体育教学中开展道德教育渗透的契机,拓展德育形式。如通过多媒体对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拼搏情境予以播放,使学生感受到拼搏后胜利的喜悦以及运动员在赛场上不畏艰难、克服疾病及伤痛的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和不畏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

(三)发挥体育教师示范作用

体育教师是道德教育渗透至体育教学的关键力量,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教师首先要明确对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做到以身作则、以德服人,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若教师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则不仅不能充分发挥道德教育渗透作用,甚至还可能会引发学生负面情绪,使其对体育课程及道德学习起排斥、反感情绪。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及生活中展示良好品德修养,注重言行举止的规范性,始终坚持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尊重学生自尊,真正取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进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四)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阶段学生体育教学中德育的融入需要以学生行为特征及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充分利用小学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性格特点,提升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娱乐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各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与其他课堂不同,体育课堂具有自主性、活跃性等突出特点,体育教师可以将体育游戏与德育教学相融合,既能起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项目以强健体魄的作用,又能达到以游戏为依托提升学生品德素养的目的,一举两得,德育渗透效果极大提升。另外,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个性以及兴趣点的不同设置多种体育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丰富的体育活动,增强参与感,同时可讲述体育明星成长故事,鼓励学生讲述自己获得的启发,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进而培养学生健全的意志品格。

五、结语

体育教学是小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起关键作用。体育课堂活动协作性、竞技性特点与德育相契合,是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必须将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构建系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开展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要提升体育教学中道德融入的有效性,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品格。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体育教师德育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师(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