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芳
内容摘要:甘肃陇南地域文化多姿多彩,秦早期文化、氐羌文化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20世纪初年风云激荡的民主革命斗争在陇南有精彩的书写,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立足于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優势,发掘地域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发展力、创造力,培育陇南地域文化软实力,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经济,使美丽幸福新陇南真正成为特色文化之城、文旅康养之城、综合性节点之城。
关键词:陆海新通道 陇南市图书馆 地域文化 秦早期文化 氐羌文化
自2017年8月以来,我国甘肃、重庆、贵州、广西、新疆、青海、宁夏、云南8个西部省(区、市),先后开展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沟通工作,2019年1月,签署合作建设“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陆海新通道”的建成和运行对加快推动我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新格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陇南对接“陆海新通道”经济,对于更好地找准发展定位、发掘各方资源、聚焦各种要素、形成强大合力、发挥地理区位优势、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一.陇南市图书馆及其特色馆藏
陇南市图书馆,其前身是武都区图书馆,始建于1925年,1982年正式分设独立建馆。是目前陇南市藏书量最大、接待读者最多的公共图书馆,作为陇南市最大的文献信息集散地,为陇南市直机关及武都区城乡近60万群众提供图书报刊借阅、文献资料查询、信息数据收集等各项服务。经过90余年的发展,现拥有3000多平米的馆舍,馆藏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类图书、文献资料及视频资料共17.5万余册,先后引进“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新方志800余册,旧方志1127卷,期刊、学位论文、会议等14个数据子库电子资源,歌德电子借阅机2台,报刊阅读机2台。现有工作人员23人,其中副研究馆员3人。
陇南市图书馆历史悠久,馆藏资源丰富,地域文献资源独具特色,如:中国共产党陇南地区大事记,武都文史资料汇编,岷州志校注,阶州直隶州续志,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图录,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陇南文史,武都县志,文县志,礼县志,西和县志,成县志,宕昌县志,两当县志,徽县志,康县志等等。
在陇南对接“陆海新通道”经济的背景下,陇南市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阵地的重要载体,以地域文化传播为己任,精心组织专业水平较强的人员,充分利用馆藏优势,坚守“推送一本好书,提升民众文化内涵;发掘一部文献,展现城市文化魅力”的服务宗旨,为陇南特色文化之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立足地域文化优势,发掘特色文化资源
1.秦文化、氐羌文化:先民坚实的历史足迹
基于地方丰富独特的文献馆藏资源,陇南市图书馆在发掘、整理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辑录、编撰了许多有关陇南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地理沿革、民情习俗等的地域性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对于发掘陇南特色文化资源、助推特色文化之城建设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甘肃陇南虽深居西北腹地,但境内的白龙江、北峪河、西汉水等流域普遍存在着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7000多年前就留下人类活动的痕迹。古代陇南多部族聚居、融和、生息、繁衍,现陇南市及周边地区是氐羌人的主要活动区域,西汉时设置“羌道”“氐道”,前者治所在今陇南市西邻接的甘南州舟曲县北,后者治所在今陇南市礼县西北,《汉书》说“有蛮夷曰道”,这里“道”是跟县同级别的建制,即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古代陇南地理位置独特,处于中央政权和地方割据政权、地方割据政权相互之间矛盾冲突的前沿,战争频繁,有过多次族群的大迁徙和大融合。
礼县是秦早期都邑“西垂”(也称“西犬丘”)之地,是秦人开疆拓土、奠定基业、进击中原、一统天下的摇篮,秦先祖庄公、襄公、文公等几代君主都曾在此披荆斩棘、艰辛创业。目前对“西垂”都邑的具体地望,颇有争议,见仁见智,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发掘的大堡子山遗址、鸾亭山遗址、西山城址等的成果看,东北至礼县红河镇、盐官镇,西南至礼县石桥镇一带,应该是“西垂”的中心地域。今天流行在这一区域的“乞巧节”,就带有早期秦文化的印记。
关于“羌人”,早在商代的典籍中就有他们生活的记录,其活动疆域较大,大致据有今甘肃大部并向东延伸到陕西、山西、河南一带。春秋战国时,有一支羌人跋山涉水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活,这就是聚居在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羌族。但今天陇南市宕昌县的大河坝、路岗头等村寨生活着的藏胞,叫“蕃族”或“木家”人,许多方面如衣着、习俗、信仰等沿袭着古羌人的文化元素,他们可能是羌人中的一支系,而且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末期至南北朝时期,生活在这里的羌人曾建立过自己的割据政权“宕昌国”,当时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宕昌县的“宕昌”也源于“宕昌国”这一古老的国名。
氐人,周秦时分布在今甘肃、陕西、四川三省交界区域的一个族群,有青氐、白氐、蚺氐和巴氐、白马氐、阴平氐等多个部落支系。魏晋以后的历史典籍中很少有氐人的记载,但十六国时期及以后的一段历史时期,在陇南出现的几个割据政权如仇池国、武都国、阴平国等等,均为氐人所创建和经营,它们虽然没有像“十六国”那样荣耀于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上,但是却与“十六国”一起共同书写了古代中国大分裂、大动荡的乱世悲歌,同时也为古代陇南的历史文化描画出厚重的底色。今天在陇南文县铁楼乡一带生活的白马藏族,他们的民俗风情、传说故事等带有极其鲜明的古氐人文化内涵和特色。
2.红色文化:中国民主革命斗争的精彩华章
陇南见证了20世纪初年中国民主革命斗争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
1932年4月2日,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许天洁、刘林圃等在陇南市两当县组织、策划、发动、领导了一次极具影响力的革命军事暴动,这就是“两当兵变”。这一革命斗争行动为大夜弥天的陇南开启了伟大革命斗争的序幕。两当县有关部门已抢救性保护“两当兵变”旧址及相关场景。1935年9月和次年10月,北上的红军路经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在此休整并做出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进军陕北,创建革命根据地。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是目前全国修复原貌面积较大、资料展示较丰富、整体保存较完整的革命遗址之一。
三.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助推陇南特色文化之城建设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小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继后不少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各种表述不同的阐释。一般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分为两种,即硬实力、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与国家的科技水平、经济状况、军事力量等相关联的实际能力,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物质生活状况、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军队力量等硬件方面,而软实力则是与国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形态、制度安排等相关的非物化的隐形存在的精神力量,体现在文化生活、社会治理、时代风尚等软件方面。“文化软实力”是由“文化”和“软实力”综合衍生的一个概念,强调的是文化对于科技、经济、军事等发展所产生的潜在影响力和推动力,实则是一种精神力量。而地域文化软实力是指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转化成潜在地推动区域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
1.发掘以地域历史、形象、精神、品牌为核心的文化影响力、辐射力,把陇南着力建设成特色文化之城
作为一种在特定情境下沿袭的历史生活的传承和积淀,地域文化对一座城市而言,是精神和灵魂,它展示城市的独有魅力和风貌,凝聚城市的特有格调和品味。发掘特色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发挥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提升城市文化的层次和品味,已成为建设文化名城的主要策略和选择路径。
秦早期文化、氐羌文化等在陇南的传承和发展,源远流长,生生不息;20世纪初期,气势恢弘的中国民主革命斗争生活,在陇南大地上演了几出精彩的片段,留下了动人的场景,积淀了厚重的红色文化,这无疑加强了陇南城市的文化识别力和文化判断力。如白马人傩舞“池哥昼”,将古氐人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乞巧节烙刻着早期秦文化印记,宕昌羌寨的民情习俗沿袭着古羌人遗风和文化元素,西垂陵园遗址和秦文化博物馆折射出秦先民生活的痕迹,还有两当兵变旧址、哈达铺长征纪念馆等等,这都是陇南地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先民神秘坚实而多姿多彩的历史生活,风云激荡的民主革命斗争在陇南书写的精彩华章,对于陇南人而言有普遍的认同感、归属感、敬重感、自豪感。要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陇南地域文化,全力打造陇南特色文化之城,全面彰显古韵新风的文化魅力、陇上江南的生态魅力、典雅时尚的时代魅力。
2.发掘以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核心的文化发展力、创造力,把陇南聚力打造成文旅康养之城
陇南要立足于地域文化优势,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把陇南建设成为西北知名康养目的地、大九寨旅游圈游客集散地。陇南市被誉为“陇上江南”,境内地貌形态复杂,有高山、河谷、丘陵、盆地等,气候垂直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如银杏、水杉、红豆杉等,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这里绿水青山,景色宜人,自然生态环境优美。要践行绿色理念,保护绿色生态,建立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大生态农业,发展康养产业,在康县、徽县、成县、两当县等地建成一批高规格、高品质的康养基地,打造康养之城。
坚持以独特地域文化为引领,大力开发一批高热度、高质量的旅游线路,实现文脉相承、业态互补,突出特色化、品牌化。如红色文化一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徽成两康战役纪念馆——两当兵变旧址;秦文化一线:西垂陵园遗址——秦文化博物馆——乞巧节;氐羌文化一线:白马人傩舞“池哥昼”——宕昌古羌人民俗风情。实现与周边景区互联互通,北向与甘南州拉卜楞寺、桑科草原等景区联结,南下与九寨沟景区贯通,打造大旅游圈。
3.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抢抓对接陆海新通道经济机遇,把陇南全力打造成综合性节点之城
陇南应积极融入对外开放新发展格局,立足比较优势和地理区位特点,从毗邻区域、以至全省和国家层面筹划布局。发挥地理区位优势,打造全方位交通物流高地。坚持开放包容、协同联动的发展理念,全面建成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实现南北贯通、东西延伸、城乡覆盖、局地联网、陆运航运水运配套的交通运输格局,建立完善现代化物流运行体系,开启“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城乡配送”新模式,把陇南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新的交通物流枢纽。
陇南地处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交汇点,未来发展应着力推动机制体制创新,构建西部开发开放新格局,发掘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合力,把陇南建设成为集交通物流节点、观光旅游节点、城市圈节点为一体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陇南应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完善投资创业政策体系,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力优化营商环境,扎实推进区域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陇南建成投资创业的热土。
综上所述,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强大的地理区位优势,便捷的陆运航运水运立体交通设施,成为陇南对接贯通西部陆海新通道经济的主要支撑力和强大推动力。今后陇南市图书馆将与有关部门继续努力,加强合作,发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培育陇南地域文化软实力,使美丽幸福新陇南真正成为特色文化之城、文旅康养之城、综合性节点之城。
参考文献
[1]曾桃.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交通运输体系与其经济带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21.DOI:10.27671/d.cnki.gcjtc.2021.001022.
[2]陆海新通道.百度百科(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21875714.html);2019-08-22.
[3]中新互聯互通项目公布三年成绩单[N].经济参考报,2019-01-11(A05).
[4]黄承锋,曾桃.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的时空结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2):32-38.
[5]我国西部8省份合作共建“陆海新通道”[N].中华工商时报,2019-01-08(02).
[6]周者军,薛小平.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再次出土珍贵文物[N].甘肃日报,2015-07-18(001).DOI:10.28286/n.cnki.ngsrb.2015.003092.
[7]赵逵夫.白马人的历史与文化——在“首届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研讨会”上的报告[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33(06):64-67.
[8]杨垚,肖红旗.陇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9,20(01):109-112.
[9]甘肃·宕昌·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J].甘肃社会科学,2021(01):238.
[10]陶建杰,尹子伊.中国文化软实力建构与国际传播策略[J].南方传媒研究,2021(04):52-58.
[11]赵光辉.“一带一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内陆节点问题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1):54-62.
[12]堤达·昂,韦锦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J].中国-东盟研究,2019(02):15-24.
[13]刘蓉.国际贸易新通道背景下的陇南特色文化之城建设[J].文学教育(下),2019(12):151-153.DOI:10.16692/j.cnki.wxjyx.2019.12.066.
[14]中共陇南市委宣传部.奋力建设幸福美好新陇南[N].甘肃日报,2021-12-07(008).DOI:10.28286/n.cnki.ngsrb.2021.006095.
[15]王俊峰.简析陇南地方文献研究对提升陇南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7):106-108.
[16]赵锐锐,韩旭峰,王博.陇南市特色农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42(11):52-55.
[17]张佳斌.陇南:用实干书写脱贫答卷[J].党的建设,2020(10):32-33.
(作者单位:陇南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