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答案提升学生获得感

2022-05-30 18:52:14王美张登奎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政治生活备考策略重构

王美 张登奎

【摘 要】思想政治学科因其严谨、科学、强理论的学科特性,往往给人以枯燥乏味的学科印象。而获得感的难以满足,更令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测评与试题评讲是学生真切取得获得感的大好时机,然而部分教师在评讲时无法缩小标准答案与学生所学之间巨大的理解鸿沟,加深了学生“高预期、低获得”的感受。为了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教师在评讲时需要以教材作为支持,搭建标准答案与教材知识间的桥梁;尊重学生的思考习惯,提供基于经验基础的解题支架;基于思想政治学科的科学性原则,遵循原旨规律,对标准答案进行“重构”。

【关键词】主观题评讲;备考策略;政治生活

一、引言

所谓的获得感,简单来讲由“获得”和“感”组合而成,其生成过程依次为树立心理预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产生实际获得,最终形成心理认同,生成获得感[1]。这里的获得必须是一种客观上的获得,并且强调主体对客观获得的感知与认同。

在强调学生获得感的教学需求下,试题评讲是让获得“真实可见”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但是许多教师在评讲试题时忽略了学生获得感的取得,讲解过于简单,不少学生在阶段性测评后产生政治学习“高预期、低获得”的感受,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许多师生认为,政治生活方面的主观题最易解答,失分率也低,因此在估分时普遍对这些题抱有较高的预期。然而实际教学发现,学生拿到成绩后普遍反馈:政治生活方面的主观题丢分比预想中要多,对照标准答案时又产生了理解困难,一时无所适从,感觉深受打击。这种打击感一方面是学生的自我期待未能得到满足,也就是未能得到预期的收获感;一方面是学生试图改变现况却无能为力的挫败感。标准答案与课堂习得的断裂,使学生难以依靠自己将习得的知识与经验转化为标准答案,从而进一步打击了自信心。处于备考的特殊立场,学生十分期待能通过试题评讲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答题能力,重塑應试信心。如果教师无法满足期待,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动力。

由此可见,无法将日常“所学”转化为考场“所用”是学生获得感大幅降低的一大原因。如果教师能以“重构”的方式调整标准答案,学生就能突破原有的理解障碍,实现从“所学”到“所用”的转化。这里的“重构”关系到教师评讲中启发学生思考的三个问题:一是答案从何而来,与教材或材料有何关系;二是如果答案中某些内容写不出来,可以用什么来替代;三是答案的结构与逻辑是否需要根据试题进行调整。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些问题时,答案就在被“重构”。

二、搭建标准答案与教材知识之间的桥梁

知识获得感是学生学习获得感中最基础的部分。测评过程中,知识的获得感来源于学生能通过知识的顺利再现和正确运用产生学以致用的感受。学生答题时使用的知识主要源于教材,他们回忆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点,围绕政治生活中公民、政府、党等知识体系组织答案再稍加拓展作答。但是标准答案的解题思路显然不是如此,它更强调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的深度融合。不少学生认为,标准答案中对知识的运用太灵活,他们难以理解标准答案的答题思路,因此漏掉了很多得分点,很多内容在实际做题中也答不出来。尽管许多学生表示,经过完备系统的备考复习,他们非常熟悉教材知识,甚至已经烂熟于心,但还是难以依照标准答案的答题模式进行解答。由此可见,学生知识获得感的提升,关键不在于强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熟记,而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标准答案的解题思路,在教材与试题间搭建桥梁,使之学会如何运用知识,产生学以致用的感受。

无论试题如何命制,标准答案如何运用知识,教材永远是支持学生回答问题的根源。关键在于,如何才能点明标准答案与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发现原来自己误以为“不接地气”的标准答案其实都来自教材,自己同样可以答出这样漂亮的答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从三个方面为学生指点迷津。一是在标准答案的语句中明确指出哪里提到了教材中哪几个知识点,二是解析标准答案依照什么逻辑运用这些知识点,三是围绕题干设问和材料信息,寻求教材知识与标准答案的有机统一。如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课标卷Ⅰ)中的第38题,该题材料一中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凡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不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其他各级政府、部门、单位都必须以此为依据。该题的第(1)问是:“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本题的标准答案如下:

严格执行人大审批通过的预算;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按照预算法的要求编制预算和执行预算;运用检查、审计等行政手段强化预算监管;公开预算,增加财政收支的透明度,接受权力机关监督和社会监督。

初读标准答案可以感受到,它的表述极为专业,语句中没有明显的对教材知识的引用,内容非常具体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都是围绕材料提供的信息展开,没有围绕政府泛泛而谈,也不是简单的政府知识的堆砌。学生要给出这样的答案难度很大,甚至不太能理解其答题逻辑。为了给学生搭建标准答案与教材知识之间的桥梁,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把标准答案进行“重构”:

①政府是人大的执行机关,严格执行人大审批通过的预算;②履行好经济职能,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③坚持依法行政,按照预算法的要求编制预算和执行预算;④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运用检查、审计等行政手段强化预算监管;⑤加强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公开预算,增加财政收支的透明度,接受权力机关监督和社会监督。

如“重构”后的答案所示,笔者在原标准答案中增添了5个教材知识点(画线部分)并加上了序号。教师在向学生展示“重构”答案后,按照学生熟悉的教材逻辑进行评讲,帮助学生理解标准答案的解题思路。阅读材料一可知,本题讨论的是国家预算,而第(1)问要求我们从政府的角度进行分析,所以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预算”和“政府”这两个核心概念。第①点是从政府性质的层面谈论预算:因为政府是人大的执行机关,所以政府当然要严格执行人大审批通过的预算。第②点是从政府职能的层面谈论预算:政府要履行经济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所以需要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系统。第③点从依法行政的角度谈论预算: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显然都要遵循预算法的要求。第④、第⑤点都是从完善行政监督体系的角度谈论预算:行政监督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各有其监督形式。增添了5个教材知识点后,学生就会发现,看似不熟悉的内容其实全是“老熟人”。这5个短句是统领标准答案每条分论的关键点,是学生理解标准答案解题思路的切入点,能有效降低学生认知的难度。经过教师的详细评讲,学生对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的融合解答有了更多理解,从而把握标准答案的解题思路,在实践中逐渐把握知识的运用方法。

三、提供基于经验基础的解题支架

新高考坚持以素养的培养为导向,因此高考的考题命制已从学科知识的考查更倾向于学科思维的考查。但是仍有不少教师还在进行模式化的应试训练,学生也就习惯于围绕知识,按照所谓的“模板”审题、答题。显然,这样的应试训练已经脱离高考的发展方向,如果依旧坚持原有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获得感必然越来越难以取得。教师在“重构”答案时,不仅要用心挖掘标准答案中的教材知识,还需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他们所熟悉的逻辑与答题方式找到可用之法。一方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是否能以自己的语言“重述”标准答案,也就是能否为其找到替代性的表达。这一做法不但尊重了学生的表达习惯,也在保证答案正确性的基础上丰富了语言表达,使答案的语言形式更多样。另一方面,教师可从结构调整入手,在尊重学生思维逻辑、肯定学生思考习惯的基础上,重整答案逻辑,把标准答案的答题思路替换为学生熟悉的思路。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感到日常积累的学习经验是切实有用的,它能够解答真实的试题,这样的尊重和肯定必然赋予他们足够的满足感。

(一)替代或重编答题语言

教育部颁布的标准答案不是教材知识点的简单再现,也不是题干信息的单纯引用,语言表达简洁明了。对分析能力欠缺、概括能力薄弱、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标准答案中的要点有些想不到,有些即使想到了也无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实试题本身有一定的开放性,解题的语言也没有硬性要求,而语言是思考结果的可视化表达,那么支持学生以自己的学习经验寻找替代性的表达,本质上就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所以,当学生的答题语言与标准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的表达,只要替代或重编后的语言能将问题说明清楚,得分點清晰明确即可。如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Ⅱ卷的第39题,该题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与章程中都明确规定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该题的问题是:“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本题的标准答案如下:

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保证将党的意志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题的标准答案中有明显的时政内容,学生对此感到比较陌生。如“将党的意志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出自党的文件而教材中没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虽然在教材中没有,但如果对时政有些了解就会知道,相关说法自2013年出现后就在各大讲话和会议中时有提及,使用这套试题的2018年更是在大小讲话中频繁提起,因此对于当年的考生来说,这是个典型的时政考点[2]。另外,“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与“保证将党的意志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党领导一切社会事务体现的是党的性质和地位上的要求,并不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是以时代特征为基础的动态概念,强调把握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可见,学生要理解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重构”后的答案如下:

①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保证将党的意志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才能保证国家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并开展工作,保证群众与团体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或实现党的三大历史任务)。

如上所示,“重构”后的答案在顺序上经过一定的调整,括号部分为替代性表达。调整后的答案从党的性质与地位两个角度进行解答:第①点作为整个答案的总起句,是学生思考的起点,不需要特意改变;原标准答案后面的内容合并为第②点,以党的地位为论点分两个层次进行说明。第一层强调“党领导一切”的重要性,学生若答不出“将党的意志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还可以用“保证国家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并开展工作,保证群众与团体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来替换。这一替换内容源自材料提供的信息,同样表达了标准答案党的意志贯彻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含义,还能使答案与题干材料高度契合。“重构”后的答案保证学生能以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解答,且答题语言与方式更符合他们的答题习惯。

(二)厘清逻辑,重组答题思路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明确提到,对于论证和探究问题,要“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3]标准答案中各个答案要点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呈现出清晰的推理过程,而思维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很难把握其答题思路。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做题实践中强化对答题思路的指导,在评讲过程中引导学生优化答案结构,尽可能使学生的答案表现出分明的逻辑层次,提升其应试能力。如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卷Ⅰ第39题,该题的主要内容是:为修改宪法,党中央听取各地区、各部门和党外人士的修改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讨论,最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该题的问题是:“结合材料,说明宪法修改是如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其标准答案如下: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宪法修改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要求;广聚民智,形成修宪共识,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有机统一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宪法修正案由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经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内在要求。

首先,本题“结合材料”“如何体现”的设问方式不是很具体,指向不够明确,学生答题缺少必要的落脚点。因此在“重构”时,教师要为学生添加落脚点,把问题改成“材料如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要求、特点和优势”,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准确把握题目所问为何。其次,标准答案的答题逻辑不易为学生理解,影响其准确把握解题思路。学生在解答本题时,通常会按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相统一”的思路进行回答,但标准答案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核心、优势、政治制度几个维度解答,这与学生的思考逻辑不符。日常教学中,學生养成了按“知识主体”组织答案的习惯。因此以学生的视角来观察标准答案,其中的第一与第二论点均从“党”和“人民”两个“知识主体”来回答,两者之间有所重合,这就使得学生更感困惑,难以从标准答案中汲取解题经验。教师要做的,就是以学生熟悉的答题思路厘清标准答案的解题逻辑。“重构”后的答案如下:

①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党启动宪法修改工作、提出修宪建议,体现了党的领导;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修改宪法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广聚民智,形成共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要求;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党提出修宪建议并经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依法治国的要求;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宪法修正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体现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

“重构”后的答案结构层次一目了然,思路清晰明确,按照学生的思路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几个关键内容按“三分一总”的形式重新组织,最后增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与题干材料呼应。这样的答案层次清晰,逻辑严谨,包含了本题所有得分点,不易漏答错答,学生更容易掌握。此外,教师在评讲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养成答题前酝酿构思的习惯,列出本题涉及的几个考点后,要思考这些考点是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还是因果关系,应采用归纳概括还是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进行说明。只要学生能够依照某一说理方式进行答题,他的答案就不会“想到哪说到哪”,出现逻辑混乱、层次不清的问题。

四、结语

“重构”一词的本意是对软件代码做出改动以增加代码的可读性,或是简化其结构使之不影响结果输出的行为。我们对答案的“重构”也是如此,“重构”的目的不是推翻原有答案另起炉灶,而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而采取的试题评讲方法。它不是随意的改写,而是在遵循答案原旨、确保答案科学性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答案以学生更易接受的形式重新呈现。

教师在“重构”答案时,要认真解读原题的命题意图,了解标准答案的解题方式,然后遵循课标要求与教材编写逻辑为学生搭建理解的桥梁。无论是挖掘教材知识的支持,还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都遵循了科学的原则,依循高考命题的改革方向引导学生。标准答案展现的是教育部期望学生能达到的理想水平,具体而言就是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及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科语言的运用、学科思维的转变都要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不能停留在根据“模板”简单地复述学科知识。所以,“重构”答案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理解当下,把握答题方式的现实需求,一方面也要兼顾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切切实实地掌握学科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科的核心素养,形成学科的基本价值观,就能在解题答题中收获自信,认同测评在学力认证上的价值,进一步接受和认同高考的意义。

此外,优秀的试题评讲不仅是为学生答疑解惑,教会正确的解题技能,还具有沟通交流的功能。试题的评讲基于学生所做的题目,因此评讲活动总是在前置了学生思考行为的前提下展开,教师在测评后提供帮助,体现了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也使得学生以更积极的学习状态与教师交流。测评后的学生总是对自己为什么答错及怎样提高充满兴趣,“重构”答案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养成学科思维、提高解题技能提供帮助,使得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考试的信度与效度,最终收获学习的自信与动力。

参考文献:

[1]覃丽燕.增强新时代思政课获得感探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1):71-73.

[2]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EB/OL].(2020-07-15)[2022-08-02].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2007/t20200715_142329.shtml.

[3]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朱晓灿)

【作者简介】王美,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政课程与教学论;张登奎,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命题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政治生活备考策略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摄影世界(2022年1期)2022-01-21 10:50:14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36
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态优化路径研究
中州学刊(2016年12期)2017-01-17 15:40:20
《政治生活》中几个难点问题的破解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1:56
从高考试题看化学反应原理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24:37
注重语篇建体系,加强理解提能力
考试周刊(2016年68期)2016-09-21 13:43:20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生物复习备考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0期)2016-09-20 13:38:55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巧抓主语归类设问5招玩转《政治生活》主观题
考试周刊(2016年52期)2016-07-09 16:5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