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华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焦点之一是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改革的关键是化解作业机械化和功利化等根本问题,保障教学行为与教育目的一致性。基于此,大连市甘井子区龙泉小学(以下简称学校)立足课堂,探索作业设计,做实“六步法”、优化“四机制”、精制“五联单”,将作业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点由校外转向校内、由课时转向单元、由统一转向个性化,直达改革发展的“深水区”。
一、做实“六步法”,让作业改革深入开展
(一)“点”:细化教学目标,强化知识点梳理
学校根据课程标准,围绕学科要素挖掘教材精髓,精准确定教学目标,梳理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习。例如:教师对语文主题单元进行统整,首先选取一篇课文作为统领,这篇课文要特点突出、具有辐射性;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其他课文,多篇课文组合促使教学功能最大化、价值最优化。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对同一主题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关注每篇课文在单元中的位置以及作用,以此落实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同时,思考单元内容之间的关联,从而进行单元内的变序教学或者决定统整内容的取舍。例如:数学单元统整是从单元的角度依据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单元所承载的数学学科素养进阶发展要求,学生的学习基础来梳理单元的知能点。梳理单元知能点后,教师可以从单元结构化的知识、挑战性的任务和实践性的学习等方面整体设计教与学的行为,既能整体把控作业的质和量,还有利于学生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二)“引”:借助导学活动单,强化解决策略
教师根据学习任务设计导学活动,训练学生的学习效能,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为导向的课堂学习活动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成功的经验。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词句段运用”中,教师通过“四联系”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师在讲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一课时,借助导学活动单为学生研究问题搭建思维框架,总结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三)“估”:利用课堂检测题,强化结果评估
教师对准教学目标,直指学习重点,设计评估学习结果的题目,利用教材课后题目或配套练习册选编、改编或创编题目。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记一次游戏”,四年级教研组将本环节的研究重点放在“习作提纲”的“作前”指导和“作后”指导上。四年一班、四年三班、四年五班、四年六班的教师认为,习作提纲“作前”指导能有效保证学生的习作质量,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四年二班和四年四班的教师则预估“作前”指导提纲中会出现的问题,发现提纲可能会限制学生的习作发挥,成为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条条框框,两位教师一致认为把本次提纲作为“作后”评价表则会效果更佳。基于此,四年级组本次习作指導分层开展,四个班“作前”指导,两个班“作后”指导。综合最终数据,强化结果评估。
(四)“析”:对照课时教学目标,强化问题分析
任课教师细化题目的质量标准,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判断,分类汇总统计数据,逐类分析并找出学生错误的原因。每位教师都重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维出现的断点,旨在解决小问题对应的学科能力点。
(五)“设”: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强化分层设计
作业“减负”的关键在于设计。教师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单元知能点,利用教材和练习题,通过选编、改编和创编进行课堂练习、课堂评估和作业题目的分层设计。教师设计时将“个备”与“集备”相结合,重视知识体系建构、学情分析、课堂观测,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课时设计转向单元设计;二是从重复巩固转向功能提升;三是从统一布置转向自主选择。同时,提高三个度:一是有高度,多设计灵活的习题,多设计一题多解(或多法)的开放习题,多布置动手实践和活动的习题;二是有梯度,设计适宜不同学生练习的选做习题;三是有广度,设计以学生主动思考、实践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拓宽学生的视野,灵活学生的思维。
(六)“补”:针对学生需求,强化分层辅导
教师善于激励学生,重视作业讲评,帮助学生自主练习、自主养成习惯,并且尽可能地实现分层辅导,即作业辅导由校外转向校内、由课下转向课上。作业讲评从作业正误和作业习惯两方面进行,作业正误可以量化评价,作业习惯分为“批注”“书写”两个方面。讲评时分三步,分别是师评、互评、赏评。
二、优化“四机制”,让学生学习品质提高
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从学科知识开始的,经历学科素养的强化,再到提升学习品质为终结目标的循环往复。学习品质是学生一生受用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优秀的学习品质是看不见的学习意志,培养有学习意志的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终身学习的“自觉人”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优化“四机制”,强调“教育需要先无形再有形”,引导学生主动生长,使其努力成为有学习意志的终身爱学习的“自觉人”。
(一)“质”在“量”前,作业设计功在“质”上
学校围绕“133”策略突出“质”在“量”前。“1”是1个不准,不准设置除了教材和练习册(不包括大作文本)以外的任何作业。“3”是3个杜绝,杜绝没有目标细化的作业,杜绝没有功能指向的重复型作业,杜绝没有层次分类的拼凑型作业。“3”是3个编,教师利用教材和练习册选编、改编和创编作业题目。学校严格控制作业设计的“质”,按照学科题目设计的质量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突出自下而上的评价,调动教师积极参与作业设计和切实关注“质”的水准,通过“个人设计评价—质量组集备评价—学科主任质控评价”等形式建立学科作业设计校本手册,实现资源共享,不断强化作业成效。
(二)“学”在“习”前,作业时间用在“学”上
学习,学生自主的“习”很重要。在实际教与学的行为中,“教”的行为占据的课堂时间往往超过总时长的50%,而“学”是让学生感受到习得之美,“习”是涵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之本。课堂上的学习行为是最正规的“作业”,突出“学”在“习”前,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学在先,习得在后,保证自己成为作业的主角。教师设计“导学活动单”,把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与“习”的实践活动课,保证学生独立思考、实践的时间充足,保证自主练习的时间不少于课堂时间的二分之一,保证合作学习的自动化课堂样态。
(三)“评”在“改”前,作业习惯点在“评”上
聚焦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学校优化作业讲评机制,打出一套“讲、评、改、做”的组合拳,培养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习惯。学校变革以往将作业重心放在“批”与“改”上,鼓励教师开设线上线下作业讲评微课堂,师生形成多边互动,先评、后讲、再改、最后做,引领教师将作业变成课程的动态延伸。
(四)“意”在“志”前,作业目的重在“意”上
在作业评价方面,学校突出激励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习惯。学生一旦对作业有了兴趣与习惯,学习就成了自觉行为。学科作业利用各种方式进行激励评价。例如:英语学科,一是 “最强作业”小组评价,全班范围内每周评比一次,获胜小组以英语奖状或实物(如英语报刊、书籍等)进行集体奖励;二是个人评价,个人“作业之星”每月评比一次,10分的学生可获得一次抽奖机会,比如,免写一次作业、观看一则英语动画短片、听一首英文歌曲、做一次小老师、颁发个人奖状等,这些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作业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当学生把自己变成爱学习的“自觉人”(见图1),作业也就变成了学生的“给养”之地。在此基础上,作业能实现三个走向:从枯燥走向趣味;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独立走向合作。
三、精制“五联单”,让作业质量提升
学校精制“知能点清单”“预习任务单”“导学活动单”“目标测评单”“学科作业单”,用“五联单”保障作业改革的质量“提”上来,彻底化解作业“机械化”重复的矛盾;逐步建构学校学科作业手册,优化学科作业使用资源和备课资源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首先,建立“知能点清单”“预习任务单”“导学活动单”等各学科备课资源库,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统整单元目标,准确分解课时目标。
其次,建立“目标测评单”和“学科作业单”,并把它们作为各学科作业校本手册资源库,分“课堂测”“课堂练”“课后辅”三类题库资源,围绕学科素养强化学习质量标准,按照课时、单元的进度,引导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和把握学习结果。
“双减”在行动,教育者应努力让学生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这是党和人民的要求,也是学生和家长的期待。学校和教师要以“双减”为契机,用行动回应社會关切,从而迈向一个从容、美好、高质量的教育新时代。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