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多种要素综合发挥作用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进行组合性突破。组合性突破的关键在于整體兼顾、统一行动,强调和发挥要素组合的优势。文章论述了课堂教学改革走向组合性突破的策略:总体设计,合理建构教学要素实践框架;协调节奏,确保多元教学要素协同发展;统一规定,形成课堂教学要素改革的明确要求;综合评价,牵引课堂教学要素改革协同一致。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组合性突破
一、引言
教学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场所、教学氛围等多种要素共同建构起来的实践活动,和该活动有关联的各种要素都会通过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影响到教学效果,所有影响教学的要素都在教学改革的范畴内。任何要素的单独改进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但是如果不能和其他要素形成协同效应,那么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就非常有限。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给予学习活动最有力的支持,必须使多种要素优化组合,所有要素共同发力。组合性突破把课堂教学改革视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整体性规划、优化组合、循序渐进、借鉴创新。
二、课堂教学改革组合性突破的内涵
课堂教学改革组合性突破强调教学要素的整体改进,注重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教学改革措施的承前启后及要素之间的纵横联系,追求要素协作的合力效应。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顺应学生学习规律,轮流应用各种要素,反复强化关键要素,充分发挥整体性的效用。
1.要素整合
与课堂教学有关联的要素包括多个方面,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课堂情境构成要素包括教学内容、学习主体、人际关系等。一般情况下,教学分析也涉及教学内容、思维心理、人际互动、班级集体、家庭和社区背景等。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多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要素之间存在或强或弱、或明或暗的关系。课堂教学改革实质是一个系统化的调整过程。基于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有的要素可以和其他要素同步改革,有的要素则需要和其他要素形成次序进行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既要确定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区别它们之间的关系性质,建构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还要确定哪些要素需要改革,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以及要达成的目标等。教师可以按照要素关系把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教学要素改革的非线性结构图,把所有教学要素集合起来,形成能够有序推进的改革模块。
2.组合优化
各种要素该如何整合在一起,要形成怎样的组合,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同要素会形成不同的组合,产成不同的改革效果,把各种要素以合适的方式组合起来,更有利于产成性价比高的改革效果。如课堂中仅仅把听和看的学习要素组合起来,必然和讲、听、看、想、动等要素组合起来所形成的教学效果有一定差距。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组合性突破的关键在于发挥组合优势,形成组合效应,而放大组合效应的关键在于组合是否优化。因此,组合优化也是组合性突破的内在之意。
3.多方协同
组合性突破指向课堂教学要素的整体突破,要求所有要素都要有所改进或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某一方面的变化必然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持或配合。按照协同论的观点,整个环境中千差万别的系统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1]。整体系统会因为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新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最终形成大于分系统单独运作的效应。在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素之间要相互协作,如教学评价要能够诊断改进后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要能够基于教学内容的变化做出变化,使教学内容以更好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教学环境要能够基于教学有针对性地改变,要能够使教学条件更加符合教学需要等。多方协同,共同前进才能最终促成组合性突破的改革结构。
三、课堂教学改革走向组合性突破的实践策略
在课堂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巩固已有改革成果,促进要素协调发展,精益求精,持续保持改革大局的整体向好局势,是课堂教学改革走向组合性突破的必然选择。教学改革的组合性突破是课堂教学系统性、整体性、规律性的变化和调整,是课堂教学稳中有升的渐进发展过程。组合性突破的教学改革应该是“慢”的艺术,是基于教育规律优化教学的变革。这样的变革既要循序渐进、优化组合,也要科学兼容、智慧施教,还要借鉴创新、继承发展。
1.总体设计,合理建构教学要素实践框架
课堂教学改革走向组合性突破的前提是把教学改革视为一个多种要素相互嵌套、相互合作的实践整体。只有基于整体视野全面审视和统筹规划改革问题,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总体设计,才能使各种要素处于恰当的位置,合理发挥要素的作用。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合理建构教学的实践框架,使教学改革在纵、横两方面有序推进,使所有教学改革的行为最终都能体现系统化意义。基于以上目的,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一是明确不同要素在变革体系中的位置。课堂教学涉及多方面的要素,不同要素在教学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有的要素如教学评价,发挥着根本性作用,稍做变化便能影响课堂教学格局,也有的要素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对教学有影响但影响不大。课堂教学改革要基于要素影响,明确不同要素在变革体系中的位置,使教学要素按照轻重缓急的要求合理分布于改革体系中,奠定教学要素组合性变革的基础。二是排列要素实践顺序。课堂教学改革组合性突破的本意是通过众多教学要素的有序变革,形成课堂教学“质”的变化。在确定了不同要素在变革体系中的位置之后,还需要基于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确定各种要素变革的先后顺序。如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的其他要素有统领意义,教学评价发生变化,会自然驱动其他要素的变革,把教学评价排列于变革前列,更有利于牵引其他教学要素的变革。三是合理分解目标。课堂教学变革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不同要素的改革难度也有差异,要素之间的协作情况和多种要素的改革推进情况相关。要使教学改革在整体上处于稳步有序推进的状态,需要把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先合理分解至不同阶段,再分解至不同要素,形成每种教学要素在不同阶段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通过目标分解导向多种要素合理推进,增加组合性突破的可能性。
2.协调节奏,确保多元教学要素协同发展
每种事物发展都有一定的节奏,多種要素组合在一起必须要同频,形成相互呼应的节奏,这样才能形成共振的效果,如交响乐中的多种乐器合奏便是最直观的例证。组合性突破需要在了解众多成功碎片的基础上做出整体性归纳,要“了解以往、看懂现在、殚精竭虑、润物无声”[2],要求所有教学要素的协同发展,而不是单方面的突破,要使所有要素形成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发展格局。为了建构以上格局,教学改革需要协调所有要素的发展节奏,使不同的要素能够在合适的时机融入改革体系中,确保各种要素均衡推进。一致化的发展步调更有利于所有教学要素都处于合理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从而使要素之间更好地协作配合。而教学要素的改革差别主要是进度、层面和力度等方面的差别。具体来说,一是改革进度需要协调。某种教学要素的改革进度不一致,必然会影响到与其他要素的协作,如教学设施不齐全,必然会制约一些需要教学设施的教学内容推进,教学评价、教学模式等方面也难以形成彻底性的转变。二是改革层次需要协调。改革会从不同层面来着手推进,从而形成教学要素改革的分歧点。多种要素相互配合与支持的前提是处于同一层面,或者是理论层面,或者是实践层面等,这样才能使所有的改革行动保持一致。教学改革者可从不同层面来探讨教学要素的改革问题,明确不同层面要素的应然进程。三是改革力度需要协调。课堂教学的各种要素在教学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不一致,需要改革的力度也有所不同,有的要素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转变,有的要素本身相对合理,只需要进一步完善,如课堂教学评价必须要进行彻底改革,而教学环境条件则可以根据情况合理调整。各种要素改革力度关系到要素之间的内容嵌套和协同效果。因此,为了使各种要素在教学改革中处于均衡状态,教学改革者需要有机调整各方面的改革力度,确保力度适中。
3.统一规定,形成课堂教学要素改革的明确要求
组合性突破的教学改革既要稳步推进,有所提升,又要使各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促进改革成效。这需要不显山不露水的实践功力,以及平和冷静的实践心态,是对改革者耐心与恒心的极大考验。在缺乏硬性要求的情况下,个体很容易在操作上产成形式化或片面化问题,使得教学改革失衡,难以形成组合性突破的改革效果。为此,学校必须从要素的协同、兼容和创新三个层面制订制度,使得对应的步骤、措施、要求等更好地落实在实践中。一是制订协同制度。在推进教学改革时,改革主体很容易把某个问题单独拿出来设计改革方案,分门别类地变革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这样的变革虽然具有专门性,但容易使特定要素的变革和其他要素脱钩,从而制约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为解决以上问题,学校需要制订教学改革的要素协同制度,在制度层面具体表述要素协同的要求,形成要素协同的明确规定,使实践主体在协同语境下探讨各种教学要素的变革。二是制订兼容制度。课堂教学改革采取组合性突破的重要内涵是把众多教学要素同时放置于改革视野中,合理调配,有序推进。教学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同教学要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差异,改革方向也有差别,要素之间的改革难免形成冲突。学校要制订教学改革的兼容制度,明确各方面改革的发挥余地,通过制度增加要素改革的包容性,为多种教学要素改革的并行推进创建合理空间。三是制订创新制度。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各种要素创新蜕变的过程。在经过初期大开大合的改革之后,课堂教学在各方面的发展积淀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果完全继承前期的改革经验,难以形成“质”的突破。如果彻底抛弃已有的改革成果,意味着课堂教学需要重新从零开始。借鉴创新、继承发展,有助于课堂教学改革扬长避短,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学校制订相应的创新制度,有利于实践主体落实以上观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实现组合性突破。
4.综合评价,牵引课堂教学要素改革协同一致
组合性突破强调的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追求的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均衡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有的要素改革成效更加明显,在短时间内更容易出结果,有的要素改革成果比较隐蔽,可能要经过长期的过程才能显现效果,加上操作方面的因素影响,课堂教学的各方面改革很容易顾此失彼,从而使教学要素的改革发展不够均衡。而教学评价是教学改革的牵引棒,教学改革组合性突破实践的关键在于教学评价,进行综合评价更有利于牵引课堂教学要素改革协同一致。
组合性突破注重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均衡性和实效性,综合评价要牵引教学改革向以上方向发展,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评价所有需要改革的教学要素。组合性突破的教学改革既要评价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要评价教学场所和环境,还要评价教学氛围、教学文化、教学纪律等。同时,要设置多种要素的评价指标,使评价覆盖所有和教学有关的要素,以此来牵引改革主体关注所有教学要素的改革,从而驱使其对教学改革的关注从局部走向全局。二是评价改革过程和结果。组合性突破的教学改革既追求改革结果,也重视改革过程的均衡推进,注重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但是由于执行原因或观念偏差,具体改革过程和改革结果往往难以做到两头兼顾。在教学改革评价中同时评价教学改革过程和结果,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使两者都成为评价对象,有助于改革者更加重视教学改革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三是对要素改革的表现和实效进行评价。组合性突破的教学改革要求众多要素的改革协调一致,需要各种要素在合适的时机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有的要素改革在表面上比较突出,实际效果却并不确定。在评价中应兼顾要素改革的表现和实效,如进行增值性评价,关注具体要素评价前后的实际现状和发展成效等。
参考文献:
[1]向佐群.环境协同论与老庄哲学的解读与同构[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4卷.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99-105.
[2]崔成林.课堂教学改革的十大追问[N].中国教师报,2015-05-06(6).
(责任编辑:罗小荧)
【作者简介】徐新民,江苏省通州湾中学党总支书记,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南通市名校长,全国科研优秀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