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播音与主持艺术学习者作为未来的媒体代言人,其有声语言艺术水准改变着文字语言的美学尺度,其有声语言表达质量影响着媒介的传播效果。舞台演播艺术兼具“形”与“声”,是塑造得体的舞台形象,锤炼有声语言的绝佳训练形式。文章结合舞台演播艺术实践教学,分析学生现阶段存在的缺乏演播欲望、缺乏演播能力、缺乏演播经验等现实问题,从播音学、表演学和应用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提升学生舞台演播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增强演播欲望、夯实有声语言表达功力、加强非语言符号运用能力、全面提升舞台综合控制力四条路径,旨在全面提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舞台演播实践能力,使其“言语含真情,播报有真意,举止显分寸”,最终实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象入目、声音入耳、情感入心”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舞台演播;能力提升路径;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1-0165-04
“艺术性”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重要属性,播音与主持艺术学习者作为未来的媒体代言人,其有声语言艺术水准改变着文字语言的美学尺度,其有声语言表达质量影响着媒介的传播效果。舞台演播艺术兼具“形”与“声”,是塑造得体舞台形象,锤炼有声语言的绝佳训练形式。全力提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习者的舞台演播能力,使其“言语含真情,播报有真意,举止显分寸”,是学业之要求,岗位之要求,也是审美之需要。如此,“形象入目、声音入耳、情感入心”,方可实现。
舞台演播艺术是创作主体以舞台为创作平台,以文艺稿件为创作客体,以有声语言与副语言为创作手段,以音乐、灯光、道具为辅助创作要素,最终以朗诵形态为呈现方式,向受众传递信息与情感引导,最终实现传受双方愉悦共鸣的精神交往活动。
舞台演播能力应包含但不限于有声语言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表达力;非语言符号的表情控制力、动作协调力、服饰把握力;同时,还包括舞台掌控力、音乐鉴赏力、心理把控力等。对于播音与主持专业学习者而言,全面提升舞台演播能力,是锤炼有声语言表达力、提升舞台表现适应力、增强播音专业实践力的重要途径。
现阶段,对于提升舞台演播能力存在多方面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舞台演播能力的提升是否对促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习者有声语言功力的提升有重大影响的认识问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方案中对舞台演播能力提升的相关课程支撑问题”“场地建设与日常使用,朗诵比赛设计与课程延展等其他客观问题”“播音实践教学中,学生对于舞台演播艺术的认识深度、参与积极性、是否具有有声语言基本功、舞台朗诵鉴赏力等问题”。在此,仅从播音实践教学中,学生基于舞台演播艺术的认识、参与、能力等方面,剖析提升舞台演播能力的现实问题。
(一)缺乏演播欲望
饱含演播欲望,是舞台演播成功的前提之一。海明威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欲望并非痛苦,他可以使感觉变得敏锐,是一个人青春的内在标志。”欲望对于学习而言,即是如此。目前,部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习者缺乏学习兴趣、缺乏专业目标,从根本上动摇着学习积极性;还有部分同学是因为对舞台演播艺术认识不足,能力不足、经验不足而产生的畏难情绪,继而影响舞台演播欲望。
(二)缺乏演播能力
舞台演播能力主要包括基础能力——有声语言表达功力;拓展能力——非语言符号运用能力;实践能力——舞台综合掌控力。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习者的有声语言表达功力欠佳,非语言符号运用能力欠缺,舞台综合掌控力欠妥是其基本现状,其中,非语言符号运用能力是当下教学设计的盲区和学生提升的难点。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沟通双方互相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由此可见,语言传播中,表情与肢体动作等对传播效果产生较大影响。
(三)缺乏演播经验
塞西尔说:“一克的经验抵得上一吨的理论。”缺乏舞台演播經验是当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普遍问题。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学生对舞台演播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而导致的缺乏参与舞台演播积极性的问题;二是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舞台演播艺术》课程的主体地位与课程定位的边缘化,而造成的相关教学与训练比重不足的问题;三是因社会大众受“文字语言是学问,有声语言不是学问”的重文轻语固有认知,致使舞台朗诵的社会认可度与参与度较低,间接影响舞台演播学习者的参与热情的问题。
(一)增强演播欲望
心理活动指导行为实践,增强演播欲望是提升舞台演播能力的心理基础。《孟子》中写道:“诵其诗,读其书。”《尚书·舜典》中写道:“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宋代陆游在《剑南诗稿》中写道:“横陈粝饭侧,朗诵短檠前。”可见,朗诵在我国古代业已萌芽初发。五四运动后,伴随着白话文运动和受西方话剧的影响,朗诵逐渐从小范围走向大空间,由单一的学习功能向多维的教育功能、鼓动功能、娱乐功能转化。至此,现代意义上的朗诵诞生。
舞台演播艺术以朗诵形态为呈现形式,集有声语言表达功力、非语言符号运用能力、舞台综合掌控力的训练于一身,集音美、意美、形美、情美的提升于一体,集文学性、艺术性、技术性、审美性的提高于一体,对于促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升和一专多能的养成大有裨益。舞台演播艺术不论是从其历史沿革,功能作用,还是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综合能力提升,都有重要意义。
(二)夯实有声语言表达功力
舞台演播实践中,有声语言表达功力是基础核心能力。有声语言可以改变文字语言的语意方向——正向和反向;可以改变文字语言的感情色彩——喜怒哀乐爱欲惧;可以改变文字语言的美学尺度——美丑和雅俗[1]。可以说,舞台演播实践传情达意与否,精彩纷呈与否,皆与有声语言表达功力息息相关。
张颂在《朗读美学》中讲道:“语言功力是语言的功底与能力的总和。语言的功底,有先天的资质,包括语言神经中枢及相关的神经系统,包括遗传基因中的某些积淀成分、某些器官肌理建构;也有后天的习得,语言环境、语言示范、学习态度与进度……功底越深广坚实,储备和获得的能力便越强。”[2]可见,除去先天资质的不可变量,后天习得的可变量至关重要。
夯实有声语言表达功力,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规范语音,科学发声。准确清晰、动听朴实、富于变化的普通话语音与发声科学以及圆润悦耳、纵控自如的声音控制是实现内容传递、情感表达、美感塑造的重要前提。坚持普通话语音的规范性训练,发声的科学性训练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2.情声气和谐,表情达意准确。情是内涵,声是形式,气是基础,气随情动,声随情出,气生于情而融于声,最终实现情声气和谐,以情带声。另外,表情达意的准确,理解是前提,感受是基础,想象是桥梁,表达是实现,学习者要在日常学习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解力、感受力、想象力与表达力。
3.增强声音造型力,把握人物塑造力。舞台演播实践中,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创作客体,文学作品的舞台呈现离不开作品人物的外化塑造,而作品人物的外化塑造过程中,其声音造型是最大亮点。在学习实践中,要不断加强声音造型能力的培养,将“有声语言”幻化为“五彩画笔”,从而实现人物的完美塑造。然而,要想塑造好人物,传好人物的神,还好人物的魂,演播者不仅要有细腻的感受、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创作时要掌握贴合人物的技巧。其中,包含内心情感的主动认同和忘我幻化的内部技巧,也包含有声语言的神形兼备和丝丝入扣的外部技巧[3]。例如,可从人物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行为举止、时代特征、职业身份、民族地域等角度力求声音贴切人物,进而实现人物的塑造。
4.提升文学素养,拓展广义备稿。文学素养是舞台演播者的文化根基,提升文学素养,对于舞台演播者而言,是增强其理解力、感受力的基础,促升其想象力、表达力的关键。广义备稿是指不断学习和积累,作为舞台演播者,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艺术修养与表达技能、较高的政治觉悟与理论水平等,都是应不断学习积累与锻炼提升的必备能力。
有声语言表达功力之于舞台演播者,犹如体能之于运动员,“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的日日精进方可积跬步以至千里。有声语言是舞台演播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因此要不断夯实有声语言表达功力,为舞台演播实践的成功奠定强有力的有声语言基础。
(三)加强非语言符号运用能力
舞台演播艺术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主要是指眼神、面部表情、形体动作、服装服饰等。加强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能力,可以显著提升舞台演播的视觉美感、达到舞台演播实践的形神兼备,最终实现舞台演播作品的整体和谐。
塔克曼言:“眼睛说话的雄辩和真实,胜过于言语。”眼神语言的合理运用是舞台演播实践成功的关键之一。正视可表示庄重,斜视可表示轻蔑,仰视可表示思索,俯视可表示羞涩,逼视可表示命令,瞪视可表示敌意,不住地打量可表示挑衅,低眉偷觑可表示困窘,行注目礼表示尊敬,白他一眼表示反感,双目大睁可表示吃惊,眨眼不停可表示疑问[4]等,再配合眉毛及面部的其他动作,眉目传情可谓变化万千,声情并茂方可精彩呈现出来。
面部表情是内在心灵的外在表现,美国学者尼伯格·卡莱罗曾说,“在所有非言辞沟通的范围中,最不易产生争论的,就是脸部表情”。舞台演播实践中丰富而适宜的面部表情,可使受众直观地感受到表演者的情绪变化,并与之迅速建立情感共鸣空间。同时,面部表情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声音的变化,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强调的“提起颧肌,打开牙关,挺起软腭,放松下巴”,除去可以扩大口腔容积,增强共鸣之外,还会因“提打挺松”时,面部肌肉的随之变化,产生积极明亮的音色。
一般而言,严肃庄重、悲伤痛苦的声音,与面部肌肉群相对收紧有关;愉悦高兴、激动兴奋的声音,与面部肌肉群相对放松有关。在舞台演播实践中,部分舞台演播者面无表情或表情变化不贴切不丰富,直接造成了舞臺演播艺术效果的不理想。要想实现声情并茂,一定要让心理活动丰富起来,面部表情运动起来。
在舞台演播实践中,形体动作是辅助表达情感与思想的重要态势语言,主要包括手势语、身姿语、走姿语。手势语是指在舞台演播实践中运用手指、手掌、手臂的伸展与收缩而辅助表达情感的态势语之一,主要包括示意性手势语、情感性手势语、模仿性手势语,运用时以自然协调为基本原则。
身姿语是指在舞台演播实践中的站姿与坐姿。舞台演播实践中,表演者的站姿与坐姿不仅是其个人精神面貌的展现,也是舞台演播作品情感表达的展现。要根据演播作品需要采用不同的站姿与坐姿,以端庄大方、适宜得体为运用原则。
走姿语是指通过步态的变化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态势语言。不同的走姿能够反映不同的性格及心情。步伐轻盈、敏捷,代表走路人心情愉悦;步伐慌张、没头绪,代表走路人急躁、紧张;步伐稳健、有力,代表走路人稳重沉着。可见,走姿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或情绪变化[5]。走姿语以体态和谐、满足人物设定为运用原则。
莎士比亚称,“服装往往可以表现人格”。张爱玲说,“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可见,服装服饰是个人精神的物质化延伸,是个体表达情感、确立身份的外化体现。在舞台演播实践中,服装服饰的把握可分为常规通用型与角色扮演型两种类型。常规通用型,常用于近现代文学性稿件,舞台演播表演者的服装服饰要求可借用南开大学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角色扮演型,常用于古代文学性稿件,舞台演播表演者的服装服饰要力争做到贴近年代、贴近人物、贴近场景、贴近需求,力争做到不盲目浮夸、不喧宾夺主、不矫揉造作,最终实现舞台演播实践中服装服饰的整体和谐自然。
(四)全面提升舞台综合控制力
舞台演播艺术是创作主体以舞台为创作平台,舞台即是舞台演播者的幻象与现实、欢笑与痛苦、技术与艺术的展示中心。舞台演播者的心态把握、状态调整、朗诵设计、话筒使用、音乐灯光配合等,都归属于舞台综合控制力,也是学习者着力提升的方向。
舞台演播实践中,心态的把握尤为重要。过分在意他人评价造成的紧张不安、准备不足造成的临场胆怯、必赢心理造成的心神不定、满不在乎带来的慵懒懈怠等皆由不正确的心理状态引起。心理状态影响行为状态,舞台演播实践中,要科学把握心态,以良好心态促建良好状态,以良好状态促成最佳表现。为了避免过分紧张,一是可以通过自我言语暗示,以正向言语激励自己;二是可以通过充分的演播前准备与彩排,建立舞台演播自信心;三是可以通过深呼吸与闭目养神,进行心理调节。
舞台演播状态是舞台演播过程中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的总和。张颂曾指出:“朗诵教学中‘重语言、轻状态,朗诵状态,是有声语言创作‘成败攸关的问题,绝不可小觑。我们要‘变声音先变状态,努力随时随地调整状态,实现‘自如状态的心理预期,以便达到状态始终‘自如的目的。”[4]正确的舞台演播状态应是“强准备、强自信、强交流;弱腔调、弱炫技、弱竞争”,只有不断调整优化舞台演播状态,才可助力舞台演播实践的成功。
舞台演播艺术最终以朗诵形态为呈现方式,朗诵作品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与创造性,在对朗诵作品进行备稿时,要强化总体设计。从朗诵作品的相对独立性来看,要避免固定模式与固定腔调的千篇一律式的表达,要追求“千篇千面,各有精彩”;从朗诵作品的相对整体性来看,要避免理解感受与语言表达的反差过大、声音形式与体裁风格的整体不一,力争做到“贴切统一、规中有变、整体和谐”;从朗诵作品的创造性来看,要避免一潭死水与一成不变,要追求朗诵作品“一马平川与峰峦叠嶂的高低变化、风平浪静与波涛汹涌的波澜起伏、万马奔腾与悬崖勒马的起承轉合”。朗诵设计不以“商业化、工业化、标准化、流水线式的现代商品”为蓝本,而以“大巧之朴、浓后之淡、不工之工的艺术品”为最终追求。
舞台演播艺术对众演出的特点,决定了对于话筒的必然选择。当下,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及舞台演播的现实需要,多以无线手持(架持)话筒为最佳选择。在使用无线手持话筒时,为了取得更好的声音效果,还须注意:第一,手持话筒时,切勿持话筒头部与尾部,以防收音效果与信号传输受到影响;第二,口部与话筒距离要适中,太近,噪音过大,太远,收音不清,一拳距离为宜;第三,使用时两支话筒不可太近,以防产生干扰信号与噪音;第四,话筒要与音响保持距离,以防产生啸叫。话筒作为舞台演播表演者的声音放大器、情感放大器,一定要做到愿用、爱用、会用、善用。
舞台演播实践中,音乐与灯光是重要的辅助要素。音乐是流动的情感,毕一鸣教授认为,朗诵配乐的意义,一是渲染情境,引发联想;二是深化主题,揭示意义;三是增强美感,跌宕回环;四是触动激情,丰富想象。朗诵配乐的选取,应建立在深刻理解文稿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兼顾朗诵者的表达风格和语言处理方式。朗诵配音在选曲编配上有铺垫式、编辑式、创作式三类。其中,铺垫式简单易行,多为烘托意境;编辑式,须对音乐编辑加工,朗诵文本与音乐素材之间力争严密对应,做到整体和谐;创作式,专门请作曲家为朗诵文本进行配乐创作,精益求精,浑然一体[6]。在舞台演播实践中,要充分结合文稿与现实情况,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选择最优朗诵配乐方案。
颜色的变化可以带动受众的情感变化,灯光是舞台颜色变化的指挥者。舞台灯光的有效使用,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空间形象,有助于提升舞台效果,表达中心思想。
例如,一是可通过灯光的明暗变化,色彩变化,辅助表达舞台演播者的情绪变化与心理变化等。二是可通过灯光的冷暖变化,为舞台演播营造特定的空间环境,如白天或夜晚,阴雨绵绵或晴空万里等。三是可通过舞台追光,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强化舞台演播者的主体地位,间接提升舞台演播整体艺术效果。四是可通过舞台灯光颜色变化,引导观众的情绪。颜色对人类有较大心理影响。例如,白色代表纯洁、纯真、朴素等;黑色代表神秘、压抑、沉重等;红色代表激情、喜庆、暴力等;蓝色代表冷静、安宁、和谐等;绿色代表希望、成长、自然等。当根据舞台演播内容,合理使用灯光颜色时,即可更好地传递舞台演播艺术作品的中心思想。当然,音乐与灯光的使用,并不孤立存在,而是互为统一,要妥善利用音乐与灯光,为舞台演播艺术效果的提升锦上添花。
应用型高校重在应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设计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为最终指归。《舞台演播艺术》锤炼学生的有声语言表达功力,强化学生心理素质建构,塑造学生舞台艺术形象,扩展学生舞台掌控能力,是满足应用型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课程支撑与价值体现。现阶段,舞台演播艺术课程体系的搭建尚有不足,舞台演播能力的提升尚在路上,但若参考以上提出的“增强演播欲望、夯实有声语言表达功力、加强非语言符号运用能力、全面提升舞台综合控制力”四条路径,相信对于学生舞台演播能力的提升会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16.
[2] 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8.
[3] 王明军,阎亮.影视配音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05.
[4] 谢伦浩.文学作品朗诵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53,序言1-3.
[5] 王洪.朗诵与演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32.
[6] 曾致.朗诵艺术指要[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63-64.
作者简介?赵睿芳,硕士,讲师,河北传媒学院播音基础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普通话语音与发声、播音创作基础、舞台演播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