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态文明关乎人类能否生存,生态文明教育则关乎人类生存时间的长短。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新时代的大学生教育也被赋予了更多内容,生态文明教育正是其中之一。文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学生文明行为、网络文化四部分切入校园文明建设内涵的研究,期望以此来助推高职院校师生环境素养的提升、和谐文明氛围的建构以及文明行为的养成等,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影响力。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校园文明;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5-006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既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行为、生态等诉求,又能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并行不悖[1]。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出现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在一些重要命题和科学论断中,生态文明建设也在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集中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因此,勇于承担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大力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与践行,成为教育界的重要使命,生态文明教育也自然成为现代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目前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生态文明教育还未达到广泛普及的程度,当前,大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依然比较淡薄,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认识仍不够深刻。
当社会经济的迅速增长对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从而导致问题频发时,人们的生态意识却没有与时俱进,这必然导致生态建设问题频发。在高等院校现行的教育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如何开展、教学标准如何体现、教育结果如何评价、如何进行常态化管理和推进,都在摸索中进行,师生在生态文明素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断出现,如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模糊,生态价值观失当,过度关注眼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生态效益,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不足等。由此,生态文明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中最积极向上、最具有可塑性和学习力的群体,是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也是传播和实践生态文明的中坚力量。高校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从科学、专业、文明的角度引导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并将其进一步延伸到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应用中去,从而有利于整体社会生态文明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文明生态建设新格局,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国家生态软实力[2]。
二、生态文明教育与校园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对校园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须以文明和谐校园建设为抓手,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既要构建促进师生健康学习和愉悦生活的办学条件,也要构建如沐春风、润物无声的生态文化浓厚的校园氛围,让清风、绿树、百花、红叶走进校园,让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生态循环融入师生生活,让节约、光盘、运动、健康、沟通交流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从日常生活和学习抓起,以小见大,敢为人先,敢于实践,提升校园生态文明教育的传播力和感染力,辐射带动美丽区域建设,做好美丽城市、美丽中国建设。
(二)校园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长久功效具有重要影响
1. 校园文明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传播者
当代大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和思考是校内文明的体现,校园文明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大学生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和基本能力中寻求答案,使他们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理念传播的时代责任。
2. 校园文明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承载者
校园凝聚着先进理念和文化,是文明发展的前沿阵地,是文明理念的诞生地和传播地,校园活动主体具备高知、高能的特点,具有高度宣传性和感染力,全方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多角度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改进的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都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贯彻其中,在师生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体现出来,为生态文明教育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3. 校园文明是生态文明教育的践行者
校园文明承载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担,校园环境、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文化活动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发挥重要作用[3]。
三、生态文明教育下校园文明建设的内涵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1.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是筑牢生态文明意识、提升校园文明建设内涵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阐述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推动的结果。从历史长河的跌宕起伏中不难看出,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日益加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已将“生态账”列入了重要日程,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的观念渐行渐远。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教學,是新时代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载体和渠道,而“课程思政”的实施则成为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抓手。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在课堂教学中创新课程建设理念,加强“课程思政”研究,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同心同向做好育人工作。学院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对确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人文与社科类课程、综合素质教育类课程突出人文素养、文化传承、审美情趣、生活态度、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等方面教育;财经商贸类课程注重诚信教育、合作共赢、帮扶共建、共同富裕等方面教育;畜牧兽医类专业课程突出精准扶贫、“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吃苦耐劳、遵纪守法、工匠精神、诚信经营等方面教育。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渗透到各门课程,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从理论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涉及多个层面的、实实在在的内容。
2. 主题活动,切实体验到价值所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拓展到师生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可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展现学校软实力、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七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中,有利于发挥教育力量及其社会价值,在身边着手,从细微处发力,开展校园实践教育。校园内,通过“最美讲述者”“我与国旗合张影”、爱国主义教育知识竞赛、“民法典进校园”“学宪法·懂宪法”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遵纪守法;校园外,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开展顶岗实习动员大会,组织师生走进民族企业、龙头企业,鼓励新时代大学生走上岗位,真实体验职工生活,提升职业素养,培育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严谨踏实、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3. 志愿服务是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输出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鲜活生动的,又是和谐统一的,不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在于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更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和蒸蒸日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必备功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所反哺社会,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的践行。以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为例,每年寒暑假学院分别组织“三下乡”“科技服务万里行”“助力乡村振兴”“我向家乡报到”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师生带着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和技能,走进企业、走进养殖户、走进牧民,发放专业手册、科普专业知识,义务为广大群众答疑解惑,形成了一种“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的良性循环。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所在,又是大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果体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浸润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比如:思想文化、红色经典、民族文化、戏曲艺术、诗词歌赋等。学校应根据生态文明教育特点,以生态理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立足学校办学特色,深挖所处区域的历史文化特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努力体现出学校精神与核心文化,传承历史,打造“和合相生,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观。
每个省份都有各自的特色,每座城市都有各自的故事,每所学校都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深度融合,与当地人文环境和谐相生。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地处潍坊市,具有浓郁的风筝特色文化,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资源,从风筝起源到一年一度的风筝运动会,无一不展现这座城市的风筝元素,因而学校每年组织师生开展风筝扎制、风筝放飞活动,甚至组织留学生学习风筝文化、参加风筝放飞比赛,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此外,潍坊特有的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剪纸、全形拓等传统文化活动,也一一搬进课堂,拓展了传统文化内容,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师生传统文化素养于潜移默化间慢慢提高。学校坚持传统文化名篇早读制度,每年举办国学达人挑战赛、诗歌朗诵大赛、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全校师生崇尚读书、热爱国学,传承经典的浓厚氛围日盛,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作为农牧类高职院校,农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将生态文明是主题,开放包容是状态,农牧特色文化是品牌,将生态与特色相融合,是学校文化建设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体现,学校将生态教育理念融入特色文化品牌中。学校结合畜牧兽医专业、马专业特色,挖掘骏马品质特征,概括形成了忠诚、勇敢、高效、健美、致远的骏马文化内涵,建设校园文化景观,举办专题讲座和骏马文化展览,包括马的起源与驯化、忠诚篇、勇敢篇、高效篇、致远篇、健美篇等,结合学校校风校训等理念文化,加大宣传力度,以骏马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强化了师生对骏马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践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牧文化[4]。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结合学校特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举办“工匠精神进校园”、走进企业、明星校友做报告等系列活动,培养一大批能吃苦、肯吃苦、踏实肯干、淳朴厚实,具有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建设新时代中流砥柱。
(三)学生文明行为的习得和养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开启的大环境下,文明生态观的树立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也成为一种标配。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最具行动力和执行力、思维最活跃的群体,是引导生态文明校园发展方向的中坚力量。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大学生在认知自然、环境保护、绿色低碳生活等多方内容的延伸下,应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态价值观。可是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普遍存在牵强附会现象,没有统一认识和教学计划,缺乏实际成效,势必造成大学生在学习目标和文明行为中的脱节,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习得和养成,需要依托校园文明建设。校园文明建设可通过优化校园环境、加强生态社会实践教育、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增加生态环保类社团、美化环境主题,在一言一行、亦教亦学中增加生态文明教育元素,强化学生生态责任意识,规范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的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成立于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专业基础之上,协会每年在学校周边的金宝乐园、植物园等野生动植物聚集区域,开展野生动植物科普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维护和谐生态等各类活动,学生在不断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对生态文明行为有了真实生动的认知,在宣传和教育他人中受到启发,进一步加强生态行为习惯的自觉养成,以点带面,形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内在动力。
(四)校园网络文化的规范与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全面推进生态网络文明建设,净化网络空间,从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和育人育才多视角看,都是新时代重要课题。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工作效率、便利生活需求的同时,也隐藏着很多网络空间黑洞,存在安全隐患。首先是一些负面信息、消极信息的冲击。社会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无法分辨信息的真伪,容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为校园网络安全带来隐患。网络世界的虚拟性、网络空间主体人物的隐匿性等,降低了犯罪成本,造成了不良信息的滋生蔓延,造成了网络污染,严重损害了清朗的网络环境。其次是有效信息的不确定性。网络空间存在大量陈旧、冗余的信息,而真正适合大学生专业学习和能力发展的信息又缺乏权威性,使人难辨真假,无法有效提取。最后是网络舆情。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群情激昂却缺少社会经验,网络上的敌对势力往往会以偏概全来误导学生,扩大社会矛盾,使其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煽动大学生对社会、对现状的不满,造成舆论危机。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肩负着为国育才的重任,校园网络空间对学生的影响重大,因而校园网络必须保持较高的纯净度并持续向好发展,这就需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规范与创新,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加强舆论引导。首先,完善网络空间管理制度,落实责任机制。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管理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落实责任到具体管理者,切实维护好网络空间生态化发展,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其次,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提供豐富的网络作品,积极传播正能量,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健康向上、荣辱与共、和谐清朗的网络文化氛围;再次,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研判,完善网络应急预案,保障校园网络传播有秩序、有责任、有特色、有活力、有内涵[5]。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 张纯,王涛.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管理研究[M]. 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20.
[3] 黄进. 核心价值观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阐释[J].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1):18-21.
[4] 郭永园,白雪赟. 绿色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打开方式”[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5):49-54.
[5] 杨红星. 高校精神文明网络管理探讨[J].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1):74-76.
(荐稿人:臧智强,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副教授)
作者简介:兰云云(1983—),女,硕士,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