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施 虎嗅
從“奇迹的梦幻开局”到“内忧外患,步入低谷”,再到“重回增长”,最后到“战略再定位,公司再创业,未来再布局”,可以说,小米的成长历程堪比传奇,但每一次成长的背后都是痛苦的磨练。
小米一直在追求伟大的路上,因为小米相信只有不断创造社会价值,才是对那些长期支持小米的用户最好的馈赠。
成长历程
关于小米为什么要做手机,雷军是这样解释的:“小米要做的不是手机,而是个人移动计算中心。只是在这个时代,个人移动计算中心恰好是手机。”小米从成立至今,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1. 2010-2014年:奇迹的梦幻开局
2010年4月,小米成立,同年8月,MIUI(小米基于安卓系统开发的第三方手机操作系统)内测版发布;2011年8月,小米1发布,1年内销量突破300万台,累计销量780万台(含小米1S);2012年8月,小米2发布,当年营收超100亿元,小米2累计销量1 400万台(含小米2S);2013年,MIUI用户超1 000万,同年9月,小米3发布,该机型累计销量1 600万台;2014年,小米正式启动IoT(物联网)平台业务,“手机+IoT”生态基本成型,同年,小米手机全年累计销量破6 000万台,营业收入超100亿美元,估值460亿美元,手机销量中国第一,全球第三。
这一阶段的小米凭借雷军、林斌等创始人的资源和技术支持,以MIUI为突破口,从线上营销起步,以极致性价比迅速打开手机市场。同时,小米赶上了3G转4G的时代红利,仅用4年时间将手机销量做到国内第一,全球第三。另外,小米还正式启动了IoT平台业务,构建平台生态。
然而小米的迅速扩张,对其内部组织架构、供应链管理、研发技术的创新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其后续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2. 2015-2016年:内忧外患,步入低谷
2015年4月,小米4发布,该机型累计销量达1 400万台(含小米4S),全年出货量6 490万台,市占率达15%,位于国内手机品牌第一;2016年2月,小米5发布,该机型累计销量920万台(含小米5S、5S plus),全年出货量暴跌至4 150万台,市占率仅为8.9%,排名国内手机品牌第五。
这个时期的小米,在内忧外患双重不利局面下,发展到了瓶颈期。分析其2016年手机销量暴跌36.06%的主要原因有4个:
一是小米的销售渠道严重依赖线上,线下渠道几乎空白,而当时线下零售占据手机渠道的80%;
二是小米的供应链跟不上销售,产能长期处于爬坡,缺货状态下经常被打上“饥饿营销”的标签;
三是内部管理体系跟不上,脱离用户声音;
四是国内市场进入寡头化阶段,面临华为、OPPO、vivo的全面竞争和围剿。
于是,雷军2016年5月重新接管手机部门,并明确以“交付、创新、质量”为抓手,全面补齐小米短板。在经历了地狱般的自救后,小米迎来了增长的曙光。
3. 2017-2020年:重回增长
2017年4月,小米6发布,该机型销量仅为550万台,不过凭借线下渠道铺设,以及红米Note4X等机型的热卖,全年出货量超9 000万台,营收超1 000亿元;2018年5月,小米8发布,该机型销量重破千万台,全年手机销量破亿台,达11 866万台,不过主要以中低端机型为主;2019年1月,Redmi(红米)品牌独立,开始了品牌差异化发展战略,主打极致性价比,同年发布了Redmi K20、小米9,其中小米9的机型销量仅247万台,为历年数字旗舰最差销量;2020年2月,小米10发布,当年销量破800万台,同年12月小米11发布,售价进一步上探至6 999元。
这个阶段的小米,除了弥补供应链和内部组织管理上的不足外,主要有三方面的突破:
一是明确了“手机×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战略方向,即手机是核心业务,AIoT注重“乘数效应”。
二是Redmi的品牌独立与小米做定位区分,应对友商的围剿,小米主攻中高端市场。
三是国际业务有了长足的进步,小米的产品和服务覆盖了全球100多个市场,在62个国家和地区占据前5的手机份额,海外业务贡献了接近一半的营业收入。
小米想打造的业务生态基本成型,但多年高速增长和手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也时刻推动着小米需要考虑未来发展方向。
4. 2021年-至今:战略再定位,公司再创业,未来再布局
2021年3月,小米推出首款搭载自研影像芯片澎湃C1的小米MIX FOLD,同时雷军宣布,未来10年,小米汽车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同年12月,小米12发布,并首次将自研的充电芯片澎湃P1运用到自家旗舰手机上,并出现了12X价格下探、覆盖面更广的机型;2022年7月,发布小米12 ultra,小米12 ultra搭载了台积电代工生产的骁龙8+Gen1芯片,其销量占比较高。
可以看出,新十年的小米,除了“手机×AIoT”战略之外,最重要的决定是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未来小米营收破万亿元的重要增长领域。
上市架构分析:VIE路径与优势
据小米上市时披露的公司架构来看,小米采用的是VIE架构上市模式,即境外上市实体与境内运营实体相分离,境外上市实体通过一系列协议合约安排完全控制境内运营实体的经营活动和利润。
VIE架构下利润的转移路径是:境内运营实体→WFOE(外商投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国香港公司→境外控股公司。以小米科技为例,利润的转移路径为小米科技→小米通讯(港资投资企业)→小米香港(中国香港)→小米集团(开曼) 。
从招股书披露的情况看,涉及境内实体的合约安排对象主要有:小米科技、有品信息科技、小米电子软件、小米影业等8家单位。
有两点需要注意的是:
一是设立中国香港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要知道,大陆和中国香港之间有关避免双重征税的安排规定,对中国香港公司来源于中国境内的符合规定的股息所得可以只按5%的税率来征收预提所得税。
二是小米海外业务的拓展中枢是小米新加坡公司,即开展国际业务的大部分境外设立的子公司大多整合在小米新加坡公司。主要原因是新加坡税收政策优惠,对外开放程度高,资本管制少等优势。
小米是目前国内几个手机大厂中,谋篇布局手机生态业务最早的。目前,小米生态版图已基本成型,主要涵盖以下6大板块业务:
手机通讯与软件服务
该板块一直是小米最重要的基础业务,近3年平均营收占比为61.6%,目前主要有小米、Redmi和MIUI3大品牌。
小米手机的主要定位是旗舰、高端手机,在整个产品布局中是性价比的一种向上突破;Redmi手机定位中低端手机,传承了小米极致性价比的品牌理念;MIUI则是容易被忽视的一项资产,除手机系统MIUI 13外,像MIUI Home、MIUI TV、MIUI Watch也在延伸产品上发挥着重要串联作用,在硬件趋同化的大环境下,厂商也越来越重视软件层面的开发投入。
其实,小米的成功跟MIUI的迭代深化密不可分,尤其在2010年代初期,安卓系统水土不服、操作不完善的年代,MIUI的推出为早期小米的口碑宣传、销量一炮而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AIoT生态链业务
该板块目前是小米体系中收入贡献第二大的业务,近3年平均营收占比达27.8%,由于生态链品类众多,这里简单将产品归为3类:
一是手机周边,如智能手表、手环、充电宝、耳机等;
二是智能家居,包括智能电视、笔记本、路由器、空调、洗衣机、净化器、平衡车等;
三是生活耗材,如垃圾桶、电动牙刷、旅行箱、背包等。
以上品类中有些是小米品牌,但更多的是AIoT生态链上合作商联合开发的产品。因为小米投资的原则是“投资不控股,帮忙不添乱”,再加上小米也有技术等其他要素扶持,所以在生态链平台上参与的企业也越来越多。
新制造业务
这块业务还不是很成熟,更多的是小米对于未来战略板块的探索,包含小米汽车、小米机器人、智能工厂。
其中,小米汽车是雷军赌上人生全部荣誉最后一次创业的雄心壮志,其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新能源汽车的巨大浪潮趋势,更在于完成小米生态智能场景的“最后一公里”,即工作、居家、出行完整闭环。这意味着,用户全天的行程都可以享受小米生态的全覆盖服务。
小米机器人,目前公开披露了CyberOne机器人和CyberDog机器狗,主要由小米机器人研究室负责开发。仿生机器人由于场景复杂、科学技术难度高,所以在商业化开发、应用上远不及工业机械臂。
智能工厂是小米对智能制造的最新实践,代表了先进的制造工艺。2020年,北京小米智能工厂(一期)落户北京亦庄,总建筑面积1.86万m2。该基地除了能年产100万台高端手机外,还具有较强的研发基地属性,既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预研的“大型实验室”,也是先进制造设备和自动化产线的“实验基地”。
北京小米智能工厂(二期)则落户北京昌平区,总建筑面积14.11万m2,可年产1 000万台超高端智能手机,产值约600亿元。该工厂还将落地包含SMT贴片、板測、组装、整机测试、成品包装全工艺段的第二代手机智能产线,更加注重产能的提升。同时小米阿根廷智能工厂也在筹建中,将服务于南美洲市场的开拓。
文化互娱板块
该板块涉及影视作品、游戏的经销商分发等业务,主要由小米影业和北京瓦力实现。小米影业主要负责影视投资和宣传,涉及的影视作品有唐人街探案2、前任2等;北京瓦力主要负责游戏业务的投资、经销商发行等,主要作品有小米枪战等。
金融板块业务
该板块由小米金融中国香港公司统筹,业务涉及银行、保险、保理、互联网理财、小额贷款、第三方支付等。
其中,银行业务的载体有天星银行(虚拟银行,中国香港牌照)、新网银行(第二大股东占比29.5%),开展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天津小米商业保理主要提供应收账款的贸易融资、结算管理等;重庆小米小额贷款主要提供小额贷款服务;捷付睿通主要提供第三方支付服务。
金融板块的重要性在于其高市场空间、高估值以及高覆盖面(供应链金融、普惠金额、金融科技等),在招股书中明确了小米金融业务将进行剥离并谋求独立上市。
投资业务板块
小米旗下投资渠道主要包括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天津金米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小米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Q1,小米对外股权投资约425笔,其参投项目公开披露融资总额约847.7亿元,仅2021年项目融资金额就达452.4亿元。
小米投资板块是多元化的,既服务于自身业务版图,又不断投资前沿科技产业。投资方向主要聚焦智能家居家电及电子产品行业、汽车关联行业、游戏娱乐和传媒行业、集成电路及芯片行业。
说完生态版图,那小米的财务指标状况如何?我们依次按小米的盈利能力水平、负债与偿债结构、现金流情况进行解读。
首先是盈利水平分析,小米近5年营收复合增长高达36.84%,处于高速发展水平。其中2019-2021年营业收入分别是2 058.39亿元(同比17.68%),2 458.66亿元(同比19.45%),3 283.09亿元(同比33.53%)。2019年增速最低的主要原因是,当年的手机业务营收仅增长7.3%,而销量主要靠中低端机型走量。
毛利,近5年的复核增长率进一步达到了51.71%,其中2019-2021年毛利润分别是285.54亿元(同比28.67%)、367.52亿元(同比28.71%)、528.61亿元(同比58.53%)。
净利润,除2017年(上市前)因调整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产生大额公允价值亏损,使当年亏损438.89亿元外,上市后一直保持盈利状态,其中2019-2021年净利润分别是101.03亿元(同比-25.04%)、203.13亿元(同比101.06%)、192.83亿元(同比-5.07%)。
需要注意的是,导致2021年净利润出现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进军小米汽车等新制造产业导致研发费用(同比新增39.11亿元)、其他经营支出(同比新增113.24亿元)增加较多;另一方面是投资收益大幅下降54.98%至60.45亿元和所得税费用激增288.71%至51.34亿元侵蚀了利润。
存货周转率,因为手机行业整体更新换代的结构较快、库存机器的折价非常快,所以库存周转率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小米近3年的存货周转率都在5以上,处于优秀水平,是除苹果外存货周转最快的手机大厂,某种程度上也是小米手机毛利率较低倒逼其用高周转维持利润的需要。
负债结构和偿债能力,小米2019-2021年的资产负债率比较稳定,分别是55.53%、51.11%、53.08%;偿债能力也相对稳健,流动比率分别是1.49、1.63、1.61,近3年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利息倍数分别是18.28、3.43、8.12。
现金流,主要有3大变化:
一是经营性现金流大幅下降,2021年经营性现金流为97.85亿元,同比下降55.27%,主要原因是应收账款全年增长绝对值78亿元,存货全年增长绝对值107亿元。
二是投资现金流大幅流出,2021年增至450.08亿元,同比增加154.59%,主要原因是小米进军小米汽车等新业务,以及对外投资大幅增加所致。
三是筹资现金流大幅减少,从2020年的262.16亿元减少至2021年的44.99亿元。从上市后的投资和筹资活动来看,有了充足的现金储备后,小米往往会开拓新业务,从而大幅增加投资活动,如在2020年筹资大年的下一年往往是投资活动的大年,即2021年。
尽管近几年小米公司的财报数据很亮眼,实际上也存在一些隐患风险。
内部因素:小米汽车成最大不确定因素,并已投入了100亿美元,同时,小米公司的内部人才倾斜占用较多,包括超1 000人的研发团队等。所以,占用大量资金和人才资源的小米汽车势必对手机业务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目前,小米拟采用自建工厂的形式造车,在监管审批及供应链整合上要求更高,想要实现2024年上半年汽车量产,目前看挑战难度较大。
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在全球经济下行,以及手机行业逐渐饱和。经济下行导致了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意愿减弱;手机行业的饱和则是从增量竞争的蓝海,变成了存量竞争的血海。
小米的高级管理层主要有雷军、林斌、洪峰等16人。其中,高级管理层还可以分为3个层级:
第一層:雷军独一档,雷军目前拥有过半数的投票权。
小米创始人雷军,无疑是小米的图腾,也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目前任职小米集团的CEO、董事长,兼任电动汽车的CEO。关于雷军的传奇经历可以用几个标签概括:天才程序员、大学创业失败、三进三出金山、卓越网转让、天使投资人、小米创始人。
第二层次:早期联合创始人一档,即与雷军一起创业的联合创始人。
目前只剩下林斌、洪峰、刘德、王川留在高管队伍中,黎万强、黄江吉、周光平已退居幕后。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创始人或是财务自由,或是管理能力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而退出或离开,这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层,新晋管理层一档,代表了小米新老交替的新生力量。
新进管理层代表人物包括新任总裁王翔、Redmi总经理卢伟冰和手机部总裁曾学忠。这些后进入的高管是对原先创始团队的一种更新,带来了更加职业化的管理能力,也是小米新十年战略的重要保障力量。
以上3个层次的代表人物,代表了小米管理模式演化的3个阶段:
2010-2014年的初创期,管理上基本以雷军跟林斌为主,他俩也是小米上市初期直接持有A类股(超级投票权)的创始人。
2015-2017年的探索期,小米遭遇危机,是雷军和其他联合创始人合力度过了危机,此时的管理是以8大创始人为核心,各管一块发展。而大部门间缺乏沟通,影响了小米的效率提升,以至于雷军在2016年决定把原先负责手机部的周光平调岗,由林斌接任。
2018-2021年的内部管理整合期,内部部门大整合成4大部门,再分拆为十几个业务部门。同时,高管分工重新调整,年轻干部开始走向管理岗位,王翔、卢伟冰、曾学忠等新进入小米高级管理层的人开始走向中央舞台,老一批的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周光平、黄江吉开始退出集团管理序列或者辞职。
新老交替之际,为小米第2个十年的重新创业挂上风帆,指明航向的依旧是雷军,但身后伙伴已经换了一批人。
在林斌隐隐退居后,雷军的投票数一度超过了69%(绝对控股),变成了一言堂。可能是雷军自己看到了人性的局限性,不久后又将投票权降低到了62.6%,这或许才是雷军最大的智慧。
小米的企业文化
关于小米的企业文化,我按自己的理解以及参考雷军相关的书籍分析得出,小米大致有3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工程师文化、效率创新文化、粉丝社群文化。
首先是工程师文化,这与小米创始人的背景息息相关,8个联合创始人被称为“八大金刚”,其中6个是工程师出生,2个设计师出生,都是理工科背景。
因此小米非常注重工程师的培养和招募,截至2021年末,小米拥有员工数35 415人,其中技术岗位人数就有14 592人,占比43.65%。加上雷军本身就是程序员出生,林斌更是谷歌的工程总监,所以对待工程师不管是经济上还是情感上,小米都比较重视。
另外,小米公司还有3大铁律,是雷军定下的,即“技术为本”“和用户交朋友”“做最酷的产品”,其中“技术为本”本质上就是对工程师文化的一种追求。
其次是效率创新文化,是指一方面要注重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要重视创新的开发模式。
“效率”对小米而言异常重要,因为小米的利润率比较低,所以只有实现高周转、高效率才能保证企业有一定的盈利水平。同时,小米的公司架构是比较扁平化的,內部层级较少,沟通成本较低,也有利于提高公司效率。
“创新”则是小米商业模式以及产品研发的写照,从铁人三项商业模式(硬件+新零售+互联网),到生态链投资集群,再到MIX系列对手机行业方向的寻觅,都是小米对未来科技创新的大胆探索。
最后是粉丝社群文化,小米是国内手机厂商中最早开始经营粉丝社群的。雷军把社群运营植入到小米的公司战略中,通过粉丝社群与用户互动,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反馈问题,这被雷军称为“用户参与的互联网开发模式”。
小米公司的新十年战略
在新十年的战略升级中,小米确立了从“手机+AIoT”全面转向“手机×AIoT”的核心战略。看似一字之差,实际上纠偏了原来的内部分歧,一是手机业务仍然是核心,二是AIoT的布局不再是简单的扩充,而是要与手机产生乘数效应,产生倍数赋能的效果。
对小米生态链2.0来说,就是要为合作产业团队提供更强健、全面、深入的能力支撑平台,推动小米“以人为本中心,连接人与万物”的科技生态,提高整个行业产品技术和体验水平。
同时,小米还明确了“重新创业”“互联网+制造”“行稳致远”的新十年三大策略,而三大策略的核心是对制造业的效率革命,对应的是小米智能工厂、小米汽车、小米机器人的内部探索以及对制造业的投资赋能,主要针对先进制造、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和无人工厂4大领域的投资。
事实证明,小米对外输出资本联合研发或者输出技术方案,都可以推动制造业的效率变革,如小米的合作伙伴蓝思科技,其在2021年3月投产的湘潭科技园区就由小米智能工厂调配的标准化模块搭建而成,并引入了小米自研的“一键标定”功能,实现了机械臂效率的成倍提升,组装线的调试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
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让全球每一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这既是小米的使命,也是对其文化和战略最好的注脚。
目前,手机行业实际上已经高度成熟,供应链也足够完备,随着功能机升级、3G过渡到4G网络浪潮的红利消失,国内用户的增量空间已接近饱和。同时一大批手机品牌退出市场,手机行业的竞争进入寡头化时代,市场早已不是十多年前的蓝海,俨然成了一片血海。
行业整体降温明显
行业整体降温,主要归结为3个因素:
一是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供应链整体成本升高,近几年手机价格不断上涨。
二是全球经济下行,居民收入减少导致非刚性需求的消费意愿降低。
三是手机行业整体性能过剩,创新方向不明晰。近几年的“更新”大幅超出使用和设计功能的需求,而像电池之类的更符合需求的技术却没有长足的进步。
据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智能机销量约1.34亿部,同比下降16.9%,创下2015年以来最差的上半年销量成绩。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反复,上游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紧缺,以及居民消费预期降低等。
同时,受“京东618”国内特有的手机节日的影响,6月销量往往是年度购机的峰值,今年6月中国大陆市场智能手机销量约2 320万台,较5月销量环比增加21.3%,环比复苏迹象明显。不过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降幅依然高达18.6%,创下2015年以来最差的6月单月销量。
另外,在行业下行趋势下,国内手机厂商TOP5(OPPO、荣耀、苹果、vivo、小米)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去年第5名的华为与第6名荣耀之间的差距是1 800万台,而今年第1名的OPPO与第5名的小米只有220万台的差距。这充分说明,手机行业的竞争性在增强,已不再是10年前的蓝海,而是变成了厂商厮杀的血海。
其实,原国内销量排名第1的华为自从芯片等元器件受限之后,市场份额逐渐被OV蚕食,留下了高端市场份额。但OPPO、vivo、小米都没有抓住机会占领高端手机市场,反而被苹果占去了更多份额。
而之所以其他大厂没能承接到华为丢失的高端手机市场份额,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是没有华为那么强的研发体系,华为在梯度品牌营销策略等的投入和策略都比较有针对性;另一方面是几大厂家始终没有很强区分于苹果手机的优势特性和生态闭环,只靠硬件堆叠目前来看很难突围高端化。
尽管国产高端化还有很多功课要补,但全球手机销量TOP5中,中国独占3席,表明了国产手机的长足进步,在行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据Counterpoint调查显示,2022年Q2手机市场份额前5分别是:三星出货6 250万台(市场占比21%)、苹果出货4 650万台(占比16%)、小米出货3 950万台(占比13%)、OPPO出货2 820台(占比10%)、vivo出货2 550万台(占比9%),TOP5合计市场份额,基本维持在70%左右的集中度。
国内手机品牌的特性
近几年经过惨烈竞争,随着魅族、乐视、金立、酷派等手机厂商退出竞争舞台,国内手机厂商格局逐步成型,主流厂商仅剩下小米(含Redmi)、OPPO(含一加、realme)、vivo(含iQOO)、华为和荣耀(已分拆独立运营)。
事实上,各大厂商在手机定位上还是有所区分的,但随着市场从增量竞争到存量博弈的饱和,带来的是各个品牌间客户群的不断扩大化,以至于重叠性高,利润下行。
而且主流厂商实际上几乎都有主打性价比的子品牌出现,尽管Redmi的独立时间较短,但小米是最早推行中低端市场品牌战略的厂商。因此从商业模式,到品牌战略,再到芯片研发,小米的创新点还是非常多的。
小米的估值水平
小米2021年营收3 283.09亿元,净利潤192.83亿元,均为历史之最。
国内主流手机厂商都未上市,因此取苹果跟三星的数据进行估算。2021年,苹果的年末市盈率为30.8倍,近3年平均市盈率27.61倍;三星电子的年末市盈率11.03倍,近3年平均市盈率14.81倍。同时,参照沪深两市行业分类C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计算动态市盈率28.07倍,中位数38.59倍。
于是,我们可以估算小米的市盈率应该在8~30倍之间。假设未来10年小米能够实现营收过万亿元,净利润5%为500亿元的话,小米估值应该在4 000亿~15 000亿元之间,而小米曾在2020年7月达到8 400亿元市值。
不过,截止到2022年9月14日,小米市值仅为2 617亿元,较2021年8 400亿元峰值已经下跌超过68%。所以以小米的目前估值,不管是横向同业比较,还是纵向历史对比,其市值水平还存在较大上升空间。
小米的护城河
对于动态发展的企业来说,企业想要基业常青,则需要挖深自己的护城河。
在很多人看来,小米目前还没有核心能力能够形成护城河,也永远不可能成为苹果那样的公司,但是这样的要求对于一家创立12年的公司来说有些过于苛刻了,在以下几个方面小米还是做得很有深度,渐渐有了护城河。
定义AIoT行业部分品类标准的能力
从智能家居到生活耗材,小米的AIoT产业布局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其2021年贡献了849.8亿元的营业收入,占比25.88%。如果说红米手机抢占了山寨机的市场,定义了千元机的产品需求,那么小米对AIoT的拓展也在逐步改变很多品类生产的行业标准。
关键是,小米介入并改变行业标准的能力并不是很好复制。原因在于小米的投资版图已经有了生态壁垒,加上对企业的生态扶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少有企业愿意帮助、等待供应链企业的慢慢成长。等到小米AIoT扩充版图形成生态壁垒时,小米的AIoT板块实际上有希望成为定义行业规则的平台,是小米未来最有可能形成护城河的区域。
MIUI拓展了小米品牌的生态边界
截至2021年末,全球MIUI月活用户超5.1亿,同比增长28.4%,其中大陆月活用户达1.3亿,同比增长17%。小米MIUI用户从100到破亿花了5年时间,而从4亿迈入5亿仅花了10个月时间,MIUI用户的增长速度非常惊人。此时的MIUI生态已经具备规模效应,其月活已接近同期的微博(月活5.73亿),为同期微信(月活12.62亿)的40.4%。
另外,小米月活用户大部分在海外市场,这是与微信和微博有本质区别的地方,在构建全球化生态系统方面,小米已经占得了先机。当然小米大陆的月活用户偏少,也侧面反映小米在国内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同期vivo的国内月活用户有2.7亿,OPPO国内月活用户近3亿。
MIUI的意义在于把“手机×AIoT”核心战略进行了连接和拓展,不是小米手机的用户也可以接入到小米的生态系统中,大大拓展了小米圈的边界。就像OPPO在2022年8月开发者大会新推出的“潘塔纳尔”系统一样,本质上也是为了将IoT业务纳入自家的生态版图,包括汽车系统OPPO Carlink的开发链入。
这种跨市场的生态构建,实际上是多元经营战略,即“使用多个产品,服务多个市场”。MIUI起步早,在生态位的构建上有一定先发优势,同时小米的社群文化影响MIUI与用户的互动频率是明显高于其他国内厂商的,在这种环境下小米手机的缺点很容易被放大,也倒逼MIUI系统的迭代升级加速与服务体系完善。
如果说AIoT在未来能够影响小米“护城河”的长度,那么MIUI影响的则是小米“护城河”的宽度。
总而言之,小米正在追求成为伟大的公司,也在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创造价值。包括对手机山寨市场的终结,以及WiFi6、NFC应用及公交卡、门禁卡、银行卡生态的建立,Type-C接口应用、高精度双频GPS、高功率充电,以及GaN在充电技术的应用普及上,小米都是主要的推动者。
但小米距离被广大消费者高度认可,提升社会效率价值的伟大还有差距,距离雷军心目中的伟大公司依然迢迢征途,而唯一不变的是小米追求伟大的决心。只有坚持初心,小米的用户才会用实际行动支持小米的发展,见证小米的伟大,成为小米的长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