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玲 刘秋英
在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的教学中,笔者灵活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考和深度探究。下面,笔者从问题设计、活动设计、学习素材选取三方面,浅谈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
问题设计激发思考。教学中,笔者以问题为导向激活学生思维,准确把握问题中蕴含的思维要素,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例如:笔者用“圆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用“借助圆形实物画圆与用圆规画圆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在比较中体验到圆规画圆的优越性;用“把圆的直径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你有什么发现?是不是所有圆的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等,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对比辨析中进一步明确了圆的概念,理解了圆的特征。以上问题的思维层次清晰,问题之间衔接流畅,有利于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
多元活动促进探究。本课凸显了多样化的活动设计。课始,笔者引导学生介绍预学后自己对圆的认识,如圆各部分名称及字母表示等,交流课前自学成果。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再读教材,进一步明确直径、半径的概念,巩固所学。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为学生提供如下问题作为学习支架:圆的直径与半径各有多少条?它们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用r与d怎样表示这种关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圆形纸片对折的痕迹,发现这样对折可以折无数次,进而理解直径有无数条,同时推知半径也有无数条;通过量一量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发现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一半,可以用d=2r来表示。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归纳圆的特征,并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地进行动态演示,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概念认知。
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使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学习过程,总结出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构建了对圆的特征的整体认知,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
生活素材凸显价值。圆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教学中,笔者先选取丰富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圆的表象,如用多媒体展示生活用品上的圆、体育教师画的圆、投圈游戏中的圆、车轮上的圆等;然后把生活素材作为引发学生探究、促进学生思考、加深学生感悟数学应用价值的载体。以“车轮上的圆”的素材运用为例,课堂上,笔者先引导学生尝试说一说车轮做成圆形的原因。然后,笔者借助多媒體展示圆、正方形、椭圆三种不同形状车轮的自行车,让学生猜一猜哪辆自行车更快,说一说自己会选择哪辆自行车,除了快还有什么原因。通过课件演示三种自行车行驶的动态画面,学生发现圆形车轮的自行车跑得又快又稳,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最后,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直观感受,我们发现车轮做成圆形才能走得更快更稳,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行驶起来更平稳吗?学生小组交流后回答:圆的半径相等,处于圆心位置的车轴到地面的距离总相等,所以,车轮做成圆形会很平稳。前后呼应的设计,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作者单位: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长岗小学)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