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松 王宁
摘要:AR/VR技术的发展重构了宣传方式,智能技术的迭代更新为城市宣传提供强有力的发展空间。文章以“武汉每天不一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AR/VR型宣传的机遇和挑战,发现其存在泛媒介化的“共景监狱”带来隐私难题,“数字鸿沟”问题接入区隔形塑精英传播等问题。同时,提出了以技术完善技术保护个人隐私、产学研统筹发展打破精英传播等应对策略,以期为武汉数字化发展提质增效、进行国际国内宣传和场景传播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武汉每天不一样”;AR/VR型宣传;媒介伦理;城市传播;场景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0-0113-03
法国媒介学派代表人物德布雷曾说,“技术提供可能,环境进行过滤,人进行部署”。AR/VR技术使得当下信息传播在速、质、量等层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种颠覆和解构传统的力量,对AR/VR型宣传产生利弊交织的影响,需要人们根据时代背景采取措施。
“武汉每天不一样”是武汉的城市宣传口号,它代表着武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365天每天都在发展、创新、成长。“九省通衢”“江城”“白云黄鹤之乡”的武汉,豪迈闯新天,一枝独秀楚文化,辉煌又璀璨。武汉以它丰厚的千年文化为底蕴,以敢为人先的创造性劳动为源泉,在5G智能互联网时代的催动下展现出不一样的生机与活力[1]。
“武汉每天不一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代表着日新月异发展中的武汉,与日俱增前行中的武汉。宣传“武汉每天不一样”主要有以下价值。
(一)政治上:对内凝心聚力,对外增信释疑
宣传“武汉每天不一样”,为大众展现一个充满无限可能和变化发展的城市形象,引导大众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武汉,增強其归属感与幸福感,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化传播平台宣传“武汉每天不一样”,可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的形象在外真实而鲜活,起到增信释疑的桥梁纽带作用[2]。总的来说,在政治上的价值就是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
(二)经济上: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
宣传“武汉每天不一样”,一方面可以让国内外看到武汉的实力和发展速度,有利于吸引龙头企业的进入,改善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与产业层次,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招商引资可以发挥区域优势,延伸有产业链缺口的企业,提高产业的集成度,改善城市功能,给城市的发展赋予新的活力。这其实是利用了武汉九省通衢的交通优势,为城市发展注入先进的理念与优秀管理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强劲搏击。
(三)文化上:塑造形象,打造特色文化
宣传“武汉每天不一样”,可以更好地推进武汉文明城市建设,健全武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武汉特色文化,塑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阵地[2]。同时也可以促进全域文旅融合。武汉市楚文化底蕴深厚,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通过宣传“武汉每天不一样”,将武汉市的四季气象、荆楚文化、地势风景、江湖特点等常态化、大规模、全方位地展示出来,这既是一个重大的宣传命题,也是提升武汉形象的重要抓手,更是武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建优秀特色文化的重大挑战。
(四)科技上:飞跃创新,展现大城实力
人工智能技术、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逐步落地,成为城市创新的重要驱动要素,宣传“武汉每天不一样”可以向中国乃至世界彰显武汉实力。宣传武汉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成果,把产业创新、人才集聚、科技成果转化到宣传高地上。加大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手段、转变宣传方式,在不断革新的宣传任务的指导下,把“武汉每天不一样”的科技能力浓墨重彩地宣传出去,必将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一)拟像仿真,塑造真实宣传场景
“拟像理论”是鲍德里亚提出的[3],他认为当代社会是由大众媒介营造的一个仿真社会,虚拟现实技术高仿真的“复现”功能,塑造出了真实的虚拟宣传场景,有利于宣传资源的大面积生产和传播,用户通过“进入”虚拟场景中,可在体验和感知的基础上进行互动。AR/ VR型宣传在虚拟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中有了新的机遇,可以使宣传内容呈现更有深度,AR/VR型宣传是在宣传领域的创新,在AR/VR的加持之下,宣传构建从原来的二维转向了三维,从平面转向了360度全景和视频,是超越文本一种新型宣传方式,能够让人们感受“真实”的宣传场景。
(二)即摄即传,超时空沉浸体验
1.时间维度。新媒体时代,现实时间与虚拟时间界限变得模糊,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碎片时间来进行信息的接收和传播,在同一时间进行多任务处理,实时沟通成为可能。网络的当下与永恒是以数据化的形式存在的,在虚拟世界中,通过实时的信息来宣示自己当下的状态,造成了现实时间与虚拟时间界限的模糊,有了超越时间的体验。
2.空间维度。多重空间的流动交织的“在场感”。AR/VR技术导致了从“现场”到“在场”的转变,用户不仅仅是需要到达现场,而是通过线上身临其境般的在场感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4]。线上的在场感可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心理需求,也更加受到用户的欢迎。AR/VR技术让人们从此刻存在的空间脱离,进入到一个数字化的三维空间,实现了沉浸式的“身体性在场”。
(三)学科突破,助推“场景学”勃兴
罗伯特·斯考伯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提出了“场景”的概念,由此引发众学者对于“场景”的研究[5]。AR/VR型宣传过程中创建的场景,使用户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产生不同的链接,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传播学科视角下的“场景”注入了活力,为学界研究“场景学”赋能范式升级。AR/VR型宣传拓宽了场景的理论内涵和外延,例如新华社在宣传两会的过程中,通过移动端、电脑、VR设备等展示虚拟现实场景,能够使观众全面立体看到两会场景的细节布置,增强了其的在场参与感。由此可见,应用融合VR技术的宣传形式,能够大大增加与观众的交互性。
(一)缸中之脑,超真实模糊真实与虚拟
“缸中之脑”(Brain in a vat)是由哈佛大学希拉里·普特南在其著作《理性、真理和历史》一书中所提出的一个有关于科学幻想的概念。AR/VR型宣传作为一种新型的宣传模式,其沉浸式的体验为用户提供了更大程度的“头脑中的世界”,而非现实的环境,因此,当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带来真实世界是否真实的困惑,所引发的感知错觉问题[6]。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概括了后现代世界的总体特征,拟像是现实的仿真,当虚拟技术发展到极致,就会导致全面拟像化的世界,拟像和现实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内爆”意味着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消失,从而产生了比真实更加真实的世界,也就是“超真实”。“超真实”消弭了时空的束缚,AR/VR技术使得人们生活面对着技术与伦理的双重挑战[7]。
(二)泛媒介化,共景监狱带来隐私难题
全媒体时代,媒介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之中,给人们带来便捷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隐私暴露的风险[8]。舍恩伯格指出,人们在网络中是以数字化形态生存的,人类住进了数字化的圆形监狱。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将“全景监狱”比喻成对人类社会控制的一种方式,在信息化时代,监视已经突破了原有的监狱实体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处于网络空间的每一个人都在被观看着。AR/VR技术的完善,使社会正在发展形成一种新型的社会结构——“共景监狱”,5G、AR、VR等技术的变革,使社会越来越成为媒介化的公共空间,而身处其中的人们也就要面对“共景监狱”带来的隐私问题。泛媒介化的今天,“共景监狱”式的数字生活,降低技术带来的隐私风险是AR/VR型宣传全过程要深思的问题。
(三)数字鸿沟,接入区隔形塑精英传播
智能时代推动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持续变革,虚拟交互有望成为下一代互联网形态[9]。基于5G、云计算、AI、区块链等的融合发展,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成为数字孪生,实现了万物互联。从技术硬件角度来说,未来用户可以使用各种新型设备连接虚拟世界和现实环境,具体而言,人们在身体上嵌入带有AI技术的微型传感器、智能隐形眼镜、无束缚移动装置等的移动AR/VR设备和脑机接口等现象将会越来越普及。但是,在研发和推广先进硬件的同时,底层与精英阶层区隔更加明显,会由此产生新一代的数字鸿沟问题, “技术区隔+思想壁垒”双重因素在无形中形塑和固化着精英传播。因此,AR/VR型宣传背靠时代的潮流,也肩负着时代的重任,如何能在宣传过程中减少数字壁垒、打破区隔,是新时代赋予“AR/VR型宣传”的任务和使命。
(一)提高全民媒介素养,重塑真实生态
技术的变革推动网络生活的变革,在互联网传播新时代,媒介素养不仅仅是传媒人的专有名词,更是全社会需要加强的基本素养。“缸中之脑”与“超真实”引发我们所处世界真实还是虚拟的哲思,面对真实与虚拟界限模糊的问题时,需要每个个体重视自身媒介素养的提高。虚拟现实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更多的是需要“数字素养”,即用户在数字环境中要对“虚拟”和“现实”世界中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使用和质疑,进而能够通过虚拟资源来便利生活、完善自我[10]。因此,“武汉每天不一样”AR/VR型宣传资源的构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趣味性的同时,也要加强全民的“数字素养”。技术影响人们的认知和现实生活,但是技术终究是人创造的,真实和虚拟的界限也应由人来平衡,要让技术造福于人民,开创“人机共生”的和谐环境。
(二)以技术完善技术,保护个人隐私
虚拟现实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其解决办法也要依靠技术,以技术完善技术,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冲破“全景敞式监狱”的局限。一方面要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重视技术在伦理层面的运算程序,在研发虚拟现实系统时,要通过大数据技术设计出个人数据的保护屏障。同时,要制定出合理的技术使用规范标准,防止违反隐私规定的行为出现。要通过技术发展加强对于个体信息的内容判断,通过严密的算法对隐私暴露的源头进行辨析,在源头处进行过滤,保证个人的隐私。另一方面要辅以人工把关,在技术没有完全成熟时,必须由专业的“把关人”在后台进行宏观检测,当出现技术应用偏离伦理范围的情况时,需要及时加以干预和阻止,适当引导,虽然这对用户产生了一种无形中的约束,但保护了其个人隐私。总之,对于“武汉每天不一样”AR/VR型宣传中的隐私问题,要善于以技术完善技术,有效避免技术所导致的宣传资源构建中的伦理失范问题[11]。
(三)产学研打破区隔,塑造场景传播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导致了“数字鸿沟”的产生,也为填平“数字鸿沟”创造了良机。打破精英传播的区隔要从科技惠民、后喻文化、公共教育多方位入手。
1.科技惠民。AR/VR技术让社会进入了虚拟现实时代,顺应时代发展、全面构建“武汉每天不一样”AR/ VR型宣传体系,普及全民,能够无形中培养民众应用AR/VR技术的意识,攻克科普思想壁垒难题。
2.后喻文化,让“数字土著”反哺“数字移民”。除了完善互联网技术建设以外,还要实现群体内部的联动,让年轻一代用老一辈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更新老一辈的思想观念,让其自愿主动地想要进入虚拟现实环境之中体验,由此可减少代际鸿沟,也能逐渐培养其对AR/VR型虚拟资源的使用能力。
3.公共教育,即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进行“武汉每天不一样”AR/VR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要抓住学校教育平台,促进产学研统筹发展,消弭下一代的“数字鸿沟”。总的来说,从以上三个维度通过AR/VR技术塑造虚拟现实场景,通过场景传播来宣传“武汉每天不一样”。
总的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AR/VR技术应用于宣传领域既要把握机遇也要迎接挑战,要使技术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还需要人类更好地利用。必须提高全民媒介素养,重塑真实生态;以技术完善技术,保护个人隐私;产学研“打破精英”,塑造场景传播;以期为“武汉每天不一样”AR/VR型宣传提出更多应对策略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 中共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深化质量提升行动[N].山西日报,2021-10-19(011).
[2] 刘震,贾思莹.城市形象的文化资源传播与品牌构建研究:以“武汉,每天不一样”的城市口号为例[J].品牌,2014(7):224.
[3] 鲍德里亚.拟像理论[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 com/view/5295553.html,2008-04-20.
[4] 孙信茹,段虹.再思“嵌入”:媒介人类学的关系维度[J].南京社会科学,2020(9):103-111.
[5] 曹堯,何屹然.新闻游戏:一种补偿性的新闻表达[J].东南传播,2018(12):24-29.
[6] 查尔斯·U .拉森.说服:接受与责任[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1-225.
[7] 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31-39.
[8] 杭云,苏宝华.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传播的形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6):21-24.
[9] 李沁.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J].国际新闻界,2017,39(8):115-139.
[10] 刘海龙.傳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J].国际新闻界,2018,40(2):37-46.
[11] 邓建国.时空征服和感知重组:虚拟现实新闻的技术源起及伦理风险[J].新闻记者,2016(5):45-52.
作者简介?刘桂松,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王宁,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下一代数字传播。